2004年 1、2、3月份講道目錄 要看文章請點題目  回講道選單

 月 日

    題    目

參 考 經 文

講 道 者

      1月  4日 成為榮耀的教會 以弗所書五章廿二~卅三節 張宗隆牧師

      1月  4日

在基督裡親愛的弟兄、忠信的僕役 以弗所書六章廿一~廿四節 張宗隆牧師
    1月  11日 處在耶穌的權能與政治權力之間 馬可福音六章十四~卅二節 張宗隆牧師
    1月  11日 主要用他 馬可福音十一章一~十節 林淑容傳道
    1月  18日 分 享 馬可福音六章三十~四四節 張宗隆牧師
    1月  25日 有夢真好 以賽亞書四十章一~十一節 張宗隆牧師
    2月    1日 洗手來吃飯 可6:1~23 哥林多前書11:27~32 張宗隆牧師
    2月    1日 分 享〈2〉 馬可福音六章三十~四四節 張宗隆牧師
    2月    8日 分  享」〈 馬太福音二十章一~十六節 張宗隆牧師
    2月  22日 分  享」〈4 哥林多前書十二章十二~廿七節 張宗隆牧師
    2月  29日 小狗也吃孩子剩下的碎屑 馬可福音七章廿四~三十節 張宗隆牧師
    3月    7日 耳朵開了,舌頭鬆了 馬可福音七章卅一~卅七節 張宗隆牧師
    3月  14日 立誰作國家領袖 申命記十七章14~20 馬可福音一章14~15 張宗隆牧師
    3月  21日 割禮.除辱.聖地 約書亞記五章一~十五節 張宗隆牧師
    3月  28日 檢視對耶穌的態度 馬可福音八章一~十三節 張宗隆牧師

檢視對耶穌的態度馬可福音八章一~十三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有句俗語,「肥水不入外人田」。這句話表達人的排他性,也顯示人權利的獨享和獨占。

  本經文的後段〈11~13節〉記載法利賽人來和耶穌辯論,還要求祂行一個來自天上的神跡,意思是要祂證明自己所行的是出於上帝。他們如此試探耶穌。

    七餅幾魚的神跡

  法利賽人來試探耶穌之前,耶穌以七餅幾魚讓四千人吃飽。這就是一個神跡,可是法利賽人卻看不出,或者不承認那是神跡,還要求耶穌另行神跡。

  主耶穌行這神跡,已在預告,以後福音要傳到外邦人當中。剩下的零碎〈8節,六43〉,含有耶穌是外邦人的生命之糧的意涵,是教會應當分享出去,不是尤太人所可以獨占、孤賞的。若將這個記事與五餅二魚的事件〈六34~44〉加以比較,我們可看到本記事重餅不重魚,已淡化加利利或尤太的色彩。初代教會發現,七餅和餅碎七筐似乎預示原始教會的七個執事﹔他們是在耶路撒冷希利尼化〈或從外邦回來的〉尤太人的教會領袖〈徒六1~7〉,他們所帶領的教會要向外邦人傳耶穌。

  在本記事之前,耶穌到過推羅、西頓地區,繞過低加波利,這些都是外邦人的地域,然後回到加利利。耶穌向外邦人傳福音,宣教,然後做七餅幾魚的事件,在表示祂也是外邦人的生命之糧,要供應外邦人,使外邦人的生命得飽足。

    法利賽人的試探

  七餅幾魚的事件之後,緊接著,法利賽人開始〈和合本未譯〉和耶穌辯論。他們和耶穌辯論什麼?辯論的主題為什麼需要耶穌行神跡來加以佐證?

  對耶穌的宣教最不以為然的是法利賽人。他們平時就質疑耶穌。祂為什麼可以赦免人的罪?祂不是上帝啊。祂怎麼可以醫治罹患重病的人?這些罹患難治之病的人一定是犯了重罪,遭受上帝的責罰,何必醫治他們。他們說耶穌能醫病,趕鬼,是靠著鬼王別西卜,並且祂是被鬼王附身〈三22〉。

  耶穌到外邦人地區向外邦人宣教,法利賽人也難以接受。[參見三月7日週報頁40~42講章「小狗也吃孩子剩下的碎屑」。]如今,耶穌又在七餅幾魚的事件中表達向外邦人宣教的心志,使法利賽人難以容忍,就來和耶穌辯論:何必向外邦人宣教?外邦人不潔淨,有如流浪狗,不是上帝的選民,哪有資格得到上帝的拯救?

  法利賽人來試探耶穌。試探,和一章13節耶穌受撒旦的試探同一字。這些法利賽人不但是撒旦的差役〈林後十二7〉,也是撒旦的化身〈參:可八30~33〉。耶穌出來宣教時,撒旦就試探祂〈太四1~11﹔路一1~13〉。法利賽人/撒旦仍質疑耶穌的身分,如今還要耶穌行神跡,來證明外邦人得救是出自上帝的旨意。

  以色列人也曾多次為食物試探上帝〈出十六3、20﹔民十一4~6﹔參:民十四22〉。試探上帝,就是不相信上帝,也就是褻瀆上帝。耶穌就是上帝〈六30~52﹔約六27~35〉,可是法利賽人不相信祂,還試探祂,也就是褻瀆祂。這種心態,即使主耶穌行了神跡,他們還是不會相信祂。

  神跡,也可翻譯為記號。神跡就是上帝的記號。凡是能從一個人、或一個東西、或一件事情,看到上帝的權能,看到耶穌基督,那就是神跡了。

  這些法利賽人已經看到耶穌用七餅幾魚給數千人吃飽的事實,也已經看到耶穌為外邦人所嚮往和渴慕,以及外邦人已經得到耶穌的赦免、醫治、趕鬼、教訓、使人復活,和上帝國的福音。但是法利賽人總是不信祂。即使耶穌行再多的神跡,他們也看不到上帝在耶穌身上所彰顯的權能和愛。耶穌本來就是上帝的兒子了,這毋庸再藉神跡來證明自己的身分﹔即使行了神跡,在法利賽人眼中頂多不過是稀奇的事,卻看不到這位就是上帝的耶穌。

  我們不要以為只有耶穌當時遭遇法利賽人的質疑、責備,和阻擋。初代教會保羅的時期,也有和法利賽人一樣觀念的基督徒﹔那時候,尤太人的基督徒扮演法利賽人的角色〈參:腓三5~6〉。尤太人越來越多人信耶穌〈徒二41、47,四4,五12~16,六7,廿三9〉。接著,耶穌也在外邦人中被傳開了,有成千上萬的外邦人前仆後繼地接受耶穌的拯救,但是尤太派的基督徒,或是法利賽型的基督徒還是對外邦人基督徒加以輕視。他們破壞保羅的宣教,反對保羅因信稱義的福音,逼迫保羅。他們認為外邦人信耶穌基督而受洗〈可十六15〉還不夠,還要遵守律法----受割禮並遵行尤太人的生活方式----才能得救。這類基督徒沒有、或不願意為上帝的救恩為眾民所接受而高興,而讚美上帝,倒設定重重門檻,對慕道的和初信的充滿疑慮。

    耶穌的回絕

  耶穌對那些法利賽人直接了當地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跡給這世代看!」耶穌直接回絕那些懷疑祂,不樂意讓更多人分享祂的救恩的人。耶穌直接回絕那些不能認同祂要拯救世人之心意,而要將救恩獨占或孤賞的人。耶穌回絕那些不能為著人享受上帝的愛和救恩而喜樂的人。耶穌回絕那些只要看稀奇的事,卻不願意領人來信耶穌得到祂拯救或更新的人。

  沒有人會反對傳福音。每個人都會說,我們要把耶穌傳出去。但是,我們真的喜歡與人分享耶穌?真的樂意向人傳福音?我們歡迎新來教會的人,並願意和他們相交?我們豈不是對新來教會的人有所疑慮?我們豈不是私底下只歡迎「屆高尚」的人、成績好的學生?我們豈不是認為,要優先把福音顧在教會裡?基本上,這些心態都和我們對耶穌的態度如何有關。

  我們若抱持那種心態,主耶穌就對我們說,我們再也看不到神跡,上帝的記號。

  我們要與人分享福音,要把耶穌傳給人,不是出於可憐他們。不是。我們需要耶穌,也看到別人需要耶穌,也知道主耶穌的心意。我們需要耶穌的救贖和祝福,也看到別人需要耶穌的救贖和祝福,也知道耶穌是為救贖世人而降生,而成為上帝要給世人的禮物。我們把耶穌分享出去,就要不斷地看到神跡。

    跟從主往海那邊去

  耶穌就離開那些法利賽人,又上船往海那邊去了。海邊,是接近撒旦掌權的區域,在那裡有好多人受到邪惡勢力的迷惑、綑綁、傷害,他們需要耶穌,等候著耶穌的拯救或幫助。

  我們也不要理會那些質疑耶穌的人﹔不必理會對未信者來教會覺得不爽或有所疑慮的人﹔不要再理會對福音廣傳有所批評、抗拒的人。讓我們跟從主耶穌進到「海的那邊」去吧!

    關鍵在於,我們所認識的耶穌是誰?我們對這位耶穌抱著什麼樣的態度?起來,跟從祂到海那邊去吧!

(傳講於二00四年三月廿八日)

文字方塊: -57-

回到頁首


割禮.除辱.聖地約書亞記五章一~十五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當陳水扁先生在二000年從李登輝弟兄接任為總統,很多人以為,李登輝就是「摩西」,阿扁就是「約書亞」﹔台灣已經跨過約旦河,進入約書亞時代了。不久,我們就發現,假使把李登輝弟兄類比為摩西,阿扁擔任總統卻並未成為約書亞,他和李登輝弟兄是「連體摩西」。台灣人民並未從出埃及記進入約書亞記。台灣人民仍舊逗留在曠野,既缺乏決斷的意志進入迦南地,又在曠野中百般糾葛這個連體摩西,要重回埃及----中國/舊政權。整個台灣留滯在曠野。台灣人民實際上是在埋怨上帝,與上帝敵對。上帝說:「這些人雖看見我的榮耀和我在埃及與曠野所行的神跡,仍然試探我這十次,不聽從我的話。」〈民十四22〉這四年中,台灣人民一直是在「民數記」的階段或狀態。

  但是,上帝使事情有完全出乎人預料之外的翻轉。

  昨天〈2004, 3, 20〉,可說是台灣人民憑信心走過約旦河的一天。我們要把這一天記住,有如以色列人走過約旦河之後,就立石為記,永遠把這一天和這件事記住〈書四〉。在此之前,上帝已經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把泛藍的河水截斷了〈參:啟十二15~16〉:使所謂鳥籠公投法留了第十七條,二二八的手護台灣,17日〈三〉愛國同心會發表要「慶祝連宋當選,活捉李登輝」,19日〈五〉陳呂被刺,……。台灣人民接受聖靈的感動,以堅定的信心潦liau^過約旦河,亦即每人毅然決然投下一票給台灣,上帝就成就了這事。

    諸王對台灣不再有膽氣了〈1節〉

  如今,世界各國要對台灣嘖嘖稱奇。他們要「聽見耶和華在以色列人前面使約旦河的水乾了,等到我們過去,他們的心因以色列人的緣故就消化了,不再有膽氣」。有不少國家藉批評公投,中國再作文攻武嚇,在在對台灣的選舉作負面的干擾。如今他們不能再囂張了,不能再低估台灣了。他們應當閉嘴了。

  這次總統選舉雖然過程曲折、險惡,但上帝並未遺忘台灣,還讓台灣勝利。

    以色列人重受割禮〈2~7節

  過約旦河之後,以色列人到吉甲安營。他們在那裡行割禮。出埃及之前受割禮的,都死在曠野了﹔在曠野出生的,則未受過割禮。如今,那些在曠野出生的接受割禮。以色列人行割禮,台灣人民選總統,具有以下的意義和啟示:

    1.確認大家都是這新民族的一份子。

  亞伯拉罕遵從上帝的命令,以行割禮接受上帝與他立契約。亞伯拉罕的後裔以受割禮確認他們是上帝之選民。

  亞伯拉罕的後裔在埃及時,幾乎遺忘,甚至離棄上帝〈參:出三13﹔結廿7,廿三〉。他們又分了十二個支派,在曠野裡簡直是烏合之眾。如今他們再次接受割禮,確認他們因信耶和華上帝而接受祂的契約,成為一個同心敬拜上帝、一體的新民族。他們當中有一部份人並非原生以色列人,可是他們也接受割禮,表達信靠上帝的決志,因此而認同以色列人,也得以色列接納為上帝選民的一份子。

  台灣大多數人未相信獨一上帝,不過,這次總統選舉仍可類比為,既跨過約旦河,也接受割禮。台灣的族群非常融洽,只存在著認同台灣的人和認同中國的人兩個陣營。經過這次選舉,我們要盡力使台灣人民確認自己是一個新的民族。今後,全體台灣人要釘根在台灣,形成台灣民族,就像以色列民族在進入迦南地之後豁然成形。

  2.全體人民參與過去的歷史經驗。

  以色列人包括原有的十二支派,一起從埃及出來的人〈含埃及人、被埃及奴役的外族人〉,也有原居巴勒斯坦的迦南人。這些人都共同接納在埃及為奴的記憶,認同過紅海的經歷,感念在曠野背叛上帝卻仍得上帝憐憫和供應的經驗,並接納在西乃山與上帝所立的契約。這些都成為他們共同的財產和共同不可磨滅的記憶。

  台灣有原住民〈含平埔族〉、舊住民〈客家人+福佬人〉、新住民〈外省人〉,和混血台灣人,這些台灣人今後要共同接納過黑水溝、霧社事件、族群鬥爭、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高雄事件、台灣人抑中國人的掙扎、等等歷史經驗,共同記憶和承擔這些經歷。這些都要促進台灣避免重蹈歷史的錯誤,而更注重人權,更民主化,族群更融洽和更會互相疼惜,同心抗拒外國的侵侮。

  3.新生或世代的更新。

  埃及人也行割禮,不過只是劃傷包皮。當初從埃及出來的民眾已按埃及的方式接受割禮,而這些人都死在曠野的路上了。如今,這些在曠野新生的要行割禮,把包皮完全割除。

  當年出埃及的眾民雖受過割禮,但是他們敵對上帝的僕人,企圖重回埃及,埋怨並背叛上帝。上帝不許他們進入應許之地。這些新生代必須透過接受新的割禮,表白親身領受上帝的契約。

