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1、2、3、45、6月份講道目錄 要看文章請點題目  回講道選單

 月 日

    題    目

參 考 經 文

講 道 者

  1月  5日

成全聖徒•教會成長

希伯來11章3節 提後314節~45

張宗隆牧師

  1月 12日

上帝的旨意是什麼

以弗所書一章一~二節

張宗隆牧師

  1月 26日

誰是聖徒?

以弗所書一章一~二節

張宗隆牧師

  2月  2日

就開口教導他們許多事

馬可福音六章三十~卅四節 

張宗隆牧師

  2月  1日

分散在全地 

創世記十一章一~九節

張宗隆牧師

    2月  9日

上帝所賜之地,為何耽延不去得?

約書亞記十八章一~十節

張宗隆牧師

    3月    2日

逃城----庇護城

約書亞記二十章一~九

張宗隆牧師

    3月    9日

建造見證合一的祭壇

約書亞記廿二章十~卅四節

張宗隆牧師

    3月  16日

命運是可以選擇的

約書亞記廿三章一~十六節    

張宗隆牧師

    3月  23日 為將來抉擇 書亞記廿四章一~廿四節 張宗隆牧師

    3月  30日

見證之石

約書亞記廿四章廿五~廿八節

張宗隆牧師

    4月    6日 棄石變成基石 馬可福音十二章一~十二節 張宗隆牧師
    4月    6日 信與望的見證人 約書亞記廿四章廿九~卅三節 張宗隆牧師
    4月  13日 人子要吸引萬人歸祂 約翰福音十二章十二~卅三節   張宗隆牧師
    4月  17日 只要從你的意思 馬可福音十四章廿六~四二節 張宗隆牧師
    4月  24日 上帝的恩典 以弗所書一章七~十節 張宗隆牧師
    5月    4日 來和復活的主共進早餐 約翰福音廿一章 一~廿二節   陳浩德牧師
    5月  18日 正視心靈的病毒 雅各書四章四~十節 張宗隆牧師
    5月  25日 請你過來幫助我們! 使徒行傳十六章六~十節 蘇振財牧師

請你過來幫助我們!        使徒行傳十六章六~十節    講道:蘇振財牧師

、引言:使徒行傳是記載初代基督教宣教的歷史,

特別是使徒保羅的蒙恩、蒙召及三次的宣教旅行、佈道、建立教會,奠定了第一世紀初代基督教會的基礎,在使徒行傳第十六章的一句〔請你過來馬其頓幫助我們!〕,因為這個馬其頓人的呼喊,保羅宣教的方向轉向馬其頓,又從馬其頓傳到了亞該亞也(就是整個羅馬帝國的文化中心雅典),也因此成就了福音能擴展至歐洲大陸的異象與歷史使命。今日咱的教會及信徒能從此歷史中學到什麼呢?

二、聖靈禁止他們在亞西亞講道。(6節)

1. 為何聖靈不只禁止他們在亞西亞傳道,連他們

要往庇推尼去-〔耶穌的靈卻不許〕?(7節)在此讓咱去思考的是-使徒保羅的傳道是否毫無自己選擇的餘地?〔聖靈的禁止〕當然是一種信仰的語言,那保羅是根據什麼標準來判斷那些行動與工作是聖靈所允的?那些工作是聖靈所禁止的?是特殊異象的指示?是一切工作的不順利?是某位〔先知〕的預言?亦或身體的欠安(一根刺)?

2.咱當中咱是否能體會聖靈禁止的是什麼?

今日在咱的教會服事的同工中、在信仰生活上的操練上、在與其他信徒的相交上……等等,咱是否能體會聖靈禁止咱的是什麼?上帝要咱積極作的又是什麼?咱的教會設教已經超過五十週年,咱是一個有歷史、有宣教經驗與成績的教會,咱應從過去慘痛的、無榮光上帝、使人跌倒、無見證的教會歷史中學到一些教訓。

3.教會不只需要〔先知?〕更需要腳踏實地的〔僕人〕。

咱不能胡亂下定語說某某教會沒有聖靈的工作、某某人沒有聖靈的同在(此容易犯了褻瀆聖靈的不赦之罪),今日教會需要的不是自以為什麼都懂的、什麼都可以亂說不負責任的〔先知〕,咱的教會更需要腳踏實地,能鼓勵人、造就人、引導人到主面前來的〔奴僕〕。咱所有的牧師、長執及信徒需更謙卑的一起順服、安靜等候、同心祈禱……,來等後聖靈的指引與差遣。

三、尋求主的指引-特羅亞的等待?