  台灣人民經過這次總統選舉,就要擺脫大中國的意識,和對中國的國家認同,以及中國的醬缸文化〈柏楊語〉。就像舊世代的以色列人必須死在曠野,台灣民族必須拋棄中國文化的包袱和舊的思維----這就是割禮。台灣人民必須成為新的民族,才能建立開放、包容、活力的海洋文化,承受一個真正新而主權獨立的國家。

  4.與上帝立約。

  至今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若非拜很多神明,就是無神論者,從未敬拜這位獨一真神上帝,也就未能和祂建立適確的關係。台灣的教會和基督徒必須努力讓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民認識基督,敬拜上帝,接受上帝的契約。

  台灣的住民喜歡為所欲為,一直是一盤散沙。台灣的過去可說是一篇罔顧上帝的歷史。近幾十年來在追求民主,卻未脫草莽、內鬥、各行其是、互相比大、山頭主義的作風。

  割禮是每個人都要接受的,如此而個別與上帝立約。同樣,台灣人民必須每個人個別地與上帝建立契約的關係。光是爭取「民」主,不會有真正的民主。你大,我比你更大﹔你有權,我的權比你的更要優先﹔你要人家尊重你,我更要你尊重我。割禮,是把生殖權交給上帝,表示將生命的主權交給上帝。台灣人民需要行割禮,互相謙卑,彼此順服,才會有民主。台灣人民必須會敬畏上帝,樂意學習遵從上帝的旨意,認知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了,才能建立民主的台灣。在這點意義上,台灣的教會和基督徒對同胞負有極大的使命。    

    除掉埃及的羞辱〈8、9節〉

  以色列人重新接受割禮,上帝就從他們身上將埃及的羞辱除掉:

  1.上帝除掉他們在埃及所受的凌辱〈台譯本〉,就是作埃及奴隸的恥辱。

  以色列人被埃及奴役大約有四百多年之久。在為奴期間,以色列人毫無尊嚴﹔在歷史的記憶中,以色列人也難抬起頭來。一個人或一個民族被奴役,他〈們〉的人性會受到扭曲,這是極大的羞恥。以色列人接受割禮,上帝除掉他們所受埃及的羞辱。今後他們可抬頭挺胸,作個堂堂正正的新國家的人民。

再過二十年,台灣就可以作被外來政權統治四百週年的紀念〈以一六二四年被荷蘭人統治算起〉。經過這次總統選舉,我們認知了,台灣不是寄「一中」籬下,不再有「背後站著一個手拿皮鞭的嚴酷主人或官長」的感覺。我們可以除去被奴彶心態。我們是更新、自主、有尊嚴、主權獨立的新國家和新民族。

  2.上帝除掉他們忤逆上帝的羞辱。

  以色列人在埃及,既忘記上帝,還拜埃及的神明﹔生活上是「日頭赤炎炎,隨人顧生命」,專打小報告,仗勢凌弱。在曠野的日子,經常為飲食抗爭摩西,埋怨上帝,忤逆上帝的旨意和教訓。

  台灣人民和以色列人相差不多。把國際景氣低迷的影響歸咎於阿扁,輕易地為個人和團體的利益而抗爭,順遂自己的感情和方便超過遵守法律,為自己/政黨的利益杯葛正當的法案、或不肯修改不合時宜的條文,無不顯示在忤逆上帝。

  近代民主政治的開始,一個重要的推動力是加爾文的[改革宗]教會制度。台灣的教會和基督徒在帶領台灣民族信而順服上帝的事上,有不容怠惰的任務。

    吃迦南地的出產〈10~12節

以色列人過約旦河,接受割禮之後,第一次守逾越節,這是出埃及以來第二次守逾越節〈民九1~5〉

。在曠野中,他們都倚賴上帝的供應,包括水、鵪鶉和嗎哪。以色列人稍不滿足,就向摩西要「債」,就埋怨上帝,有如肚子餓,或吃不到零食,就賴在地上大哭大鬧的小孩。如今他們踏進迦南地,上帝讓他們以當地的出產為食物,慶祝逾越節。

  以色列人在曠野那種小孩子氣的模樣,豈不是台灣人民過去〈尤其四年來〉的寫照﹔試以遭受天災要求救濟、股市下跌的批鬥為例,加以檢討。

  台灣這美麗寶島,是上帝賜給台灣祖先的應許之地。經過這次總統選舉,台灣人民要覺知,這是真正流奶與蜜之地。我們要自力更生。即使經歷天災地變,不再賴賬給政府,或倚賴政府的供應,乃要懷抱對上帝的感恩,無怨無悔地吃親手勞碌從這應許之地得來的糧食。

    你所站的地方是聖地〈13~15節

  約書亞在異像中與上帝軍隊的元帥面遇。這位元帥是約書亞要順服、跟從的。祂對約書亞說:「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的。」聖地,不是只指約書亞當時所站的一丁點地方,而是整個應許之地,雖然以色列人尚未完全進入整個地方。

  台灣,過去是我們寄居之地〈不是要反攻大陸,就是要遷居新大陸〉,是被我們嫌棄的地方,也經常被我們糟蹋。台灣,是上帝賜給我們台灣民族的聖地----上帝分別為聖之地,異於世界其他各處之地。經過這次總統選舉,這裡就是我們的祖國,我們在這裡落地生根,釘根於此。

  這裡就是聖地,是上帝特地為台灣民族預備的寶島。在這裡,我們不容再隨處濫倒廢水,濫墾這塊土地

,亂砍樹木森林,濫殺保育類動物。在人與人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我們不再以酸溜諷刺、尖酸刻薄的言詞相對﹔也不再說話斲傷台灣民族的自信、尊嚴、和諧、努力、奮鬥,和憨直又純真的心靈。

  就像當年約書亞和以色列人才要開始在迦南各地爭戰,台灣人民雖經過了總統選舉,仍需面對許多問題和困難。「約書亞就照著行了。」台灣人民也應當照著上帝的命令行,在這流奶與蜜之地,大家彼此尊重,互相疼惜;追隨上帝軍隊的元帥,同心經營上帝所賜的這聖地。

  在總統選舉中,每個人投下卑微的一票。這是台灣人民小小的一步,卻是台灣的一大步。經過這次也是行動,也是儀式的總統選舉,台灣有如以色列過約旦河,和受割禮,過去的經歷都要成為我們共同的記憶和認同,學會敬畏上帝,讓上帝除去我們過去被外力統治的羞辱,建造與上帝立約的新民族和正常的國家,大家珍惜、努力經營上帝所賜的這塊聖地。如此,台灣必成為世界各國的祝福。

(傳講於二00四年三月廿一日)

回到頁首


立誰作國家領袖申命記十七章十四~二十節 馬可福音一章十四~十五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上帝國迫近了!

  可能有人說,教會不得插chhap政治,教會不可以發表任何有關政治和政府的聲明及言論,本日的經課對他們就是一個啟發,尤其申命記十七章14~20節竟然明確記載有關國家和政府的事。事實上,整本聖經就是充滿對政治的啟示,至少舊約的先知書和主耶穌的言論,滿是插政治的記載。

  新約的書信看似只是針對個人的信仰和品格、教會信仰和問題作處理。其實書信中所用的「主」,就是在向當時的社會和執政者宣告:「你們總以皇帝〈凱撒〉為主,但是我們教會和基督徒、以及全世界只有一個主,就是耶穌基督,就是上帝。」

  依照馬可福音的記載,主耶穌信息的中心是:「時機成熟了,上帝國迫近眉睫了。要悔改,信從福音!」〈可一15〉上帝國,就是上帝作王。惟獨上帝是全世界的王。上帝統治全世界了。人以及所有的政權都要悔改,從不尊上帝為大,不順從祂,改變為信從主上帝,就會得到上帝祝福。

    立誰作國家領袖

  申命記十七章14~20節教導我們如何選立國家領袖。第15a節「你總要立耶和華你上帝所揀選的人為王治理你」,告訴我們「王」的基本條件和權限。王,不是絕對的領袖,而是受限制的王〈參:撒上九16,十1,十三14﹔撒下六21,七8〉。國家的領袖需要在上帝底下執掌權柄,也要接受上帝的審判,因為只有上帝才是國家的王〈參:撒上八7〉。

  這禮拜六,三月二十日,就是台灣選舉總統的日子了。我們盼望,在這選舉總統的事上,我們也能順從上帝的意思〈參:可十四36〉,使我們台灣能蒙受上帝的祝福。按照聖經的教導,要被選立為台灣總統的人必須符合以下的資格:

  1.必從你弟兄中立一人,不可立你弟兄以外的人治理你〈15節〉。

  這是最基本的資格,就是國家認同。

  弟兄,就是同胞。不可立外國人作我們的總統。美國憲法還規定,美國的總統必須出生在美國。

  今天我們要選的是中國的總統?是隸屬於中國的「台灣特首」?還是台灣的總統?我們要選「純種的中國人」,和在「一中屋頂下」,以及在與中國談判時可以擱置台灣國家主權的人作總統嗎?

  我們豈不是要選土生土長、唯獨認同台灣為祖國的台灣人作總統?!他既然認同這塊土地,就真實、誠心地愛這個國家和這裡的人民。

  2.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16節〉。

  馬表示戰爭和武力〈驢子則代表和平〉。

  國家需要有軍備,可是王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不可將軍、警、情、治資源占為自己和執政黨之私用﹔不可假借國家的安全和利益的名義,利用軍、警、情、治力量壓制和剝削人民,以及囤積統治者、執政黨、執政團隊的利益和資源。五十多年來,台灣有二二八事變、白色恐怖、白金勾結等,都是在當時政府佔用軍警情治力量的狀況下的必然副作用。

  王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就是要讓軍、警、情、治國家化。我們歡迎讓這些資源國家化已然成形的團隊。

  3.不可再回〈往埃及的〉那條路去〈16節〉。

  埃及是曾經奴役以色列人之地。上帝垂聽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以色列人的呼求,把他們解放出來,使他們獲得自由。

  台灣平地人----福佬人和客家人----的祖先受不了明、清的專制統治,不願意再作明、清的農奴,就跨過險惡的黑水溝〈台灣海峽〉。他們感受到,無自由,毋寧死!他們離開中國,就不打算再回中國了。他們來到台灣就釘根在這塊土地。這些祖先的經歷是一個真真實實的出埃及記。

  一九四五年〈尤其一九四七年----民卅六年〉以後來台灣的新住民,也是為逃避殘忍的中國共產黨的統治。這也是另一幅出埃及的圖畫。

  埃及在舊約時代也可算是一個次帝國,土地遼闊、肥沃,武力強盛。她一直使以色列人畏懼又嚮往。每當以色列人遭受來自北方的壓力或侵略,他們就想要向埃及求援。但是,上帝告誡,命令,以色列人不得「回埃及」!

  以色列曾多次向埃及乞援,靠攏,其結局都非常悲慘,既被埃及剝削,又反而遭受北方強國的加重懲罰,還終致滅亡。

  我們要選釘根在這塊土地,要與這塊土地共存亡的候選人和團隊。

  4.不可為要加添馬匹,而使百姓回埃及去〈16節〉。

  埃及馬非常著名,是各國爭相需要的戰馬。所羅門曾作埃及馬的國際貿易,賺取外匯。但是他答應埃及法老的要求,以以色列的精練戰士〈壯丁〉換取馬匹。

  埃及自古以來就處心積慮,要擁有對以色列的掌控權,或佔領以色列,以作為第一線國防,好和亞述、巴比倫、波斯抗衡,以及將國力延伸到整個中東。埃及是以色列時隱時顯的敵國,可是以色列對她毫無戒心。埃及經常透過經濟利益換取以色列的人才和人力,並作文化和宗教的侵略,在以色列國裡培植親埃及的勢力,而這股親埃及的勢力每次總是成為對以色列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禍源。

  在歷史上,除了以色列對埃及的不介意之外,再也沒有像台灣如此天真naïve卻是愚昧的了〈參:賽四二25〉。台灣的領袖不可為本身和人民的經濟利益,致使台灣人才外流〈brain drain〉,以及國家認同混淆。

  5.不可為自己多立妃嬪〈17節〉。

    就是要尊重女性和女權,並取用女才。台灣過去的政府不重視女性,縱容色情﹔既有色情,就有黑金。以前的政府人事,女性往往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台灣的領袖務必尊重女性,提昇女權,取用女才。

  6.不可為自己多積金銀〈17節〉。

  執政者要清廉﹔不可貪污,不可侵占國家財產,又在外國置產。不可有黨產,不可「國庫通黨庫」。台灣不容許自己是黑金,卻又以指別的候選人為「黑金」來為自己漂白。

  7.謹守遵行這律法書〈19節〉。

  「中華民國」從未在台灣實施「中華民國憲法」的內容。這部憲法在一九四六〈民卅五〉十二月廿五日年通過,可是在一九四八年五月國民黨政權就公佈「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凍結憲法,一年後在台灣施行戒嚴令。雖然在一九八七年解除解嚴令,但同日施行「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以限制人權。

  至今,台灣社會充斥關說,靠人情辦事,仍屬人治的社會。台灣需要有要建設台灣為法治的國家之意志,和要為台灣制訂〈新〉憲法之決心的領袖。

  8.不可向弟兄姊妹心高氣傲〈20節〉。

  舊政權移植到台灣來,其人員就以征服者的心態壓境,長期輕視台灣的原住民和舊住民,至今仍認為台灣人理當被中國人〈含在台的中國人〉所統治。

  以前的政府限制人權,使人民一直不能享受自由﹔為政權本身的利益,踐踏國民主權,使政治一直不能民主化,使司法不能獨立﹔濫用軍警情治力量,壓制人民的抵抗〈權〉。

  懷抱舊政府心態的人,平時以言論自由為防護罩,污辱執政團隊。可是當有人將他們過去不當、矛盾的言論加以匯集而公開,他們就要求取締,沒收。這種心態的人和團隊,只能使台灣的民主倒退。

  9.學習敬畏上帝〈19節〉。

  台灣的領袖要能敬為上帝〈神〉,而不是利用神明和宗教。他們要能從真實面對神,到敬畏上帝。既敬畏上帝,就遵行上帝的律例,並行祂所喜悅的事。

 

  兩三千年前上帝對以色列的啟示,今天仍對我們台灣說話,並且是真實、沒有改變、切合今日台灣的話。願我們三思,並遵照上帝的話投票選立我們台灣國的領袖。願上帝的旨意得成,行在台灣如同行在天上。願我們選舉總統這事,能歸榮耀給主上帝。Amen!