1.特羅亞是一個[等待]的契機。特羅亞是位於亞西亞及馬其頓之間的一個港口,也是一個工商發達的希臘城市,使徒保羅們在此因為一些的禁止而在此等待新的〔命令〕。

2. 待是一種心靈成熟的預備。在那裡我們被裝備

好、被教導清楚了、耐心磨練夠了,而能安靜的等候〔異象〕的出現與差遣。

3. 什麼時候是咱個人生命中的〔特羅亞〕?個人

感受最深的時刻是讀神學院派實習時,去到很多不同狀況的教會,初試牛牘一股熱誠心志的我,老是覺的這個教會沒有異象、那個牧師不夠魄力、那個教會長執太軟弱了、信徒實在欠教養我應該作什麼來……,但後來我才明白,那是一個被禁止作什麼的〔特羅亞〕,作為一個神學實習生,我只能觀看、忍耐、順服、被教導、並等待上帝另一個階段的差遣。

4. 什麼時候是咱教會的〔特羅亞〕?每一個教會

也都有〔特羅亞〕的時候,等待聖靈進一步的引領或轉換,咱不能操之過急。每一個人信仰生命的歷程也是如此,上帝要咱忍耐、安靜的聽候主的聲音。但另一方面,咱也不能永遠停留在〔特羅亞〕,或心靈矇昧、頑逆、聽不到上帝的旨意或呼召,那將會被主所唾棄。

四、馬其頓人的呼喊-請你過來幫助我們。

1.誰需要幫助-.我們無法滿足世間所有的需求。

保羅的宣教團在亞西亞面臨一個大問題,福音〔未得之地〕如此寬廣,他們要何去何從?向北?向西過海?今日咱教會在從事宣教或社服事工時,也會面臨同樣的困境,未信的人滿街滿谷,咱要向誰傳福音?需要幫助的人看得到、聽到的也很多,咱要從事那樣的事工?咱要來幫助誰?.

2. 我們的〔馬其頓人〕何在?成為差傳的教會。

今日都市教會在發展宣教事工時有兩種方式,一是發展成大型的教會,它著重於小組組織與教牧團隊領導,咱教會附近的施恩堂與咱生出的子會-忠孝路教會都在往這種型態的教會發展。另一種宣教事工乃是在新社區殖堂,咱教會四十年前生出力行教會、二十五年前與市區七間教會共同開拓十幾間教會,後來又自行開拓大墩及健行教會,這都是很好的事工與見證,因咱看重的不只是自己教會的發展,乃是看重整個上帝國度的發展。三年前咱的子會力行教會又開拓了太平教會,它的發展很順利,中有上帝奇妙的旨意與帶領,願咱兄姊也有機會為此都市差傳事工奉獻金錢與代禱。

3.作我們可以及必需作的。每一間教會每時刻及信徒一生中,咱都要常常來到主面前問道-〔主阿!您對我(教會)的心意現在是什麼?〕。美國洛衫磯第一長老教會是一個富有、白人階級傳統的老教會,幾十年間突然教會周圍變成拉丁裔移民的天下,到處是問題青少年、遊民,幾年前他們開始一個〔你們給他們吃罷!〕的計劃,透過專業的社福工作來幫助周遭的百姓,今日你覺得什麼樣的〔社福事工〕是我們可以及必需作的呢?

五、從〔他們〕變成〔我們〕│一位醫生的加入。

1.醫生路加的出現。使徒行傳再第十六章出現了一個轉變,就是文章敘述從〔他們〕變成〔我們〕,這

位作者(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在特羅亞加入了這個偉大的宣教行列,不論醫生路加當時是在特羅亞行醫或為了什麼特別的目的在那裡,我們無從得知,但咱知到他在此加入了保羅、西拉、提摩太三人的宣教團,並同他們一起回應馬其頓的呼聲到馬其頓去,因為照他所說,當使徒保羅向同伴分享了這個〔異象〕後-〔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以為上帝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裡的人聽〕(十六:10),醫生路加不只是咱所知的文字工作的傑出表現,在此他親自委身於宣教歷史的大使命中,著實令人懷思、學習。