(傳講於二00四年三月十四日)

 

回到頁首


耳朵開了,舌頭鬆了馬可福音七章卅一~卅七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主耶穌在推羅〈泰爾〉、西頓地區接納一位堅定信靠祂的外邦婦人的祈求,醫治她被邪靈傷害的女兒。之後,耶穌繞道經過約旦河東的低加波利〈十城區〉,回到加利利。

  推羅和西頓的區域完全是外邦人居住的地區﹔低加波利是尤太人居少數,外邦人佔多數的地區﹔加利利則是尤太人佔多數的省份。耶穌到外邦人地區宣教,顯示這些與上帝疏遠和被撒旦權勢籠罩的地區,已經有上帝國的福音和耶穌的權能介入了。後來,耶穌回到尤太人當中。

  有人帶一個耳聾舌結的人到耶穌那裡,要耶穌醫治他。通常,耶穌醫治人以及平服自然界的災難,都是用簡潔的命令或宣告,邪靈和自然界就順服祂了。不但如此,在前段記事〈24~30節〉中,耶穌不用到那位外邦婦人的家,只在和她交談當中,就能治癒她被鬼傷害的女兒。這位媽媽回到家,她的女兒已經痊癒了。可是對目前這個人,耶穌好像不是簡單加以解決。

  這個人耳聾舌結,主耶穌非常同情他,還用指頭探入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參:八23﹔約九6〉,望天,嘆息。祂望天,這是祈禱的動作。耶穌祈禱,可以做感謝的祈禱,正如祂在五餅二魚的事件中向上帝感謝,可是現在祂為這病人難過、忿怒、痛心〈參:羅八19~23〉。這人的病狀似乎滿嚴重的。

  相對於前段記事,那位外邦媽媽因著信,她的女兒就得到痊癒﹔耶穌不必到她們家去。這位尤太人雖不在撒旦猖狂的外邦之地,卻需要耶穌大費周章。這人雖是尤太人,卻是在加利利「海」中〈31節〉,是在邪惡權勢之下,他的舌頭被綑綁住了﹔他的狀況和一位婦人被撒旦「綑綁」而駝背相似〈路十三11、16a〉。主耶穌用一連串嚴肅又嚴重的動作,最後宣告說:「張開!」這人就耳朵開了,舌頭也立刻鬆了〈thau〉,是耶穌將撒旦對他的綑綁解開〈參:路十三16c〉。

  這個尤太人耳聾舌結。是的,尤太人耳聾舌結。他們聽不懂耶穌的福音和教訓。耶穌說:「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唯有從裡面出來的乃能污穢人。」他們聽不明白〈七14~16〉。耶穌在尤太人當中說了恩典和具權柄的話,他們只是覺得不可思議,說:「這人從哪裡有這些事呢?所賜給他的是什麼智慧?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異能呢?這不是那木匠嗎?……」他們聽不進去祂的話,亦即終歸不相信祂〈六1~6〉。

  門徒也好不了多少。他們同樣不能明白耶穌所說「從裡面出來的才會污穢人」的話〈七17〉。他們經歷了五餅二魚和耶穌行走水面的事跡,心裡還是愚頑〈六51~52〉。

  既然耳聾,自然舌結。尤太人聽不懂耶穌的福音和教訓,也不願意把上帝拯救世人的好消息傳出去,不願意與外邦人分享耶穌。這種情形延續到耶穌復活後的初代教會〈徒十28,十一1~3〉和保羅宣教之時,還延續到我們今天和我們台灣。相對於韓國的教會,台灣的基督徒是耳聾舌結的,其中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的會友更是如此。兩國幾乎同時由長老教會把福音傳入,可是至今,台灣基督徒的百分比是6%,韓國則近30%。

  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會友,耳聾舌結,是很嚴重的病。我們自認為是得上帝拯救的,卻被撒旦綑綁,聽不進耶穌的話,也不能或不願意傳福音給人。我們需要你帶我、我帶你,到主耶穌的面前,祈求祂醫治我們。

  讀聖經,主要不在於增加聖經知識﹔聽講道,主要不在於聽一場動聽或優秀的講道,乃要懷抱謙卑和願意聽從的心志。我們聽懂耶穌的教導,就可以認識祂﹔非只知識或理性的認知,乃要與祂有生命的連結,以及要順從祂,接受祂為救主和主,並且要開口把上帝愛世人的福音〈約三16〉傳給未信的人。我們要像這位耳聾舌結的人謙卑來到主耶穌面前,祈求祂開通我們的耳朵,和鬆開我們的舌頭,我們就可以傳揚耶穌,並祂為我們所做的大事〈參:五20〉。

  事後,眾人很受感動,說:「他連聾子也叫他們聽見,啞巴也叫他們說話。」在舊約時代,上帝就應許:「看哪,你們的上帝……必來拯救你們。那時,瞎子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賽卅五4~5〉主耶穌來到世上,乃要把被邪惡勢力壓制、綑綁的人解放出來。凡就近祂,甘願聽從祂話語的人,心就會開,也會開口。

  眾人看到這位耳聾舌結的人恢復正常,就感嘆地說:「他所做的事都好。」〈37節〉這句話與上帝創造了光,看光是「好的」〈創一3~4〉相呼應。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八12〉一個人的耳朵、舌頭得到開通,就像一個盲胞看到光明〈參:約九〉。人的心耳通了,就像人的心眼開了,也就可以開口,熱心傳揚耶穌。耶穌能行這令人稀奇的大事。這是美好的事。耶穌乃是美好的主。關鍵就在,我們是否謙卑地向主祈求,並樂意聽從祂。

  看到主耶穌如此用心開通這人的耳朵,鬆解這人的舌頭,就可知道,人從耳聾舌結,變成能曉悟並聽從耶穌的話〈含向人傳揚耶穌〉,並非易事。它是一個新的創造。

  主耶穌有使人耳開舌鬆的權能。我們若非心存謙卑,和時時有要順從祂的話的心理準備,則耶穌的福音和教訓,對我們而言,不過是馬耳東風罷了。耳聾舌結的舊人成為耳開舌鬆的新創造〈林後五17〉,是需要耶穌大行其事的作為。我們是否能成為新的創造,端視,我們是否謙卑接受主耶穌的醫治,及樂意聽從祂的話?!

(傳講於二00四年三月七日)

文字方塊: -45-

回到頁首


小狗也吃孩子剩下的碎屑馬可福音七章廿四~三十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在我們申請某些東西,或要領什麼贈品的時候,人家說我們條件不符,或沒有資格,那時我們的感受如何?我們要怎麼辦?

  本經文提到,有位媽媽來找耶穌,請求耶穌醫治她的女兒。耶穌卻回答她:「讓兒女們先吃飽,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27節〉這位媽媽的請求似乎被拒絕了。耶穌的話也實在很傷人。耶穌怎會說這話,令人費解。

    耶穌排拒外邦人?

  推羅〈泰爾〉、西頓境內,今屬黎巴嫩,在耶穌當時則屬敘利亞,純是外邦人居住之地。這次耶穌到那地區去,進了一家,應當是到尤太僑民的家。後來,這位媽媽才去找祂,俯伏在祂腳前求祂。

  對於耶穌的回話〈27節〉,學者有各種解釋:在試探這位媽媽的信心和誠心﹔用激將法激發她更強的信心﹔耶穌在自言自語,表達祂對自己的宣教作一番省思﹔……。耶穌這句話有值得了解之處。

  尤太人鄙視外邦人,叫他們為野狗或流浪犬,視他們為不潔淨,是不配得上帝拯救的種族〈參:七1~23 〉。耶穌在這裡所說的狗是家養的小狗。這些小狗也屬於上帝的家,和上帝的兒女同樣吃上帝的糧食。耶穌並不看輕外邦人,祂的話的意思是,「救恩是從尤太人出來的」〈約四22〉﹔「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尤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羅一16〉。

  先「吃飽」,正是在五餅二魚的事件〈六33~44〉中,民眾都吃,並且「吃飽」的同一個字。接著,門徒把碎餅碎魚收拾起來〈依約翰福音,是出於耶穌的吩咐〉。這位媽媽回應耶穌的話說:「但是,小狗也吃孩子剩下的碎屑。」碎屑,正指向那些碎餅碎魚。[參見二月8日週報講章「分享〈2〉」,頁22~23]

  救恩先臨到尤太人,後來才到外邦人當中,這是歷史的自然順序,因為耶穌既道成肉身,有肉體的有限性,先從尤太人開始宣教。雖然如此,這並不表示耶穌有種族歧視。主耶穌的信息,或上帝國的福音,乃為全人類而預備,不分尤太人和外邦人,即使有時間的先後〈參:羅九~十一〉。

  我們要就這段經文,思考它分別對基督徒和教會的教導,以及對未信耶穌的朋友的好消息。

    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經文記載,耶穌不願意人知道,卻隱藏不住〈24節〉。平時,有外邦人會自動來尋求耶穌〈如:路七2~10,十七11~19﹔約四46~54〉。他們真的是慕名而來。經文中的婦人亦是如此。耶穌到友人家裡,隨即〈和合本:當下〉這位媽媽前來祈求祂。

  馬可福音記載主耶穌的話:「人拿燈來,豈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燈台上嗎?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四21~22〉耶穌,這位世界的光,我們若要把祂隱藏起來而不將祂與人分享,祂會自己照射出去,使凡跟從祂的人不在黑暗裡走,並要得著生命的光〈約八12〉。祂也要自己吸引人來就近祂,使他們成為光明之子〈參:約十二32、36〉。

  推羅、西頓地區之前尚未得耶穌來到,是在撒旦權勢之下的地區。後來耶穌來了,就是祂的救恩已經來到。我們把主耶穌的福音帶給人,也就是讓主耶穌的光照到對方的生命。我們若把主耶穌用斗蓋起來,我們就沒有參與祂的任務,就不能結福音的果實給祂收成。這豈不有違主的心意〈結十八32,卅三11﹔彼後三9〉?

  主耶穌的心意是要人人得祂的拯救。祂今天還差遣教會和基督徒要向人傳福音。你、我、我們大家會不會還像尤太人那樣,對未信主的人有輕視----「外邦人」、「世俗人」,有意無意地認為他們不配信主〈參:路四25~29〉?「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林前九16~17〉主耶穌給我們的命令是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十六15〉,包括向我們未信主的親友、同學、同事傳福音。

    以謙卑和堅信親近耶穌

  這位媽媽並不自覺倒楣,或心存怨嘆,怏怏而去。這位媽媽深愛她的女兒,也以謙卑和堅定的信心向主耶穌祈求〈28節〉,果然得到主的成就,超過她所求所想的〈弗三20〉。

  耶穌介入撒旦控制的地區,還把被污鬼附著的女孩子解放出來。主耶穌已經突破邪惡勢力。祂的福音是上帝的大能。

  或許我們遭受別人的輕視和排拒,或許我們家裡有極大的不平安,或許我們家裡有苦痛的事,求助無門,耶穌要幫助我們,要釋放我們,要給我們平安。只要我們渴慕祂。只要我們對祂有信心。來尋求耶穌吧!來親近祂吧。

  可能我們未曾參加過教會的禮拜,可能我們只是聽人家提到耶穌,可是我們可以相信耶穌。曾有外邦人來求耶穌醫治他患病瀕死的僕人,還說:「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這位外邦人的信心使耶穌深感讚嘆:「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當然那人的僕人也得到耶穌的醫治了〈路2~10﹔另參:約五46~54〉。只要我們以謙卑和相信來到耶穌面前,向祂祈求,祂必成就。主耶穌應許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太七7路十一9〉

  也許我們覺得在信仰上至今尚不得其門而入,問題尚懸而未決。我們要耐心等候,因為「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太十一12〉。耶穌滿懷慈悲,又有權能,主必成就我們謙卑、堅信的祈求。祂歡迎並接納我們對祂的尋求。                                          (傳講於二00四年二月廿九日)

回到頁首


「分  享」〈哥林多前書十二章十二~廿七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某天上午右腳的小趾兩次踢到桌腳。第一次痛得坐在椅子上,第二次痛得全身扭在一起蹲著。等到疼痛過去,身體各部分才再度發揮它不易被察覺的功能。聖經說,教會和身體很相似。

    教會•身體,合一性和多樣性

  本段經文以身體比喻基督的教會。信徒和教會的關係就像肢體和身體的關係﹔信徒彼此的關係就像身體裡肢體的互相關係。

  1.我們彼此需要〈15~16、21節〉。有人感覺自己才能不足,有人感覺不被重視或不被需要,就想退縮,不想參與服事。有人以優越感的態度,看輕某些肢體的貢獻,或否定其他肢體的服事。實際上,無論是要撤退的腳、耳,或是被否定的手、腳,都不能因此而不隸屬於身子。我們既然一起成為基督的身體,就不能缺乏任何肢體。這不只各肢體要發揮功能和潛力,也為了整個身體的健康,不使身體退化或衰弱。

  2.我們各不相同〈17、19 、21節〉。哥林多的教會有猶太人和希利尼人、自由人和奴隸、貧窮人和有錢人、文盲和有學問的人、……。一個教會同時需要傳統的和前進的、內向的和外向的,同時需要不同類型的人。各個肢體都是獨特的。上帝把各種不同的肢體混合又雕塑成一種獨特的合一體。但是,肢體間要能互相欣賞,而不是互相排斥。

  3.我們必須彼此相眷顧〈22~25節〉。上帝創造我們的身體,建造祂的教會,祂的方式是,好像一位非常卓越的畫家,用很多顏色調和,使所有的顏色互相襯托、配搭,使整幅畫調和和諧。教會的肢體也互相襯托和搭配,就是要彼此相顧。相,有相同、平等的意思〈台譯本:平平〉,表示每位弟兄姊妹都要為教會整體努力,沒有卑微和優越之分。眷顧,是帶有強烈情緒化的字眼,表示弟兄姊妹若忽略對別人的關懷、保護,和不能同心配搭事奉主,就會像身體任由某肢體遭受傷害那樣,會導致教會像身體跌倒,或受傷,或半身不遂。教會中弟兄姊妹要平等、同心地彼此照顧,非如此不行,沒有如此則引起焦慮。

  4.個體不能代表全體〈14、27節〉。教會和身體相似,既整體又各肢體有個別性。每位信徒都屬於這身體,可是也沒有一位可以自稱是整個身體。信徒各自具有個別性,但是不要抱持個人主義或自我中心的心態,也不要用自己的主張冠在教會之上。