2.醫事人員在台灣宣教歷史的見證與事奉。在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歷史上,很多教會的開拓、發展、委身、領導……,很多醫生都都作了很感人、值得留念的見證,馬偕、馬雅各、蘭大衛……都如此,我出身之嘉義北榮教會盧萬德醫生夫婦也是如此,願咱教會的醫生信徒也能有如此美好典範。

3. 今日咱台灣面臨的[SARS]困境,更需要醫事人員的基督徒挺身而出,留下美好典範。

六、結語:上帝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裡的人聽(10

節)。這段故事的結局乃使徒保羅他們順服異象的指引,坐船過愛琴海經撒摩特喇、尼亞波利到馬其頓的的頭一個城腓立比(十六:11-12),開始另一頓福音宣教的旅程,咱從接下來的經文便可發現,人順服聖靈的指引就帶來福音的果子-第一個信主的歐洲人『呂底亞』及獄卒一家人(十六:14-15),特別是呂底亞是個富有又具影響力的婦人,她的領洗、信主、好款待傳福音的人,相信對當地腓立比教會及後來對整個歐洲福音的宣教事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今日咱每一位的順服與熱心傳道相信就能成為福音的種子,有遭一日就能結果纍纍,歸榮光與上帝。   (傳講於二00三年五月廿五日)

回到頁首


正視心靈的病毒雅各書四章四~十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最近中國肺炎(SARS)侵入台灣,使我們都非常緊張。在這同時,我們也應當得到提醒,就是要提高對心靈病毒的警覺。那只能殺害肉體、卻不能殺滅靈魂的,不用害怕﹔倒要怕那會導致我們與上帝疏遠、甚至與上帝為敵的(參:太十28)。我們要如何面對心靈的病毒?

    一、隔離病毒

  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我們逃跑〈雅四7〉。魔鬼會施放各種心靈病毒,我們逃避污染源或污染現場才是聰明之舉〈參:約八59,十一39﹔可三7﹔太十四13〉。

  a.隔離肉體的私慾

  肉體的私慾就是感官上的邪情私慾,特別是會引起色情貪慾的﹔對這些我們必須逃離。A片不可以看。看A片,不會是僅此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它污染我們得自上帝的純真性慾,會使我們慾火難耐乃至自焚害人。A片是引發性侵害極大的病毒。它還污染夫婦貞純的關係。色情的圖片、廣告和刊物〈最近又有了來自香港的蘋果日報〉使我們防不勝防,我們會有意無意地被吸引,可是我們必須端正心志,把它從我們的感官和心靈隔離出去。

  b.隔離眼目的私慾和人生的驕傲

  在這物質發達、鼓勵消費的時代,我們很難避免對物質的喜愛和「需要」感。我們擁有更多的東西不是不好〈當然也不全是都好〉,可是魔鬼會利用我們眼之所見引發我們貪慕之心。如果出於「別人有,我一定也要有」、「以擁有提高自己,或炫耀自己」的心態,就不好了。年輕人為手機而搶劫偷盜,或比名牌。有人以不正當的方式贏取財利、地位。我們因擁有今世的財物、名位,生發衿誇、自傲之心﹔以擁有這些而自滿,和得到生命的安全感〈參:路十二16~21〉。這類都是「中毒」的症狀。

  雅各書作者說,「你們這些淫婦啊」,這是很嚴重的指責﹔在此乃指心靈的外遇,以別的東西,和以要擁有或要有成就為上帝。愛世界超過愛上帝。

  SARS會導致我們肺部纖維化。我們若以別的代替上帝,心就會逐漸剛硬〈參:詩十六4〉,心逐漸不能呼吸:不祈禱、不讀經,不再親近上帝。

  我們反省: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隨便來禮拜〈包括遲到〉,隨便吟詩,隨便獻金?不把上帝當上帝。

  我們應當站穩,純真而堅定地信靠上帝〈雅一8,四8〉。主耶穌說:「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盛。」〈路十二15〉「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上帝的國容易呢。」〈太十九24〉上帝對我們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來十三5﹔太六24~34〉

    c. 隔離社會的不良風氣或作風

  雅各書指出教會竟然有輕易動怒,重富輕貧,心裡有苦毒的忌妒、分爭和自私,自誇,貪婪,宴樂,清算鬥爭〈雅一19~20,二1~7,三14,四1~3〉,以批評或攻擊別人突顯自己的義行〈雅四11~12﹔羅二1~5〉,等情形。聖經還指出,淫行〈帖前四3〉,婚前性關係〈可七21〉,軟土深掘〈賽五十6;哀三34~36〉,等等。這些事不可發生在家庭裡和教會中,也不可在社會用來對付別人。

  上帝叫我們要從這些事分別出來,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上帝,得以成聖〈林後六17~七1〉。另一方面,「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教會和基督徒蒙召是要作世界的榜樣,要改造世界〈太五13~16﹔參:約一29,三16,十二32、47〉。我們應該作世光地鹽〈太五13、14〉!           

    二、不散播病毒

  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唯有從裡面出來的乃能污穢人〈可七15〉。台灣疫情擴散,主要原因之一是有些帶原者隨意遊走。

  a.修口德

  雅各書指出我們的舌頭滿了害死人的毒氣〈三8〉。黃色笑話令人覺得有趣,卻是一種性騷擾,是對人和對性別的侮辱。自認為沒有惡意或行為好的人,反而會出口傷人﹔不要以為說過或事情過後就好了,那時對別人〈含家人〉的傷害已經造成了。自認為是聖潔的人或無罪過可認的人,反而會有意無意地散播偽善、陰毒、惡意,挫折人,使人跌倒。

  我們應當勒住自己的舌頭〈雅一26,三2、3〉。「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四29〉不是說我們說好話表示自己有多好,是「聖人」。我們克制自己,不散發害人的毒氣,要為社會保留真善美。

  b.修心

「言,心聲也。」口的問題就是心的問題。我們要像園丁殷勤拔除雜草一樣地消除內心之毒。我們要隨時認罪,求聖靈以基督的寶血潔淨我們內心。

  我們會在自滿、自以為比別人好的時候傷人、犯罪,或跌倒,而不自知。經常為自己哀傷痛悔,每天過認罪悔改的生活〈雅四9~10、6〉,如此才能減少自己成為心靈病毒污染源的機率。

  「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四8〉「一句良言,使心歡樂」〈箴十二25〉。我們要散播真善美。

    三、進入支持團體

  「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十三14〉腳是身體最髒的部位,尤其在古代街道若非泥濘就是佈滿風塵。在教會中,我們要彼此洗除污穢。

  罹患了中國肺炎,可以作支持治療。在心靈病毒的防治上,教會或主內的兄姊是上帝所預備的清新環境和支持團體。

  目前,有人怕被人拒絕,怕被隔離,或怕遭受敵視的眼光,就隱滿自己真實的病情。教會卻不能這樣。我們都是罪人,都是心靈病毒的帶原者,應當彼此同情tang^- cheng^。主耶穌與罪人相處,又洗我們的「腳」,我們就當效法祂。

  每個地方教會就是一個關懷的團契,信徒互為肢體。「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六1〉「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五16〉。

    四、親近得勝之主

  我們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我們〈雅四8〉。對SARS,很重要的是增強免疫力。要提昇對心靈病毒的免疫力,就是要親近上帝。「務要謹守〈台:節制〉,儆醒。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他。」〈彼前五8~9a〉

  主耶穌教導我們祈禱說:「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凶惡[或譯││台譯:脫離惡者]。」我們要認識自己是軟弱的、愚昧的,在屬靈的事上不堪一擊。我們只有謙卑下來,祈求上帝:「主,倘若可行,『請』別給我遇見試探。我不願因此跌倒而使自己受損害,也叫你的名被羞辱。」「主,救我們脫離那要毀滅我們的魔鬼,並救我們脫離一切被魔鬼利用來毀滅我們的事情,就是世上一切不敬虔的事務,一切我們肉體內的罪性,以及各色各樣屬靈的兇惡。」

  自信是好的,可是不要太自信了,甚至也驕傲地對待上帝〈參:加六3﹔雅四6〉。故意去找試探,或認為可以倚靠自己勝過試探,是呆子作的事,也是試探上帝。

  只有耶穌基督勝過各種心靈病毒和所有的試探。「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以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這便醫治你的肚臍,滋潤你的百骨。」〈箴三5~8〉我們必須與耶穌基督連結〈約十五5〉,才能戰勝世界和心靈病毒〈約壹五4~5,四4〉。