  我們之所以成為教會的一份子,就像在身體裡的肢體,都是因為我們因信耶穌基督而領受聖靈和洗禮〈12~13 節〉。聖靈使我們因著基督的救贖而合一〈參:弗四3~6〉。教會是一個群體,一群同認基督為救主、為主的人﹔他們互有關連,互相寶惜,以恩慈相待。教會就像身體,在合一中有多樣性diversity in unity,在多樣性中有合一unity in diversity。

    分擔苦難,同得歡樂

  我們要就22~26節領受有關「分享」的信息。

  1.26節a:關於受苦,哥林多的教會有遭受外來的厭賤和逼迫,可是有很多是教會本身的問題所造成。該地區的教會分別認同不同的領袖,有注重理性和屬靈恩賜之分,有主張自由和遵守律法之分,……於是牛稠〈tiau^〉內觸〈tak〉牛母,造成傷害和苦難,導致整個教會都受苦。這就要信徒排除分門別類〈台譯本:無相合﹔不和諧discord〉的因素。大家可以認同不同的領袖,可以有不同的觀點,但是大家在言語、行為,和屬靈的恩賜上,要加上愛〈十二31~十三3,十二~十四章﹔八1: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唯有愛能造就人〉。如此,教會才能克服這種不和諧的狀況,互相修補,得到醫治,才能成為名符其實的基督之身體。

  2. 24~25a節:哥林多的教會有很多人分別以身為猶太人、有錢人、知識份子、靈恩派人士……認為自己應當得到更多的稱讚和榮譽。沒錯,每個人都需要,或喜歡得到別人的欣賞或稱讚。但是,擔任長老、執事的人,以及社會精英和中產階層的人,應當不要依賴掌聲,或要求關愛的眼光,因為這類人是俊美的肢體。這類人假使要求掌聲、讚美,和多一點關愛,教會就更會形成分門別類。

  一般的社會群體是看高不看低,但是教會到是比較關心、體貼、支持微弱的。對失敗的、犯罪的、在困境中的,不是批評、指責,而是關懷,勸勉,陪他們一起掙扎。倒要將光彩、體面加給缺欠的肢體,以及肢體間平等地----沒有優越感,也沒有埋怨和不平----互相眷顧。

  3.一個肢體得榮耀,整個身體就同得歡樂〈26節b〉,如同一個肢體受苦,其他部分不可能平安無事,而是全身受苦。經文不是說同享榮耀,而是說: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同得歡樂。「頭戴華冠,整個人就得光彩。」

  雖然長老和執事、社會精英和中產階層的兄姊,基本上不必期望、要求掌聲和關愛的眼神,更不可有所傾分kheng-hun所得的掌聲和關愛多寡,可是,既然大家同屬基督的身體,我們應當不吝、衷心地表達對他們,以及對肢體的欣賞和肯定。「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你們都要思念。」〈腓四8〉

    結  語

  教會沒有外人。若有人沒得關懷,我們會因而感到焦慮、不甘心〈m~-kam〉。分享,就是教會的肢體樂意效法上帝的慷慨,互相作「有量」、有成人之美的人,促成肢體和整個教會的成長、進步﹔他得榮耀,我們也同得歡樂。分享,就是教會的肢體平平相眷顧,互相填補,密切配搭,同心事奉基督和服務民眾,上帝就得榮耀,我們也同得歡樂。                                                                    (傳講於二00四年二月廿二日) 

回到頁首


「分  享」〈3〉馬太福音二十章一~十六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在農業還很落後,和物資缺乏的時代,失業是很普遍的事。這個比喻把耶穌當代的情況呈現出來。工人自備工具,聚集在市場,等候有人僱用他們。他們不是遊手好閒,而是等不到工作。有人一直等到下午三點、五點,雖然到那時候,有工作的希望很小了,可是只要一天有工作,第二天家裡的人,尤其是小孩,就不必挨餓。

  主耶穌用當時社會的實況作題材,說起這個有關天國的比喻。不過,天國不是好像家主,也不是好像家主出去找工人來工作﹔就像我們有時候把天國簡化為「好像一粒芥菜種」、「好像人把種撒在地上」。我們要看比喻的整個內容和過程,才能了解天國像什麼樣子。

  對於這個比喻的內容,我們也會站在那些早點來做工的工人那一邊吧。如果我們就是那些一大早就來,又盡力做工的工人,也會向葡萄園園主抗議他不公道吧。但是,天國就是上帝國,就是上帝作王。上帝在治理,在處理事情,我們不是只用人的經驗和做法,以及社會的方式就可理解,也不能用這些把上帝套起來。

    這比喻在聖經時代的意義

  主耶穌當初說這比喻,是在勸告門徒:「你們這跟從我的人,我已經應許你們,到復興的時候,你們要得到權柄和榮耀,〈詳見太十九28~29〉。但是以後還陸續會有人要作我的門徒。你們不可因為比他們先跟隨我,就要求特殊的榮耀和權利。所有的人,不論在什麼時候服事我,在上帝眼中都同樣珍貴,同樣有價值,也要同得這榮耀和應允。然而,你們要知道,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十九30〉。」

  耶穌也對那些法利賽人說,他們自以為是聖潔、正直,也以為努力遵守誡命就可進入天國,卻不重視夫妻間或人與人之間的愛,他們無法體會獻身跟隨主的真諦,並且排斥那些似乎一無所知卻渴慕耶穌的愛和救恩的人。法利賽人必定只會為上帝接納後來信靠耶穌的人,又祝福他們,而抗議上帝不公道。但是,他們相信自己理所當然可以進入天國,實際上正冒著居「在後的」的風險。

  這個比喻只見於馬太福音。馬太福音主要是為尤太人教會而寫的。福音書的作者把這比喻記錄下來,警告尤太人教會和信徒。尤太人不要以為上帝只揀選他們。事實上,上帝也揀選外邦人〈萬民〉,並且外邦人不是以次等的身分進入教會,乃是上帝通過主耶穌所要拯救的人﹔上帝也呼召他們來服事祂。外邦人基督徒也要領受和尤太人基督徒所領受同樣的榮耀和權利,並且,上帝對他們的重視和愛護,與祂對尤太人基督徒一樣。尤太人基督徒不要仗著律法或優越感,敵擋上帝對外邦人的呼召和祝福。注意,有的外邦人基督徒和教會還要超越尤太人基督徒和教會呢。

  這個比喻也告訴我們:資深的會友,不要以為教會是屬於他們的,以為可以控制教會的方向和策略;不重視教會的新成員、新肢體、新細胞,不重視有不同計劃、不同方法的新一代;自以為比新成員更認識主耶穌,比他們與主更親近。在教會裡,年資、出身、社會地位,都不足以作上帝國裡榮耀和權利的條件。年輕的教會和資淺的信徒有很多可資學習之處。

    從「分享」看這比喻

  我們還要就「分享」的觀點來領受這比喻對我們的教導。

  一、上帝是分享的上帝,既恩典又慷慨。

  失業是很悲慘的事。比喻中的工人仍在等候,因為沒有人僱用他們。園主居於同情,給他們工作。按公義而言,人工作少,工資就少。但是園主超越了公義,仍給晚來的工人一天的工資。

  上帝所給的一切都出於祂的良善和恩典。我們無法賺到上帝的給予。上帝沒有虧欠我們任何東西,不是我們的債務人,我們不能認為祂理所當然要給我們什麼。祂所給我們的不是工資而是禮物,不是紅利而是恩典﹔主權在祂。

  我們得到上帝的拯救,以及能參予上帝的工作,能服事教會,實際上是出於上帝的恩典,而不是對上帝的功德或恩惠﹔不要因為有所服事,就要求上帝對我們有所報賞。在與人分享----幫助人、服務人和給別人有所獲得,我們也不要期望得到報酬,包括獲得成就感和人的讚賞﹔當我們要得自己的成就感和人的讚賞,我們必失去上帝的賞賜〈太六1~4〉。

  二、避免懷有那些「先雇的」的心態。

  「那先雇的來了,他們以為必要多得﹔誰知也是各得一錢[即一天的工資]。他們……埋怨家主說:『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他們眼紅了〈10~12、15節〉。

  聖經有兩個字,忌恨〈妒恨〉和嫉妒〈台:怨妒〉﹔這兩個字在台語和華語通常沒作清楚的分別。忌恨,以一己的利益為前提,看到別人也有我們自己所擁有的,而有苦澀感和不安感,就要對對方所得到或所擁有的加以破壞。嫉妒,別人有而自己沒有,就大為不悅,竭力要使別人也沒有我們自己所缺乏的。比喻中那些「先雇的」眼紅了,他們具有這兩個心態。

  有時候我們會想不通,他們並沒有那麼好,做的也不夠,可是上帝為什麼對他們那麼好?

  在事奉上帝和服務別人上,我們能以高的標準要求別人,這很好,也可以以此互相勉勵。可是,我們不要以此要求別人,論斷別人。我們若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審判別人,就會傷害這個受恩、相愛的教會。我們的服事,以及別人怎樣在服事,上帝都知道。

  所謂「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傳七2、4〉。有人不去思考聖經深層的意義,只按字面而行。豈知,我們不但要與憂傷的人同憂傷,也要與快樂的人同快樂〈參:羅十五10=申卅二43〉。有很多時候,與人同憂傷,易﹔與人同快樂,難。

  有些人很「有量」〈iu-liong~, iu-liang~〉。有量的人不是可以任人宰割,他們對對方也有期待,可是對方如果要多拿,他們願意多給﹔他們不計較,也甘願吃虧。他們願意看到對方得到益處,得到幫助。

  教會要成為榮耀的教會。榮耀的教會的一個面向就是,要作一個分享的教會,弟兄姊妹和整個教會要能與人分享。分享,我們在前兩講提過,就是:1.我們要去除貧窮感和自私心理,把自己這微薄的五餅二魚交給耶穌,為主所用,成為別人的祝福。2.我們樂意出去與未信主的人分享耶穌﹔祂就是那五餅二魚。上帝乃要我們把耶穌分享出去,並且,我們越與人分享耶穌,耶穌就更充滿我們。今天的信息告訴我們,分享就是,3.效法上帝的慷慨,以及去除「先雇的」的心態。       

    尤太人的一個故事

  尤太人流傳著一個故事,「貧農三願」。

  有一對貧窮的尤太農夫,他們生活困苦,膝下無子,無依無靠,每天嘆息,只得經常祈求上帝的憐憫。

  上帝垂聽其中某甲的祈禱。有個晚上,上帝派一位天使對某甲說:「上帝的恩典臨到你了。祂過去祝福你祖先亞伯拉罕,今天也樂意祝福你。你可以祈求三件事,祂必應允。唯一的條件是,你所求的,上帝要雙倍賜予你的鄰居。」

  天使離開後,某甲醒來,就搖醒妻子。兩人半信半疑,但是仍然決定一試。經過討論,想先解決經濟問題,就祈求上帝給他們一千隻羊。天一亮,農夫打開窗戶,看到一千隻活潑漂亮的羊。夫婦趕快跪下感謝上帝。

  第二天,某甲想應該圈籬笆,就滿懷笑容地上山坡勘查地形。這時聽到另一邊山坡傳來羊叫聲,算算大概有兩千隻,看來是他鄰居剛剛獲得的。某甲看到鄰居臉上充滿喜樂,似乎也正忙著在圍籬笆。

  笑容突然從某甲的臉上消失了。憑什麼鄰居可以得到兩千隻?為什麼還比我多了一千隻?晚餐吃不下了,感恩沒有了,覺也睡不好了﹔那兩千隻羊還在他眼前跳躍呢!

  直到破曉,某甲想起天使說他可以祈求三件事,心裡總算恢復了喜樂。既然以後生活不用再擔心,他就重新感謝上帝賜祂一千隻羊,並為有孩子祈求上帝。

  有了第一次經驗,當他知道太太懷孕,並不覺得太詫異,但是接下來的幾個月,兩人非常興奮。現在生活已經富裕,可以全心迎接孩子的來臨。到臨盆那一天,某甲高興得無法形容。

  臨盆的第二天是安息日,某甲一早到會堂,在聚會中把這好消息分享給大家。只是他未坐下來,鄰居也站起來說:「上帝的恩典充滿我們的村莊。讚美主,昨天晚上我們也生了一對雙胞胎。」某甲一下愣住了。

  到了晚上,某甲還心裡憤憤不平,未見好轉。夜深人靜時,某甲做了第三個祈求:「上帝啊,求你挖掉我一隻眼睛。」

  這時天使出現了,問說:「亞伯拉罕的子孫啊,你為什麼作這樣可怕的要求呢?」某甲憤恨回答說:「我不能忍受看到我的鄰居比我富足。我寧可犧牲一半視力,來讓我的鄰居永遠看不到他所擁有的,這樣我才甘心。」

  經過很長的沉默,某甲抬頭,看到天使滿眼淚水。天使說道:「亞伯拉罕的子孫啊,為什麼要把祝福變成傷害呢?上帝不會答應你的要求。不是上帝不守信,而是祂的祝福是要彰顯祂的恩典。愚昧的人啊,你把悲哀帶給你自己,還傷了上帝的心呢。」

  「君子成人之美。」基督徒應當都能,為兄姊和教會更多得到上帝的恩待和祝福而喜樂。願弟兄姊妹都經常彼此祝福說:「願上帝加倍祝福你!」

(傳講於二00四年二月八日)

回到頁首


「分 享」〈2〉馬可福音六章三十~四四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耶穌的筵席vs.希律王的宴會

本經文記載耶穌作東請數千近萬的人吃飯。之前也記載另一個宴會,是分封王希律•安提怕主辦的宮廷之宴〈可六11~29〉。在這權力者的宴會中,上帝的先知施洗約翰被殺害,上帝的真理被否定﹔參加者只是一些專權份子,在他們眼中,民眾毫無存在。

  希律和他的臣屬、宗教領導者以及社會精英本來是人民的牧人,但是他們是壞的牧者〈參:結卅四5〉,他們反而壓榨人民,殘害人民,使人民迷惘〈約十10a〉。在曠野中的這些民眾,「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耶穌憐憫他們。

  在耶穌的筵席中,祂邀請販夫走卒、普羅民眾參加。眾多的民眾竟都吃飽了,得到滿足。在這筵席中,主耶穌顯示,祂是好牧人,唯一的大牧者〈參:約十1~18〉。

  在記事中,人們從耶穌得到供給﹔他們吃飽了。有很多人一定很盼望從耶穌得到各種供應,尤其在經濟、物質匱乏的時候。但是主耶穌的做法與我們的觀念有所不同。祂先用上帝國的福音和教訓教導他們〈可六34〉。因為他們已經渴慕耶穌,渴慕聽受耶穌的真理,結果,他們意外發現,耶穌竟然也供應他們物質的需要。物質的供給不是信耶穌的主要產品,那是上帝國福音的副產品。主耶穌的應許是:「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2~33〉耶穌把祂自己給我們,我們領受了,才能發現祂也會把我們所缺乏的供給我們〈太五3、6〉。因著接受生命的糧耶穌,接著會有副產品給我們。

  到底,耶穌用什麼給民眾吃?就是五餅二魚。

        4+1塊餅兩條魚

  對於五餅二魚,有一幅畫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在以色列的Tabgha有一幅「五餅二魚」的石嵌畫〈mosaic〉。可是仔細一數,我們卻發現只有四塊餅。另外那一塊餅怎麼不見了?原來它就是耶穌基督。[這嵌畫另有意涵,參見2月1日週報頁15~17,講章「分享〈1〉」。]在本事件中,主耶穌藉著五餅二魚告訴民眾和我們,祂是生命之餅。祂獻上自己作為人的糧食,是人類生命之糧。

  有一個廣告,聲稱是「明天的氣力」的飲料﹔說,我們喝了它,到明天還是會精力充沛。雖然廣告詞很吸引人,可是那只是個廣告!

  耶穌基督才是人「明天的氣力」,也是人每天的力量和能力。有了主耶穌,我們的生命就不再需要尋找別的作我們人生終極的關懷和倚靠。我們每天吃耶穌基督,生命就得飽足。

  耶穌是上帝的兒子,與天父上帝同質同體。「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後八9〉祂降世為拯救罪人﹔世人都犯了罪。罪使我們陷於匱乏之中,我們無力行善,無力拒絕行惡〈羅七18~19〉。罪使我們成為別人的絆腳石,使我們傷害自己,使我們成為阻擋上帝拯救別人的人,也導致我們在物質和心靈上都缺乏、軟弱。

  虛心〈心貧〉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飢餓、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凡是欣慕耶穌,要親近耶穌的,都得主耶穌的邀請來領受祂的聖餐。我們要每天吃祂的身體,喝祂的血,接受祂到我們心裡,作我們的救主和主。在聖餐中,聖靈藉著我們對耶穌基督的信,讓耶穌基督的生命進到我們裡面來﹔我們的罪得到潔淨、塗抹,我們更有能力遵行天父上帝的旨意,也更體會上帝在基督裡的犧牲和救贖。

    剩餘的魚餅裝滿十二個籃子

  這個記事的最後,「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門徒就把碎餅碎魚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還剩下十二個籃子!剩下的不可浪費〈約六12〉。

  耶穌是永遠分享不完的生命之糧。把祂分享出去的人,耶穌在他裡面不會減少或缺乏,並且一直把祂分享出去,還是一直有剩餘。「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上帝]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可四24~25〉祂是那麼豐盛,不但要在已經信祂的人裡面,還要把自己獻給渴慕祂卻未認識祂的人,並且讓他們得的更豐盛〈約十10b〉。

  那些餅和魚還剩下「十二個籃子」,作什麼用?就是要與人分享,把耶穌分享出去。

  十二個籃子指「新以色列」﹔不再只是尤太人那舊以色列,而是包括外邦人在內的普世教會。耶穌要門徒或信從祂的,把祂分享出去,分享到普天下萬民中〈可十六15 〉。世上有無數的人在飢渴中,沒有牧人牧養他們,他們需要耶穌,他們需要進入耶穌的羊圈裡。

  耶穌本來就是分享的主,樂意把祂自己給我們,也要我們將從祂而得的與人分享。我們要遵行祂的命令把祂分享出去〈太廿八18~20〉。我們將耶穌基督分享出去,無數的人就要來共享祂。                                                    (傳講於二00四年二月一日)

回到頁首


洗手來吃飯馬可福音六章一~廿三節 哥林多前書十一章廿七~卅二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進餐之前要洗手,對我們而言,這是常識,可是在福音書中卻是一個爭論的話題。我們飯前洗手,是為著衛生。尤太人飯前洗手是一種宗教儀式。它之為儀式是,有一定的洗法或程序。它之有宗教性是,為實踐尤太人作為聖潔的民族〈利十九2〉。沒有這麼做,就是「污穢」了﹔不是骯髒或不衛生,而是禮儀上不潔淨。同樣地,所謂俗手,不是髒手,而是沒有按照傳統宗教儀式洗過的手。

    洗自己的手來領受聖餐

  飯前洗手,無論是為了衛生,或為了宗教性,在積極的意義上,我們可以用類比的方式應用在參加聖餐禮上。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這段經文提醒我們,我們要領受聖餐,即吃主的餅,喝主的杯,應當省察自己,分辨自己。保羅說,哥林多的教會有不少人不把聖餐當作一回事,視同一般的飯局﹔不自己省察,不分辨自己,以致有信徒身體變得虛弱,罹患疾病,甚至因而致死。

  所謂省察自己,就是檢驗----像試驗金屬般----自己,看看自己配不配領受聖餐,自己是不是合宜地接受聖餐。所謂「分辨」自己,在這裡就是「審問」自己〈台譯本﹔31節〉。很重要的,不是省察別人,分辨別人,乃是檢驗自己,審問自己。

  「有法利賽人和幾個文士從耶路撒冷來,到耶穌那裡聚集。」這些法利賽人和文士別具動機,來找耶穌的麻煩〈可二6~7、16、24,三22〉。他們是典型專門省察別人,分辨別人的人。他們的對象包括耶穌。他們透過檢驗門徒,達到審問耶穌,甚至審判耶穌的目的。

  保羅告訴我們,我們來領受聖餐,就要先分辨自己,省察自己,自然包括要拋棄自己這種類似法利賽人的心思和心態。否則,我們領受聖餐,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太七3〉「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什麼事上論斷人,就在什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我們知道這樣行的人,上帝必照真理審判他。」〈羅二1~2〉我們每個人都有盲點,惟有求聖靈光照我們,在主前求主憐憫、赦免我們,接納我們。

    該洗掉哪些污穢

  領受主餐之前,我們自己要洗手----省察自己,分別自己。到底我們有什麼污穢該洗掉?根據馬可福音本經文,主耶穌提到兩種污穢。

  1.用教條和/或規則規避誡命和/或使命。

  文士和法利賽人利用已經把財物奉獻給上帝了,逃避奉養父母的責任。主耶穌指出,他們實際上沒有以順服上帝的心尋求上帝的旨意,而是以違反人情且律法至上〈美其名,為了程序,為了秩序,為了公義〉的心態否定更為重要的責任和使命。

  各耳板的傳統最初是為尊崇上帝,可是如今已經變成規避誡命〈孝敬父母〉的冠冕堂皇的藉口﹔其實這已經不是真正尊敬上帝,不是真正敬拜上帝。主耶穌還說過:「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要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你們這瞎眼領路的,虻蟲你們就濾出來,駱駝你們倒吞下去。」〈太廿三23、24〉

  在團體中,有人說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實際上是為爭取私利,或為否定對方,或為掩飾自己,或為阻擋事情的進展,或不容得看見別人有好的建樹。這都有如文士、法利賽人的行徑言詞。

  教會比較容易陷於相似的狀況的是,為節省金錢,為程序優先,反而阻擋事工的進行和宣教的推展,以及遂行傷害別人的存心。

  2.心裡的污穢

  人有很多裡面的污穢,就發出惡念、苟合〈台:私通﹔和未婚者私通〉、姦淫〈和已婚者私通〉、偷盜、殺害〈含怨恨或仇恨〉、貪婪、邪惡、詭詐、邪蕩〈台:好色〉、嫉妒〈台:眼紅〉、毀謗、驕傲〈因自己所擁有的而自大〉、狂妄〈台:猖狂﹔愚妄,自以為知或自以為有而囂張〉。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且能污穢人----玷污自己,也污染別人。

  這兩類污穢,我們都要自己面對。要檢驗自己,要審問自己,有沒有對付這兩類罪惡?我們沒辦法潔淨自己,唯有帶到主的面前,求主憐憫,赦免。我們唯有來到主前洗手。

    主說:「來!來就近我。」

  這樣說來,我們都不被容許來領受主餐了?因我們的污穢,耶穌已拒我們於千里之外了?不是!反而是,主耶穌對我們罪人說:「來!來就近我。」如果主的聖餐只給完全人享用,就連一個人也不能前來領受了。

  上帝就像耶穌的比喻中那位慈父〈路十五11~32〉,祂時時張開雙手等待我們歸回。雖然祂「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可是祂「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出卅四6、7〉。「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一9〉我們滿是污穢,不是靠自己所能潔淨。我們滿是罪惡,不能用自己的善行和成就「將功補罪」,不能替自己贖罪﹔唯有謙卑來到耶穌面前,求祂用祂的寶血洗淨我們,塗抹我們的罪污。

  人經常以「公義」檢驗別人,審問別人。如果上帝也像那類人那麼做,則在公義的上帝面前,沒有一個人可以站立得住,包括那些以公義省察、審判別人的人。但是到了耶穌基督降世,上帝的義加給一切相信耶穌基督的人。世上的罪人因著上帝的恩典,通過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得上帝稱他為義。耶穌已經完成了贖罪的工作,上帝的義就憑著耶穌的血,透過人的信彰顯出來。上帝以忍耐的心不追究人先時所犯的罪,顯明祂的義,並使人知道上帝這麼做是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羅三21~26 〉。

  耶穌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可二17〉如今主耶穌已為我們擺設聖餐了。祂跟我們說:「來!這是為罪人而設的,也為你而預備。拿去吃吧。」

  讓我們在主耶穌面前謙卑認罪悔改,才不致辜負這位獻自己為贖罪祭的耶穌〈羅三25 〉,才能接受祂的潔淨和塗抹,才是按真理領受祂的聖餐,祂的生命才會替代我們的生命。(傳講於二00四年二月一日)

回到頁首


有夢真好以賽亞書四十章一~十一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我們剛過新正,還在歡樂之中。新年難免都會有新的願望或新的志向。對新的年,我們每位有什麼願景----vision,異象,眠夢?我們來看,本經文對我們台灣說些什麼。

    尤大人民在做夢,有夢真好

  尤大國前後四次被巴比倫攻打﹔第三次,耶路撒冷城牆被攻破,聖殿被毀壞,尤大國滅亡﹔第二次到第四次,人民被俘虜,社會精英盡被充軍,其中有數萬人死在往巴比倫途中的曠野裡。留在祖國的平民,無法保持最起碼的生活水準,土地快速荒蕪,四鄰外邦人更常來侵擾、掠奪,他們完全生活在沒有保障,沒有安全,和貧飢屈辱之中。被俘虜到巴比倫去的人可以在消滅他們的國家結婚生子,購屋建業,可是一直是二等國民或亡國奴,成為取悅征服國人民的工具〈詩一三七1~6〉。

    十年十年地過去,被俘虜和留在尤太地的尤大人盼望著上帝的拯救。他們懊惱,悲傷,自憐﹔在帝國強大的武力下,他們實在無能為力。他們向上帝說:「上帝,你為什麼讓我們遭受這麼大的苦難和恥辱?你把我們遺忘了嗎?你為什麼置我們民族的前途於不顧?你要到什麼時候才把我們從巴比倫的手中解救出來?就像以前你把我們的祖先從埃及為奴之地釋放出來一樣。」

  就在尤大人幾近絕望的時候----他們彼此說:「我們無望了!巴比倫這麼強大,我們不可能歸回故土了。上帝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解救我們。」上帝透過一位不知名的先知向尤大人宣告,祂要行大事,就是要將尤大人從強大的巴比倫帝國手中解救出來,讓他們可以回歸故土。這位先知叫尤大人要預備心,信靠上帝,順服上帝的帶領。無論是上帝把他們從強大的帝國解救出來,或者他們可以安然越過上千里曠野之路回到尤太地,都像沙漠變為水池,曠野長滿花草樹木那樣神奇。預言的內容太神奇,太不可能了。當時相信的人實在少之又少〈賽五三1〉。但是,先知帶尤大人開始做夢。有夢真好。

  尤大人懷著來自上帝的夢,事情也這樣成就了!上帝的話大有能力,決不落空。

    台灣人的春風夢

  滿清統治台灣〈1683~1895年〉,極盡剝削和虐待﹔治台共兩百十二年,到兩百零二年時〈1885年〉才建省,可是十年後,就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當時李鴻章對慈禧說:「台灣是化外之地。……男無情,女無義,棄之並無可惜。」

  1900年,正在從事中國革命的孫逸仙東渡來台,與當時的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訂立密約,以台灣總督援助中國革命為條件,可以把廈門交給日本。孫逸仙對本土的廈門可以如此,對中國化外之地、為日本佔領的台灣又如何?

  1924年孫逸仙在去世的一個月前,他主張台灣應獲得政治上的獨立。1938年蔣介石注釋孫逸仙的話,說:「總理生前為我黨提出革命政策,即是『恢復高、台,鞏固中華。』總理的意思是說,我們必須恢復高麗、台灣的獨立和自由,以便鞏固中華民國國防,並建立東亞的和平。」

  1935年蔣介石派當時的福建省主席陳儀來台北,參加台灣總督府舉辦的布政四十週年紀念大會,向日本慶賀殖民統治台灣成功,並恭喜台灣人被日本統治,因為得到更好的生活條件。

  1936年,毛澤東主張高麗和台灣獨立。1941年,周恩來用「獨立解放」形容台灣人反抗日本的行動。

  1945年,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政府假藉「開羅宣言」,超越同盟國聯軍將台灣交給中華民國託管的命令,宣告接收台灣,宣稱「光復台灣」,「台灣回歸祖國懷抱」。如今我們已經知道,雖有開羅會談,世上絕無「開羅宣言」﹔ROC和PRC〈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拿不出這文件。也知道,當時美國羅斯福總統和英國邱吉爾首相因擔心蔣介石向日本投降,只好以口頭加以敷延,但並未有任何簽署文件。

  1949年,ROC因為背叛中國人民,被PRC趕出中國,逃亡來到台灣----投入台灣的懷抱。當時美國為防堵共產中國,以及不久韓戰爆發,只好放任ROC政府和軍隊佔領台灣。蔣介石來台不久,正式宣佈:「中華民國已經滅亡了!」從那時候起,中華民國乃「借身還魂」,竊據台灣,使已經滅亡的「中華民國」恢復存在。

  歷經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時期,和世界最長紀錄的戒嚴統治,以及至今仍在實施的大中國意識的教育﹔政治、軍隊、財經、情治系統,和教育大權、大眾傳播資源,都操縱在已亡猶存的政權及其人脈手中。台灣人民要站起來,要出頭天〈不只是由台灣人擔任總統〉談何容易?