   面對心靈病毒,我們不要過度緊張,正如細菌和病毒雖佈滿我們週遭,我們卻不用焦慮、恐慌。面對心靈病毒,我們乃要:儆醒,隔絕它們,並謹守、節制,不成為它們的散播者﹔信徒能彼此洗腳││彼此認罪,互相代求││,教會善盡屬靈團體的支持功能﹔時時與主連結,全然信靠祂。這樣,我們要得醫治,並得勝。

(傳講於二00三年五月十八日)

文字方塊: -68-

回到頁首


來和復活的主共進早餐約翰福音廿一章 一~廿二節   講道:陳浩德牧師

    新約聖經當中記載耶穌基督事蹟的是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本福音書。當主耶穌未復活之前,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和門徒之間的互動,四本福音書都以「最後的晚餐」這個場面介紹給我們每一個人。主耶穌復活之後,獨獨約翰福音將復活的主和門徒之間的互動,以「早餐」的場面來結束。

    瀕臨死亡的主和門徒共享最後的晚餐之後,義無反顧的順服上帝的旨意走上釘十字架的道路;復活之後的主,在天露微光的早晨和門徒共進早餐,堅固門徒的信心又對門徒的代表人物-西門.彼得-發出「跟從我吧!」的呼召。有充滿絕望的一個晚上,不久卻有盼望確實的早晨,在這復活節期的當中也願咱大家在信心的帶領下,衝破人生絕望的晚上,迎接盼望確實的早晨。因為這正是「死而復活」的經驗,而主耶穌為我們每一個人開啟了這第一道的門。

    今天的經節是使徒約翰個人的經歷,以這樣的方式將他所寫的福音書做了結論,我們今天讀這段經節的人,也同樣被耶穌邀請來到海邊共享早餐,共同接受他的呼召成為宣教士及牧養者。大家會不會覺得奇怪?主耶穌一生大部分傳道事工的開始和結束,都放了相當的比重在討漁和漁夫的身上。在加利利的湖邊祂呼召了頭一批的門徒,要求他們離開原本的行業來跟隨他,四本福音書都以一致的主題記載這一段:「耶穌沿加利利湖邊走著,看見兩個打魚的兄弟,西門(別號彼得)和他的弟弟安得烈,正在湖裡撒網打魚。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使你們成為得人的漁夫』」(馬太4:18∼19,另參馬可1:16∼20,路加5:1∼11,約翰1:35∼51)。但是在此時此刻,復活的主在要結束世上傳道工作的時候,與他的門徒相會並且賦予西門.彼得「牧養」的職份(21:15∼19)。對於讀這兩段前後呼應記載的人,無論是當時的教會或者現在的我們,不難發覺教會群體就是含有來自主耶穌的「討漁」(宣教使命)和「牧羊」(牧養關顧)的雙重呼召。 

一、討漁(教會宣教使命的呼召)

  (一)我們都曾經想過要「放棄」(21:1∼3)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時候為了理想、目標的滿足,我們遭遇前所未有的阻撓,然而因著對於前面的理想、目標懷有高度的期待和信心,所以我們能咬緊牙關,衝鋒再衝鋒,將阻撓化成考驗的力量,繼續往前走。可是最嚴酷的考驗卻非出現在奮鬥的過程當中,反而是在奮鬥了半天之後,發現這一切的一切竟然是一場空!大家通通都白忙一場!

    這正是西門•彼得的感受。

他一生最大的轉戾點是起於耶穌的呼召。為了回應這個呼召,他放下過去所熟悉的謀生技能,開始跟隨耶穌進入一個陌生的道路。他有所期待!他期待這一位他決定跟隨的人,正是整個以色列民族長久以來所等待的救世主。果真如此,那麼即使一個小小漁夫,也能為整個民族成就歷史上的轉戾點,來盡一份力量。