  自台灣被日本統治開始,台灣人一直寄望中國能有一天來解救台灣。台灣人總以中國為母國,所以蔣介石以謊言和以解救者的姿態君臨台灣時,台灣未加檢驗,就毫無保留地委身。實則,滿清和中華民國都腐敗、積弱,又在內戰和外侮之中,既民不聊生,又早已拋棄台灣。後來台灣以「病單思」之身,終為國民黨的政府所劫擄。

  李秋臨先生的「望春風」,作於第二大戰中,描寫台灣人的心境。咱看著一個影,「果然標緻面肉白,啥家人子弟?想欲問伊驚歹勢,心內彈琵琶」。台灣人一心想嫁人﹔在當代表示找個依賴、倚靠、棲身的對象。「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給看覓﹔月娘笑阮憨大呆,互風騙不知。」台灣從日本時代就在作春風夢,到現在還作這樣的夢嗎?

  中華民國政府到台灣之後,李秋臨先生又寫了一首詩「補破網」。台灣的漁網/希望破滅了!

    今日台灣人作什麼夢

  在日據時代,就有台灣人在作夢,台灣要獨立、建國。進入「中華民國」時代,有越來越多的人作台灣建國的夢﹔有不少人因之而被刑求,被放逐在海外,被監禁,被殺害,被跟監,被社會隔絕。但是,他們仍在做這個夢,並且向台灣人民宣告這個方向,雖然他們的聲音很小,或者被隔絕。有人聽到那聲音,大多斥為叛國,大逆不道﹔接受的,卻認為不可能。

  有夢真好。1971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發表國是聲明,主張台灣國會要全面改選﹔1975年發表我們的呼籲,主張台灣的前途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1977年發表人權宣言,主張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PCT遭受了比以前更大的壓迫,但是她有如尤大被擄時期的那位先知,在向肉身在台灣、心靈或意識型態卻被俘虜到中國去的台灣人民說預言,說上帝要讓台灣人民身心整全地回歸並釘根台灣﹔說,台灣是上帝在幾百年前就應許給台灣人民之祖先的流奶與蜜之地,是今天台灣人民的唯一祖國﹔說,上帝在幾百年前就揀選台灣人民的祖先,和在幾十年前也揀選台灣的新住民,使他們離開中國到這裡來,在這島嶼落地生根,在這裡一起開墾新天地,建立新國家,雖然內部困難重重,外部恐嚇哄喝hang-hoah、威脅嚴重。

  上帝通過PCT告訴台灣人民要做夢,並且這個夢就要實現了。所有身在台灣、心志/意識〈型態〉卻被俘虜到中國去的人,都要回歸這唯一的祖國台灣。並且,台灣人民要獨立建國,當家作主。

  四年前〈2000年〉的總統選舉,阿扁輸,台灣人民也輸,連上帝也輸,但是上帝讓台灣贏了。那次阿扁少數當選,是天意。過去我們已經給「中華民國」的政權五十多年的機會了,可是對新政府,執政不到四年,我們就嫌棄他﹔說要再給他四年或更長的機會,我們就變臉生氣嗎?今年,2004年,上帝再給我們一次機會,就看我們台灣人民的意志了。

  三浦綾子原來是位老師。在日本戰敗後,她一邊留著眼淚,一邊奉新政府的命令,教學生把教科書錯誤的內容一句一行地刪掉,而這些錯誤是她長久以來以為是對的,也那樣教學生。信基督之後,她才知道要為過去日本政府的錯誤懺悔。希望台灣人民不要到以後才懊悔,2004年沒給台灣和上帝機會。

    勇於為台灣建國做夢,有夢真好

  我們剛過新年,對自己和家庭,對學業和工作,一定有夢。我們每位有沒有替台灣作夢?

  我們教會的許世楷教授幾十年前就被中華民國政府流放海外。他從1970年代開始提筆書寫「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直到1989年出版。許教授寫台灣的憲法草案表示,他不只早就在為台灣的前途作夢,也相信這夢必然實現,並且上帝也成為他的力量。為台灣,有夢真好!

  不只有很多人作著台灣獨立、建國的夢,上帝也藉著PCT叫台灣人民一起來作上帝所應許的夢。今天,上帝還藉著這經課的信息告訴台灣人民,上帝要安慰台灣人民,就像當年安慰尤大人民﹔台灣人民要信靠上帝,接受祂的教訓和引導。對台灣人民而言,PCT有如當代尤大人的耶路撒冷。我們要極力揚聲,告訴台灣人民:「上帝非常關心台灣的前途,上帝來釋放了!上帝就要使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並要做台灣的牧人。」

  讓我們同誦詩篇一二六篇,以這詩篇作我們為台灣的祈禱和宣告:                              

當耶和華將那些被擄的帶回錫安的時候,我們好像做夢的人。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的時候,外邦中就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

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被擄的歸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復流。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

(傳講於二00四年一月廿五日)

回到頁首


分 享馬可福音六章三十~四四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圍爐與逾越節筵席

  今天弟兄姊妹們特別充滿喜樂,大概是再過幾天就是新正〈春節,新年〉的緣故。除夕,每個家庭也要圍爐,全家團員。這真是美好的時刻。

  我們的新正相等於尤太人的逾越節〈在新曆三、四月〉。尤太人也有圍爐。尤太人對日子的算法是自前一天下午六點到次日下午六點。他們在逾越節的第一餐〈晚餐〉圍爐,恰似我們在廿九〈三十〉暝圍爐。

  逾越節是在記念並感謝,上帝把以色列人從為奴之地埃及解放出來。華人的過年則在慶賀,把「年」這怪獸趕走,不再受牠殘害。不過,尤太人的逾越節晚餐可以幾個小家庭一起舉行〈為把逾越節的羔羊整隻吃光〉,也可以邀請外地人和歸信尤太教的外邦人共享。所以,逾越節的晚餐也是筵席。

    耶穌付出之愛所締造的神蹟

  本段記事這個神積,四福音書都有記載。事情不是發生在逾越節當天,不過和逾越節有密切的關係〈約六4〉。主耶穌在逾越節之前先公開邀請群眾共享逾越節的筵席。

  經節記載,耶穌用很長的時間教訓他們許多事。耶穌知道這些民眾餓了,唯恐他們在路上困乏〈參:可八2~3〉。於是,耶穌要門徒給民眾供應食物。

  那時民眾人數非常多。耶穌問門徒,他們有多少東西。門徒帶來五餅二魚〈約六9記由孩童提供〉,交給耶穌。主耶穌拿著這五餅二魚「望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擺在眾人面前,也把那兩條魚分給眾人」。眾人都吃飽了,還剩下碎餅碎魚十二個籃子。

  新約學者William Barclay注釋這個神蹟發生的經過,他的解釋得到不少人接受。他說,主耶穌拿出門徒微薄的所有〈加上那位小朋友獻上的〉五餅二魚,以明朗的信心為此感謝上帝,將食物分開,把這群自私、只想保留自己所有的民眾變成分享的團契。

  是的,能彼此分享就是一個神積,何況讓自私的人成為樂意與人分享的人,讓只顧自己、只想留給自己享用的人們變成為彼此分享的團契。耶穌付出的愛感動了人,使人也樂意獻上他的所有,於是每個人都這樣做了,食物就足夠有餘。

    斬斷貧窮感和自私的惡性循環

  當初耶穌告訴門徒:「你們給他們吃吧。」實際上是強門徒之所難。耶穌在差遣門徒出去宣教的時候,雖然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傳道,醫病,可是豈不是叫他們要輕裝如往常,不要多帶食物和金錢〈可六7、8〉?

  當代的尤太人出門,總會帶著一個小籃子,裡面放些乾糧。這些出來聽耶穌教導的人,大概都會帶著乾糧。可是在關鍵時刻,沒有人拿食物出來。有的想,我只帶一點點,於事無補。有的想,自己吃都不夠了,怎可分給別人?有的想,這是我的東西,何必分給別人?有的想,我還要保留一些,以防萬一。有的想,他們自己沒帶,餓肚子,活該。……民眾聽耶穌教訓時,一定深受感動,可是在那切身的時刻,貧窮感和自私心理瀰漫整個群眾。

  自感貧窮,自私,不願拿出來,不願與人分享,大家都在匱乏之中。你不願拿出來,我也不拿出來,大家也都這樣。這成為一種惡性循環。惡性循環的事情最難處理,但是只要有人在任何環節作愛的付出,整個惡性循環就會被打破,就得解決。

  門徒知道他們所擁有的很少,那孩童所有的也不多﹔對那群民眾說來更是微不足道。他們願意/能夠這麼做是:1.順從耶穌的教訓。2.效法耶穌付出之愛的樣式。3.信靠豐盛和權能的耶穌〈詩廿三﹔約十10﹔申八18﹔太六25、32~33〉。有的可能出於其中的一、兩點,或根據全部三點。無論如何,他們將微薄的所有獻給主耶穌,出乎意料而美妙的事就發生了。

  親愛的弟兄姊妹,貧窮感和自私心理,難能倖免。基督徒也會三不五時不由然地冒出來。這種狀況會產生在兄弟姊妹之間,甚至在夫妻之間和親子之間﹔也會發生在教會裡。

  真的,我們會對未來缺乏不安全感,我們具有自私的人性。可是主耶穌要我們共享,還要分享出去。這對我們軟弱的人性----貧窮感和自私,以及以「為未來儲備」合理化自己而不願分享出去的心態,都是很大的挑戰。我們願不願意順服主耶穌的話?願不願意效法主為人付出,與人分享祂生命的榜樣?能不能信靠這位豐盛又權能的耶穌?

  主耶穌不會對我們作過度的要求,使我們受累;祂是柔和謙遜的主〈太十一28~30﹔參:林前十13﹔林後八13〉。如果我們要幫助人,要與人分享,卻覺得能力不足,我們就可以祈求上帝供應我們,叫我們能將分享的愛心付諸行動〈路十一5~13:為招待半夜來訪的朋友向鄰居迫切求餅﹔太七7~12﹔林後八1~5〉。

  當我們順服主耶穌的話,效法耶穌與人分享的模範,信靠這位豐盛、權能的主,以信心祈求祂把我們所願與人分享的供應我們,我們就可以斬斷貧窮感和自私的惡性循環。

    分享的愛使曠野成青草地

  分享從家庭開始,也從教會----上帝的家,普世的教會----開始。也要與社會,或未信主的人分享。

  以色列的Tabgha有一塊石頭嵌畫〈mosaic〉:四餅二魚。一塊餅不見了!跑到哪裡去了?

  我們教會有位姊妹,她的經濟情況很緊很弱。她長期認養惠明盲校的盲童﹔每個月五百元,半年匯寄一次,並且每次過年會另寄兩千塊的壓歲錢。前〈2002〉年匯錢的時間又到了,可是自己經濟拮据,就為這事祈禱。有一天到郵局辦事,突然有個靈感,購買公益彩券。當場刮一刮,中了五千元。發售的殘障朋友告訴她,五千元就要到台北去兌換。她覺得不划算,就當場領獎金。扣掉稅費,和當時別的支出,就剩下三千塊,正好夠她匯錢過去。這位姊妹說,這事對她是很大的震撼:上帝知道她所作的,知道她的心志,並供應她的需要。

  那嵌畫的五餅二魚當中不見的另一塊,就是我們自己,就是你我每個人!

  每當過年,我們都會有新的盼望或志向。盼望在新的年,我們都能成為與人分享的人。另外,在今年〈陽曆〉的第一個主日,我們展望,從今年起我們台中民族路教會能成為「榮耀的教會」。榮耀的教會的一個面向是分享的教會。

  聖經以生花的文筆描述這個神跡的奇妙和美好。這神跡發生在曠野〈31、32節〉,就是又乾又枯、鳥不生蛋的地方。但是當門徒把五餅二魚交給主耶穌之後,曠野變成了青草地〈39節〉。

  當我們把從上帝得來的,把微薄的所有,交給耶穌,或奉主的名與人分享,如曠野的人生和社會要成為生氣盎然、愉悅和煦的人生和國家。

文字方塊: -17-
(傳講於二00四年一月十八日)

回到頁首


主要用他馬可福音十一章一~十節講道:林淑容傳道

很感謝上帝,讓我可以代表一間弱小的教會,來此向各位請安,因為他們真的很需要各位的關心、代禱與奉獻。

壹、前言

一、   預言的應驗

以色列百姓所期待的彌賽亞是要以何種方式來進城呢?要像大衛王唱歌歡呼跳舞?或者像利未人,扛約櫃,以勝利的姿勢入城?撒迦利亞書九章9節提到「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祂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的騎著驢的駒子。」今天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應驗了撒迦利亞書的預言,我們的主,是騎著一匹代表謙卑、和平,願意與百姓親近的驢子進城。

二、   主角與配角

本段經文有五個人物角色:

1.耶穌│祂是王者之尊。當時若有爭戰,戰贏的一方要接管戰敗一方的城市時,其首領可以騎戰馬,威風地進城,亦可下馬,換騎驢子,表示和平與親近,主耶穌是王者,但祂不是以軍兵來建立權柄。

2.門徒│門徒靜默地聽從耶穌的命令,為其執行一切進城的事,包括牽驢、上鞍、進城、入聖殿與出城。

3.驢子│尚未被騎過的小驢代表聖潔與謙卑,也正是主耶穌身分與作為的象徵。

4.   人│驢子的主人任憑門徒牽走驢子,「任憑」

二字意指放棄或使其自由,即不再管轄驢子

了。

   5.群眾│全猶太人最在意的事,莫不過是彌賽亞何時來?以何種方式來?當他們發現耶穌騎驢要進城,即大聲歡呼和散那,因認定耶穌就是那要來的彌賽亞。

耶穌是主角,其餘四個是配角,主角的權柄與配角的順服,成就了一件奇妙的事,就是我們的王,光榮的進城了。

貳、本題

一、   解開

1.門徒聽而行

整段經文我們可看出門徒的忙碌,他們聽了主耶穌的命令後,唯一的行動就是照著耶穌所說的去做,存著順服與相信的心,也因此有了勇敢和智慧,不只不怕驢子的主人為難他們,更看出主耶穌騎驢進城的榮耀。

2.權柄的轉移

小驢被拴住了,如何能被牽到主耶穌面前被祂使用呢?小驢必須被解開,但解開的不是小驢本身,而是繩子所拴住的物品,可能是一根柱子、一個重物或者是主人自己。

小驢被拴著,表示主人對他有所有權、管理權、使用權,而解開時,等於主人將他對小驢的主權交出來,給比自己更大的那位主。我們擁有許多東西,包括看得見的│金錢、房子、親人;也包括看不見的│權力、名聲、時間、才幹。這些都有許多條繩子互相和我們拴著,當主要用時,我們能放掉主權交出去給主的是什麼?拴著,只是一個手掌大,解開,主會成就更大更美的事。

3.解開的唯一理由│主要用他

為什麼主人願意放棄對小驢的主權?因為「主要用他」,羅馬字聖經翻成「主欠用他」,所謂「欠用」是指,這樣東西,這個人或者這件事情若加進去,就有比現在更美好的結果。

有一位姓林的牧師,讀神學院時,同學都喊他為「林到齊」,因為無論是上課、小組討論、祈禱會或外出郊遊,他總是最後一個到,等他一到,全部的人就到齊了,所以「林到齊」就成了他錯號了,當有集體行動時,欠他一人無法行動,他一到,行動就可以開始。我們事奉主,是否經常也有類似的情形呢?事工尚未推展,成果尚未顯明,是不是因為我們自己遲到?不趕快報到,欠我們一人,事工如何推展?