我們可別忽略了人的深層渴望所能爆發出來的力量,小小漁夫也會因為對一位可能的救世主有所期待,而將過去的一切拋之在後,進入一條全新又陌生的道路。在庸庸碌碌的生活當中,我們也可能如同彼得一樣,遇見心中深層的期待有達到的可能性,因而奮不顧身跳進去投入。只是人如果沒有正確的信仰,他們的深層期待會被誤導,並沒有回歸到上帝面前,以致於用其他的方式來滿足自己,並且說服自己這原來就是他們的深層期待,事實上卻不是;直到有一天仍然感到空虛、無意義的時候,才會驚覺原來這一切還是一場空,還是白忙了一場!於是萌生「放棄」的念頭和行動。嚴重起來,一路放棄到底,甚至連自己的生命都放棄掉!更可悲的是,在放棄自己生命的同時也順便強拉別人進來,迫使別人放棄他們的生命。

彼得必然感受到更強烈的失落!他全心投入期待的這位耶穌,到頭來卻和其他民族英雄的下場一樣,被羅馬士兵釘死在十字架上,甚至連羅馬地方政權都無法推翻!一切竟然還是一個虛幻的夢,一場空!於是他「放棄了」。他用什麼方式處理「他放棄了」這個決定呢?就是回到人生轉折之前的生活世界——「我欲去討漁!」,其他的門徒也回應彼得這個呼召:「阮也欲及你去!」(21:3)。人生有時候走回頭路不一定就是一件好事,反而可能是一個誘惑,誘拐我們走到岔路中,以致於錯失了更大的可能性,最後仍然以迷路收場!特別是跟隨主耶穌的人,如果因為失落或者挫折而想躲回原來感到舒適、熟悉的環境,在主耶穌的眼中未必是一件好事。難怪主耶穌適時出現在提比哩亞的海邊,挽回門徒想要放棄的念頭。

    教會的宣教工作千頭萬緒,我們也許經過社區調查與分析,了解社區居民的關注和深層期待;經過會議討論和議決,確立一起推動的共識;透過教會宣導和呼召,集合能夠投入的人力;最後形成正式的宣教目標和策略。這中間難免有紛爭、挫折、意見的整合、雜音的消除、同工的協調等等考驗著這些事工的進行;然而最嚴苛的考驗卻是在最後:那種似乎看不到成果,或者成果總是曇花一現無法持續,所帶來的失落感和絕望——「該不會又是白忙一場吧!該不會又是一場空吧!」。除非有一件事情發生,才有可能改變我們的想法和期待——我們與復活的主耶穌共進早餐,使我們原本因絕望而逃避的動力轉化成為對主耶穌應許成就的期待和參與。

    大專事工也是宣教工作中時常接受嚴苛考驗的事工。如果以成果來檢驗它,我們也許就會變成和彼得一樣,在尚未遇見復活的主之前充滿挫折和失落。因為這事工的特性之一就是:無法全然以量化的成果去取捨。它比較類似今天經節當中主耶穌的呼召和託付,「拋網佇船的正旁,就會得著」(21:6),雖然經過整夜的努力不見明顯成果,然而當時機成熟,主耶穌及時的出現,幫助門徒不但抓到魚又因此認出是主的作為,如果沒有整夜的辛勞,陷入絕望的深淵,無法在主忽然臨在的同時,認出主的作為,進一步與他共進早餐。

  (二)我們必須「遇見」復活的主(21:4∼14)

    在提比哩亞海捕魚的門徒由於一時認不出是復活的主耶穌,因此門徒只是聽見一個陌生人在岸邊呼叫的聲音。但是在他們整夜捕魚卻毫無收穫的當下,主耶穌提出了一個忠告:「拋網佇船的正旁,就會得著」,結果所得到的是出人意料之外的成果。事後的發展是約翰認出復活的主,彼得披上外衣跳入海中奮力往岸邊前進,要見復活的主耶穌。

復活的主在今天仍然藉著創造新的人生觀和不同的生活樣式來改變一個人,這個人也許在絕望的谷底、封閉的死巷,千嘗百試繞不出來。他所需要的就和當時整夜捕不到魚的門徒一樣——和復活的主相遇,共進早餐。你曾否考慮停止目前一切無謂的努力,來和他共進早餐,也許這將成為一個全新的轉戾點。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正悄悄來臨到我們當中,這是起伏有秩、循環不已的經濟波動必定會經過的歷程,可能身處在經濟低潮當中的我們,又要如何渡過這段特別的日子,為另一段經濟的高潮作準備呢?您相信簡樸、自制和互助是渡過這一段日子的絕佳對策嗎?前面的道路又在哪裡呢?這一切的思惟就像一個充滿不確定答案的問題,使我們整夜忙碌在提比哩亞海捕魚,非常辛苦而無力。如果故事就結束在這裡,那可能是最悲哀的結局。然而,我們擁有復活的主耶穌,我們甚至可以到他的面前來,和他共進早餐。這正是處在絕望和不確定前路的唯一出路!來和他享用簡單的麵包和烘魚;來聽他對我們每一個人處境的看法和指引;來藉著和他共進早餐,重新更新我們和他的關係;讓我們在百變的世界中永遠不至於絕望和失落。

    大專事工也是藉著紀念主日的時候來到每一間教會,與我們復活的主耶穌共進早餐,讓大專事工與教會之間的互動關係因為與共同相信的主——復活的主耶穌——共進早餐的緣故,能夠有所更新。大專事工本身也同樣必須遇見復活的主耶穌,與他共進早餐,重新得力,向前再出發。中會大專部對於大專事工的未來有轉型的想法,這些想法如果要一一落實,確實需要你們在經濟上長久及長遠的支持,除了每年定期紀念主日的支持之外,如果能得到更多弟兄姊妹以每年、每季、每月的方式定期定額支持,這樣固定的支持力量,就好比主耶穌說:「拋網佇船的正旁,就會得著」的應許,因為大專事工會因著這樣的幫助,彷彿遇見復活的主耶穌,得以用漸進的方式,逐步轉型找到新的方向,繼續在上帝所賜予的崗位,共同參與一個更大的上帝國度的建造。

您長久、長遠的支持是這個過程中每一步的重要力量,期待復活的主藉著這個共進早餐的過程,啟示我們全新的期待和方向。 

二、牧羊(教會牧養關顧的呼召)

(一)   在復活的主面前,誠實面對他,也面對自己的真相(21:15∼17)

復活的主給彼得的三個問題牽涉到一個中文翻譯的關鍵字,叫做「愛」。前兩個問題所用的「愛」字,希臘文是αγαπαω(無條件犧牲的愛),但是彼得三次的回答都是用同一個「愛」字--φιλεω(兄弟、姊妹、摯友之間純真的親愛)。主的第三個問題和彼得第三次的回答都是用同一個「愛」字,是φιλεω。

  這裡有一些微妙的地方值得我們思考:彼得在被復活的主託付重任之前有一個必須克服的弱點,這個弱點就是「要在復活的主面前,誠實面對他,也面對自己的真相」。

復活的主第一次對彼得發出的問題

可能是對應彼得以前多次表示願意為主犧牲而發出的(馬太26:33;馬可14:29),而且用旁邊豐收的漁獲做比較,等待彼得的回答。換成比較淺顯的用語類似:「彼得,對於我,你能付出無條件犧牲的愛,多過於這些豐富的漁獲或者過去你賴以維生的技能嗎?彼得的回答是:「主啊!你知道,我對你是付出了兄弟'摯友的親愛是有條件和有限度的愛)。」但是這個回答已經沒有過去那種勇往直前為主犧牲到底的氣概,反而有一些畏縮的口氣。

復活的主第二次對彼得發出的問題

這次沒有將彼得愛主與否和其他的事物做比較,直接詢問彼得和主本身的關係。換成比較淺顯的用語:彼得,對於我,你能付出無條件犧牲的愛嗎?彼得的回答:「主啊!你知道,我對你是付出了兄弟'摯友的親愛是有條件和有限度的愛)。」

復活的主第三次對彼得發出的問題

復活的主有意遷就彼得,所以不再使用αγαπαω(無條件犧牲的愛),改用φιλεω(兄弟'摯友的親愛),彼得到了這個關頭忍不住憂愁起來,因為他知道復活的主無所不知,彼得只能在他面前告白自己自始至終真正只做到了「兄弟'摯友的親愛」,表明了自己內心的誠實和真相,也深感懊悔和憂愁。

然而,復活的主在每一次和彼得一問一答之後,始終沒有改變他託付給彼得的「牧養關顧」使命。主在這裡啟示一個重要的真理:任何人要接受他的託付之前,必須在他面前誠實面對他,也面對自己的真相。沒有經過這個過程,一個人無法認識到他是多麼需要上帝的恩典,也無法注意到上帝在哪些層面上幫助他超越他的弱點,使這弱點反而成為上帝彰顯能力的地方,復活的主不因為我們身上夾帶著弱點而除去他託付給我們的使命,反倒是他知道我們去執行「牧養關顧」使命的時候,多少都帶著弱點,他要我們知道那些弱點的存在,卻不需要為了那些弱點裹足不前一生鬱卒。他始終要我們依靠他去完成這個託付。