若我們緊緊抓著主要用的器皿不放,將失去主的榮耀。

二、   分別為聖

1.尚未被騎過

民數記十九章2節說:「…把一隻沒有殘疾、未曾負軛、純紅的母牛…」。

受揀選的小驢尚未被騎過,也沒負載過重物,牠可以被主來使用,因主是聖潔,歸給祂使用的一定得是聖潔的器皿。

2.主只使用聖潔的器皿

舊約聖經用了極大的篇幅來描述當如何獻祭來贖罪,以躲避聖潔主的懲罰。摩西看見未被燒毀的荊棘,正要走近前,上帝先要求摩西將鞋脫下,因該處為聖地。而輪番供職的祭司按抽籤進入至聖所時,還得在腰間繫一條繩子,萬一這名祭司不夠聖潔,被上帝擊打死了,就用繩子將他拉出來,因抽中籤的祭司都不夠聖潔,有哪一位祭司敢再進到至聖所處理屍體呢?

3.我們是主手中的工作

我們原都是罪人,身心都有殘疾,也事奉過別神,信了主受洗過,仍不時被罪牽絆,如何可以成為聖潔被上帝使用呢?

有一個牧羊人,死了一隻剛生產完的母羊,他將失去母親的小羊帶到另一隻母羊處吃奶,但母羊踢開這隻孤兒小羊,因母羊會分辨小羊身上的氣味,知道這隻小羊不是自己親生的。這時有一隻母羊剛生產完,牠的小羊就死了,牧羊人靈機一動,就將死去的小羊的羊皮剝下,披在孤兒小羊身上,然後抱到失去小羊的這隻母羊身旁,母羊聞聞小羊,確認是自己孩子的氣味後,就開始餵牠奶,養牠長大。

主耶穌的寶血就好像死去的小羊的羊皮,是一層遮蓋,覆庇我們這些罪人可以來到上帝面前稱義成聖,但我們有時軟弱,陷入罪惡之中,以弗所書二章10節提到「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上帝預備叫我們行的。」我們是上帝手中的工作!何等尊貴的一件事,但尚未完成,祂要不斷地雕琢我們,預備我們可以行善,是祂預備叫我們行的,我們是祂的器皿,要被祂使用。

三、   讓耶穌騎上

1.皂莢木上的金鉤│

上帝吩咐以色列百姓要用皂莢木作會幕的豎板(出埃及記卅六章20節),皂莢木是一種生長彎曲,不適合當建材的木頭,但上帝指定要用它,經過修整磨平後,被豎立在會幕內外間,頂著金鉤,表明主的尊貴,又披上細麻幔子,表明主的聖潔,它不再只是一塊被忽略的,沒有價值的木頭,當它被直直的立起來,因頂上的金鉤而成為上帝居所的分壘,為它加上不同凡響的尊貴。

2.Christopher│全世界最美的名字

英文男子名Christopher(克利斯多弗)是複合字│christ(基督)與topher(背負者),意即背負耶穌的人。中國古時封官賜爵,總以帽子來區分身分,越是象徵尊貴的帽子越能提昇自己,若是耶穌成為我們的帽子│總要披戴主耶穌(羅馬書十二章14節),那麼是不是更加的有榮耀呢?

3.榮耀的事發生了

如果衣服掉在地上被人踩著了,我們會很生氣地認為,對方沒避開衣服,是要故意弄髒它,但是若衣服舖在地上,被一匹小驢踏過,我們卻歡喜快樂,因這匹小驢正背著耶穌,而耶穌是我們的喜樂,會大聲喊著說「高高在上,和散那」。

若小驢沒有背著耶穌,牠名不見經傳,但耶穌騎著牠,便同享了加諸在耶穌身上的一切榮耀。詩篇九十篇10節:「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背負人生的重擔是勞苦愁煩,但背著主的十字架,卻是充滿榮光。

參、結論

1.綁在何處,從何處解開

福音書中記載一個主人要出遠門前,發銀子給僕人,銀子的單位是他連得│talent,翻出來為「才幹」。

當上帝呼召驢子時,驢子有沒有說:「請把我變成馬,再來服事你」?驢子即用上帝給牠的謙和來回應上帝。當上帝呼召我們將自己獻上時,我們有沒有說:「等我考上高考,一定服事你,祝福我考上吧!」或者說:「把我帶到美國,再服事你,否則在台灣服事如何有榮耀呢」?

不是金錢、環境或他人等外在的因素致使我們不能服事上帝,繩子綁在自己身上,願意放掉對這些屬於自己能力所擁有的事務之主權,主自己會將屬天的榮耀,賞賜給凡願意跟隨祂的人。

2.因有主,身份不同

有了主,一匹不顯眼的小驢,可以走在為萬王之王開的路上;有了主,原本被拒絕的孤兒小羊,可以進到豐盛的上帝家中,稱上帝為阿爸父;有了主,不被拿來當建材的皂莢木,可以成為上帝聖潔的居所。

我們一生努力,都是為了見證主,使祂得榮耀,那麼就讓主騎在我們的背上帶領方向,好叫我們沒有失去祂的榮耀。

3.權柄交託

主人將小驢的主權交出去後,我們不知道他有沒有憂愁小驢被使用的情形,煩惱牠還會不會回來,但今日在服事主的聖工上,我們看見許多人是帶著憂愁與擔心,或者是因不相信服事主的賞賜而失去平安。

交託多少,憂愁就減少多少,對上帝國主權的順服就有多少,也代表上帝在地上的旨意被成就了多少,願我們都成為上帝手中的工作,信心倚靠,權柄交託。

(傳講於二00四年一月十一日)

回到頁首


處在耶穌的權能與政治權力之間馬可福音六章十四~卅二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上帝的選民自古就和政治有密切的關係。在舊約時代,上帝的選民本身就是一個國家﹔她後來分裂為二,又先亡其一,然後完全覆滅,接著有一千幾百年被外來政權統治。在新約時代,教會則一直在帝國政權的環繞、威權和逼迫之下建立和成長。

  福音書記載耶穌降生的年代〈路二1~2〉,也記載耶穌開始出來傳福音是在「[施洗]約翰下監以後」〈可一14﹔參:路三1~2〉。兩者都隱含當代的政治、社會、歷史背景。至於約翰為什麼會被下監?他的結局如何?本段經文作了一番說明。

    政治權力

  或許我們會疑惑,約翰是先知,只傳悔改的洗禮,只是在為主耶穌鋪路,為什麼會被監禁?被監禁當然是被官方監禁的。約瑟弗Josephus的古尤太史就記載:

 民眾受約翰之言的激動,都歸向他。希律[安提帕]怕約翰聲勢壯大,引起叛變,因為民眾似乎會服從約翰的號召。希律想,不如早將約翰處死,以免叛變發生,令自己陷於困境,後悔莫及。

希律•安提帕非常擔心約翰的號召力足以煽動群眾反抗

羅馬政權。

  希律•安提帕統治加利利和約旦河東的比利亞﹔時間在4 B. C.~ A. D. 39。安提帕把他同父異母的兄弟腓力第一[安提帕的父親大希律另有一子腓力第二統治加利利海和米倫湖以東、比利亞之北的低加波利〈十城〉地區]的妻子希羅底橫刀奪愛。這事施洗約翰指為不正當,是不合法的婚姻〈利十八15~16,廿21〉。安提帕就以「妖言惑眾,糾群謀叛」逮捕約翰,囚禁於獄。本經文記載安提帕在享受荒淫宴樂中將約翰殺死。

  能擁有政治權力,真好。若是為王,可享盡天下榮華富貴,喝hoah水會堅凍,可為所欲為,可置法律於不顧﹔有人反對,可繩之於法。即使不能為王,就是作老大也不錯,可以將自己的意思加在別人之上,也可以使別人服務自己。耶穌的門徒曾有幾次互爭為大。雅各和約翰這對兄弟,更去找耶穌說:「賜我們在你的榮耀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可十37〉

  一人〈凱撒----羅馬皇帝〉之下萬人之上,操生殺大權的希律•安提帕所做的真的是無法無天,殺害先知,對人民作錯誤示範,使社會沉淪。

    耶穌的權能

  本經課的前文記載,主耶穌解救在患難、窘困中的人〈四35~41〉,把附著在人身上的邪靈趕出去〈五1~20 〉,醫治罹患令人羞恥、無可救葯之症的人的疾病,使死人復活〈五22~43〉。祂傳福音,彰顯上帝的愛〈祂本身就是上帝的愛〉,教導人,成為人的榜樣,也作人的力量和安慰。

  主耶穌還使人參與祂的服務,就是差遣祂的門徒,兩個兩個的出去,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醫治病人,叫人悔改信上帝〈六7、12、13〉。門徒們之所以能夠作這些事,是主耶穌賜給他們權柄,即他們要倚仗耶穌,而不是運用權力,尤其是政治權力。

  門徒出去傳道,醫治,趕鬼,只要照平時的裝束,就是要輕裝。遇到拒絕福音的人,不必勉強他們,也不要以為這樣是自己失面子。遇到對福音有正面回應的人,就要花時間,多與他們分享福音,造就他們。傳福音不能只作蜻蜓點水式的接觸,不必拼受洗人數的「業績」,不要為提高教會的聲勢而拉人進教會〈六8~11〉。增加束裝,面子問題,業績和聲勢的追求,除了是缺乏信心的表現之外,也間接與權力有關。

  門徒既受耶穌的差遣,就是要使人悔改接受耶穌,使人因信耶穌而重建生命,獲得生命品質的提昇和生命的改變。這不是政治權力所能給人的。

  耶穌基督降世,為要拯救世人〈提前一15〉,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十九10﹔太九13〉。祂絲毫不運用政治權力,更不倚靠它。祂死於政治權力之下,像施洗約翰一樣。但是祂死而復活,反而彰顯祂勝過政治權力,以及勝過政治權力的邪惡功能。

    耶穌vs.政治權力

  1.當政治權力面對真理

  「希律知道約翰是義人,是聖人,所以敬畏他,保護他,聽他講論,就多照著行,並且樂意聽他。」〈20節〉可是他因乘一時之快,加上為鞏固自己的王位,為保全自己的政治權益,還是把約翰殺了。約翰的遭遇和後來主耶穌所遭遇的很相似。當彼拉多審訊耶穌時,耶穌告訴他,祂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彼拉多聽了,就以不屑的口氣說:「真理是什麼呢?」掉頭就走〈約十八37~38〉。彼拉多的夫人傳話給彼拉多:「[耶穌]這義人的事,你一點不可管。」〈太廿七19〉彼拉多也明知耶穌無罪,可是為鞏固自己的權位,又擔心被群眾控訴「不是凱撒的朋友」,最後還是把耶穌定罪,處死了。

  政治權力似是中性的東西,可是看歷史的軌跡,政治權力往往是腐化人的,並且與真理為敵。這也是台灣切身的經驗。舊政府以黨領政,批評黨就是反政府,就是叛國,於是造成無數冤獄。對作為人生活最低標準的司法正義,「法院是我們KMT開的啊」。對政黨輪替後的國家元首和執政團隊常予污衊和抹黑,說是言論自由,可是當自己的真實言行被「非常光碟」揭露,就要加以取締,並限制言論自由。

  教會因擁有政治權力所造成的禍害也不能諱言。教會受了三百年的逼迫,後來擁有極大的權力,超過王國和國王,卻成為專制者,限制自由,宰割人民,只為教會贏取財力和權力,宗教人員乘機營積自己不義的利益。那長達近千年的時代,就叫做黑暗時代,是教會至今的羞恥和宣教的障礙。

  耶穌基督是道路、真理、生命,可是政治權力的擁有者,包括教會本身,一而再,再而三,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真理在政治權力擁有者眼中毫無份量和地位。政治權力的擁有者若缺乏順服上帝的意志〈羅十三1~7〉,則必只是希律•安提帕和本丟•彼拉多的追隨者。教會和基督徒在〈政治〉權力的誘惑下,如何仍以基督為主,是個艱難的課題。

  2.政治權力的得與基督的捨

  政治權力的擁有者和政治權力的追求者對政治權力永無止渴之日。在追求和累積〈政治〉權力的過程中,會充滿分爭、謊言、扭曲、毀謗、冷酷、鬥爭、操縱、殺害,重釘基督,其目的無非是權力的獲得再獲得,直至永遠佔有。

  這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也是上帝,卻虛己〈摒空家己〉,自己卑微〈屈家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腓二6~8〉。祂不倚仗權力,乃順服上帝,付出祂愛的能力----權能、權力----醫治人〈可五30〉,幫助人,醫治人。

  耶穌可說是軍事天才,財政經濟天才,有無上的統馭能力〈太四1~11=路四1~13〉。人們要擁護祂為王,可是祂「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約六15〉。主耶穌倒「存心順服[上帝],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8〉,如此贖回人的生命,赦免人的罪,使人得以通過祂親近並認識上帝。祂將祂的生命賜給人,使人從祂重獲生命,成為新造的人〈林後五17〉,及從新建立上帝所喜悅的人生。

  惟有耶穌是主和救主。世上各宗教的教主沒有人為人殺身,捨生,以及把自己的生命送給人。惟有耶穌把祂自己的生命付出,使人從祂得到生命品質的提昇和改變,並得以分享上帝生命的品質。

    要勝過政治權力的試探

  耶穌的宣教引起分封王希律•安提帕的側目和擔憂。耶穌的作為也讓門徒參與,就是差遣門徒參與祂的宣教〈7節〉。這十二位門徒成了使徒〈30節〉。使徒是差遣的名詞,差遣是使徒的動詞。他們之所以可以成為使徒是:1.他們能夠勝過權力的誘惑。他們不是倚靠政治權力,而是信靠耶穌的權能。門徒倚靠主耶穌的權能而對祂有堅定的信,就克服權力的試探和權力的滋味,也在政治權力迫害下站穩。2.他們必須以上帝國的福音為第一優先,捨棄〈政治〉權力的追求;效法主耶穌虛己,自己卑微,順服上帝,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祂。凡跟從耶穌的,應當是付出的,願意與人分享的,並把耶穌的生命帶給人,使人因信耶穌得重生,成為新造的人,成為上帝的兒女。

(傳講於二00四年一月十一日)

 

文字方塊: -9-

回到頁首


成為榮耀的教會以弗所書五章廿二~卅三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在舊約時代,上帝以以色列人為祂的妻子。新約聖經以教會為耶穌基督的新婦。本經文勸勉夫婦的關係和生活要以基督和教會為榜樣。丈夫要愛妻子如基督愛教會,妻子要順服丈夫如教會順服基督。

    基督的新婦

  教會和基督徒作為基督的新婦,要怎樣才與這樣的身分相配〈四1﹔西一10﹔帖前二12〉?

  1.淨 身

  作新娘之前要淨身。尤太人和希利尼人的淨身不是單純的洗澡,乃是作為宗教儀式,更新身心靈,迎向新的身分和生活。

  「〈基督〉用水洗藉著話語[或譯:以話語、以水洗]把教會潔淨」〈五26〉。

  人聽了基督徒的見證而信主,很好,可是他〈她〉需要從上帝的話語建立他對基督的信仰,因為「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十17〉。

  上帝的話語,我們通常把它簡化為聖經。我們需要有靈修的生活,讀經的態度則是要「對號入座」〈除了把自己當作上帝〉。上帝的話語除了聖經之外,還包括基督本身,以及禮拜中所傳講的信息。上帝的話語會修正並潔淨我們的心思和言行,以及調整我們對在基督裡之上帝的認識。

  人因領受上帝的話語而決志信主,要接受洗禮。洗禮本身不能使人得救,可是這個洗禮是信心的見證,通過以信心接受洗禮----看得見的話語,必得上帝的救恩和基督的贖罪,成為得救的人。受洗,我們通常說是決心註冊進入耶穌的學校,也表示決志嫁給基督,接受基督所立與祂的婚姻之契約。

  2.穿新衣

  要作新婦,當然要穿禮服,要穿新衣服。在本經文中沒有直接提到要穿禮服或新衣服的事。可是本書信則明確提到。

  以弗所是個商業城市。她不如農村社會的單純,有競逐名位,有比較複雜的心思、手腕,和人際關係。以弗所的教會受到大環境的不良影響,本書信以他們「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二3〉作概括的描述。在環境的污染下,以弗所的信徒不知不覺地有謊言,說敗壞的話,忿怒,積恨,說話使聖靈擔憂,有苦毒、惱恨、嚷鬧、毀謗,和陰毒。以弗所書說這些就是舊衣服〈舊人〉,必須脫掉〈四22、25~31〉。

  以弗所書說,我們要穿上新衣服,就是以愛心說真實,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以恩慈、憐憫、饒恕相待〈四15、25、29、32〉。

  3.忠 貞

  夫婦之愛應當終生不渝。教會應當對基督忠貞。

  以弗所「神明」滿城,人們講求邪術〈包括符咒、相命、星相〉,並有皇帝崇拜。在這環境中,信徒容易被誤導和誘惑,失去對主基督的忠誠〈一20~23 〉。

  在這境況中,教會需要接受使徒和先知,以及有傳福音恩賜、有牧養和教導恩賜的人的教導、訓練,以在真道上成長,信徒能相助,互相聯絡得合式〈四11~16〉。信徒要隨時穿上上帝所賜的全副武裝:以真理為腰帶,以義為護心甲,以和睦的福音為鞋,以信為盾牌,以救恩為盔,以上帝的話語為聖靈的劍,藉祈禱儆醒並彼此代禱〈六10~20〉。如此才能勝過魔鬼和政治權力的試誘,持守對基督的忠貞。

  4.容 美

  新婦應當時時以最佳的面容面對丈夫。教會和基督徒在基督面前應當保持美好的身體和面貌。「……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五27〉

  作新婦,體內留有穢氣,就會長痘痘,生粒liap`仔,令人惋惜,也會使人敬而遠之。若長毒瘡,或受嚴重的感染,也會玷污別人,傷害人,或使人氣餒,喪志,跌倒,誤入歧途〈太廿三13~15、22~28〉。主耶穌說:「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惟有從裡面出來的乃能污穢人。」〈可七15〉

我們心中若有污穢、苦毒、惡意,都成為我們的皺紋。我們犯罪,也是我們的污點。我們會有瘀傷、傷口

,是因為我們與別人碰撞了﹔有時候是別人對我們的傷害,有時候則是我們的莽撞和自己的鋩刺。這樣,我們就愧為基督的新婦了。

  作為基督的新婦,我們應當是面容光生、滑溜〈台〉。教會就像家庭〈二19〉,人家稱讚我們的家庭「很圓滿」,基督的新婦教會也應當是圓滿的。教會要能光生、滑溜、圓滿,乃要謙卑、溫柔、忍耐、寬容,和用和平彼此聯絡。最後一項,直譯是在和睦的繩子裡面,意思是以和睦為繩把我們綁住;教會的生活和弟兄姊妹的關係,要以彼此和睦為原則和方向。這樣我們才是配為基督之新婦的教會。

  我們要倚靠基督的寶血和聖靈的扶持,領受上帝的話語,藉著祈禱儆醒,以保持聖潔。

    「嫁給我吧!」

  最近媒體出現「曉玲,嫁給我吧!」的廣告。原先我們以為是浪漫的愛情真實表白,後來我們才發現這是一個商業廣告。不過這廣告背後真的有男主角、女主角,男女主角都已現身,女主角還接受男主角的求婚。

  基督也在跟我們說:「某某人,嫁給我吧!」「台中民族路教會,嫁給我吧!」主基督不是在作廣告,祂的話是真實的。祂真的愛我們。祂真的在向我們求婚。

  在我們的經驗裡,當有人向我們或我們的子女求婚

。我們考慮的結果,認為還是不要締結這個婚姻關係,因為我們覺得不配,我們擔心會被對方氣嫌,我們覺得對方的家庭有好多規矩。如今基督向我們求婚,我們覺得不配吧。

  有人的信仰歷程是這樣的。我聽了某些人的見證,我很受感動﹔我知道耶穌愛我,會幫助我,於是我決定信耶穌。沒想到,我信了耶穌,才知道我必須怎樣怎樣,我必須有種種付出,我還會動輒得咎。我被騙了,教會只是用餌來釣我,後來卻給我種種壓力、規定、限制。

  不錯,主耶穌對我們有期待。但是祂不是放著我們,任我們自行努力行善,自力面對苦難,自力與罪和邪惡爭戰,自力保持上帝的救恩,靠自己的努力要贏得耶穌給我們打六十分。基督乃是愛和恩典的主。

  基督愛教會,可是教會有沒有順服祂?基督知道教會並未心甘情願、全然順服祂,知道這個新婦滿有皺紋和污點,可是祂仍然為教會和信徒付出生命,贖罪,赦免,仍然愛他們,供應他們。基督是我們的救主,不輕易發怒,又有豐盛的慈悲和誠信。祂對我們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安息。……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祂憐憫我們的軟弱,並要搭救被試探的人〈來二18,四15~16〉。我們可以隨時向祂祈求,隨時可以回到祂面前,並向祂支取祂的恩典。

  祂更賜聖靈與我們。聖靈一直告訴我們,我們真的是上帝的兒女,還承受祂的基業。聖靈會告訴我們應當怎樣作基督的門徒,並幫助我們的意志。聖靈還會提醒我們,我們穿上上帝所賜的全副武裝了嗎?聖靈也在感動我們要回到基督裡面,像比喻中的浪子回到慈父懷中。

  耶穌基督對我們作真情的表白:「嫁給我吧!」祂真的愛我們。  

  盼望從今年開始,我們台中民族路教會和每一位弟兄姊妹,都願意作基督華美的新婦,願意成為基督榮耀的教會。成為榮耀的教會,不是靠我們自己,而是基督本身用水洗藉著話語使教會潔淨,成為聖潔,作個榮耀的教會,好獻給基督自己。基督的生命、能力、恩惠已賜給我們了,讓我們接受基督的話語,領受洗禮,決志信服基督,以成為聖潔﹔脫掉舊衣,穿上基督〈四24﹔羅十三14﹔加三27〉﹔接受教導,在真道上成長,互相聯絡得合式,全然倚靠上帝的賞賜〈穿上全副武裝〉﹔在基督的愛和恩典裡,成為聖潔,滿有光生、滑溜、健美。我們是倚靠基督的愛和恩典,把自己獻給基督,才是基督華美的新婦,這就是榮耀的教會。

(傳講於二00四年一月四日)

回到頁首


在基督裡親愛的弟兄、忠信的僕役」以弗所書六章廿一~廿四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從第21節的話可以知道,這書信是託推基古交給以弗所的教會的。

    從推基古說起

  推基古是亞西亞省人〈徒廿4﹔以弗所即屬亞西亞省〉,也是保羅長期的同工。他曾和其他教會的代表,帶著各教會的捐獻,陪著保羅一起到耶路撒冷去資助那裡的信徒〈徒廿4~5,廿一8、17〉。他曾在某段時間代理提多在革哩底〈克里特島〉服事〈多三12〉,又在另一段時間代理在以弗所事奉的提摩太事奉〈提前一3﹔提後四9、12〉。

  關於推基古,歌羅西書的作者說,他「是忠心[台:忠信]的執事,和我一同作主的僕人」〈西四7〉。現在以弗所書的作者說,推基古是「所親愛、忠心事奉主的兄弟」----字譯:在主裡親愛的弟兄、忠信的僕役〈台:所疼的兄弟、店tiam`佇主盡忠的差用〉。

  作者會託推基古帶信給以弗所的教會,是特具用心,因為他是位美好的見證人。

    親愛的弟兄

  親愛的,也可譯為所愛的﹔耶穌是上帝「所愛的」兒子,就是這個字。推基古是上帝所愛的人,也是眾信徒所愛的弟兄。

  上帝是愛的上帝,祂接納凡信基督的人成為祂的兒女,並讓他們得到祂的愛子耶穌基督的救贖和赦罪〈一5~7〉。上帝又在愛裡,定下美好的旨意,要使萬有都以基督為元首,一同歸屬於祂〈一8~10〉。一同以基督為首而合一,就必同享上帝的愛和祂豐盛的恩典。上帝因著祂對我們的盛愛,使我們可以通過信倚靠祂的恩典領受祂的拯救,並與基督一起復活,就是去除我們的舊生命,領受基督的生命----謙卑、溫柔、忍耐、寬容、和睦。

  推基古和眾教會的信徒有很好的關係,更有這些愛的標記。他到以弗所去,除了報告寫信人和他們宣教團隊的工作和近況〈21~22節〉之外,一定也會與他們分享造就的話和見證上帝的大作為〈四29﹔參:徒廿一7~9,廿八15 〉,和他們一同領受聖靈的感動和對上帝作美好的敬拜〈五18〉。他到以弗所的教會中,分享上帝的愛﹔上帝的愛把教會圈在基督裡而可以同心合一。

    忠信的僕役

  我們通常說「信」基督,就是對基督誠信、忠信。1.我們信基督,祂為我們犧牲性命所作救贖的恩典就臨到我們,並赦免我們的罪〈一7,二8〉。2.我們信基督,就領受聖靈,a.祂保證我們是上帝的基業,也要得上帝的基業〈一11、14〉﹔祂也會b.使我們更認識上帝,使我們知道上帝對我們的呼召所帶給我們的盼望有多大,以及祂使基督復活的能力是多大〈一17~21 〉﹔c.教會的合一是聖靈所賜的,我們必須倚靠祂,順從祂,才能親近上帝,才能合一〈二18~22,四3、4〉﹔d.使我們知道,我們不分種族、族群、屬於何種文化,既信了基督,就同為上帝的兒女,同為一體,同蒙應許〈三5~6〉﹔e.父上帝會通過聖靈使我們剛強起來〈三16〉這些都是由對基督誠信、忠信而得到的。3.基督因我們對祂的誠信、忠信,就住在我們心裡,使我們的愛有根有基〈三17〉。

  推基古對基督忠信,樂意作基督的「僕役」﹔這個字還可譯為執事、用人。他忠心事奉主,也服事人和教會。他藉著忠心的服事,促進教會在上帝的愛裡,及勉勵教會同心以基督為元首而合一相和。

    合一的促進者

  上述推基古曾經和幾位教會的代表,陪著保羅,帶著馬其頓、亞該亞和亞西亞眾教會的奉獻到耶路撒冷,去資助當地的教會。保羅非常重視這樣的服事〈參:林後八、九〉。

  當時耶路撒冷的教會陷於貧困之中,又受當地人〈都是尤太教徒〉的歧視、逼迫。保羅藉著這樣的捐助,見證教會無論是尤太人或外邦人乃是普世的,是合一的,要互通有無〈參:徒二45,四32〉,是必須以基督為元首而合一相和,有如成為一個身體〈基督是頭〉、一個家庭。

  如今,推基古把以弗所書這書信----更像是一本書或是一篇講章----帶給以弗所的教會,他本身就是個教會合一的見證人。他是基督的僕役,也是教會的執事,也要來教導普世教會合一的信息,共沐上帝在基督裡的救恩,以及分享聖靈對救恩的憑據,和聖靈所要賜予教會的合一〈三14~21〉。

  我們都有軟弱,會遭受阻擋和挫折,可是賜教會合一的聖靈必扶持我們,引導我們。願我們每位都在基督的愛裡作親愛的弟兄姊妹,和對主忠信的僕役,共同促進教會在基督裡的合一。

(傳講於二00四一月四日)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