    大專事工有它的弱點:學生在團契的生活時期不長久,汰換的頻率非常高。用一般四年制的大學為例。大一因為剛上大學充滿新鮮好奇感,除了功課本行之外,他們也想看看社團、認識同學,大部分也要赴學長姊的小家聚會,更想利用大學自由的日子同遊本地一些好玩的地方,結論通常是:不一定找的到人,來參加團契的次數也不會固定。而大專學生的傳教師為了在這些選項當中提醒他們有團契的存在可供他們追求信仰,必須保持適當的聯繫,好為大二的日子來鋪路,因為這個工作如果做的好,也許大二的時候他們會「倦鳥知返」;大二到大三的日子才是比較穩定出席團契的時段,通常信仰造就和個人情誼也都是把握這個時段來進行的,同時,大二有些人擔任局部同工,大三有些人擔任核心同工;大四的日子由於考研究所、職業證照或準備留學等等因素,雖然聚會次數不至於驟減,卻已經淡出服事圈成為團契中的「閒雲野鶴」,雖然偶而能夠關心學弟妹,但是頻率或力道都已經明顯減少。但是,復活的主不因為大專事工夾帶著這個弱點而除去他託付給我們的使命,他要我們知道弱點的存在,卻不需要為了弱點裹足不前一生鬱卒。他始終要我們依靠他去完成這個託付。  

(二)   專心注目跟隨耶穌,不因為別人可能的際遇而感到「不自在」(21:18∼22)

復活的主對我們每一位信他的人都有不同的計劃和期待,所有關於個人的計劃和期待都與更大的上帝國度相關;他也等待我們去回應他的呼召,因為他可以按照當初創造我們的本相來制定計劃並且幫助我們完成。要緊的是:若要回應主的呼召,當我們誠實面對他又面對自己的本相之後,再來的功課就是專心注目跟隨耶穌。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從他領受呼召的感動「隨我!」(21:19),也才會有配合的行動,復活的主也將會指點你,在全宇宙中也惟獨屬於你的一條道路(無論平順或者崎嶇、艱難)。

你可曾對於自己前面的道路感到徬徨無定?記得在每日生活中先來和復活的主共進早餐。他知道你的心境和掙扎,只要你持續和他共進早餐,漸漸的,你會發覺他其實非常清楚你的狀況,了解你可能的潛能和原來的本相,會開始吐露他對你的期待,你也會更了解他的想法,更能和他產生親密良好的互動關係,直到有一日他呼召你進入某一種的專業去服事他、利益眾人。他對每一個回應呼召的人,都有不同的計劃。

復活的主對彼得和約翰的計劃顯然不相同。雖然他們的大目標相同,都是要將餘生貢獻給復活的主,完成他所託付的使命;但是具體內容和細節卻不相同。可是我們常常會掉入彼得的心境,一旦知道自己被主耶穌賦予的具體內容或細節,就很想知道我們的同夥到底際遇如何,並且暗自希望大家的際遇可不要差太多才好,更希望復活的主能注意到這一點才比較「公義」。這正是為什麼彼得在聽到主耶穌稍微吐露他將來的遭遇時,第一個反應就是想要知道「同蒙眷愛」的約翰將來會遇到什麼事(21:20∼21)。彼得的想法遭到主耶穌柔性的斥責,並且重申他對彼得的呼召「你著隨我!」(21:22)。如今我們知道彼得可能是在主後64年於羅馬城被倒釘十字架殉道;約翰最後被拘禁在拔摩海島到死,同一時期,留下聖經新約的最後一卷書--啟示錄。復活的主對每一位回應他呼召的人,各有不同的計劃。 

【結論】

大專事工是和一般教會肩負同樣的使命:宣教和牧養關顧。但是由於福音工作的場合不同,以及工作對象的性質不同,今天的大專事工若要等到看的到成果的那一天,合理的推算可能是在十年之後;教會事工的成果展現也許同樣需要這麼久,也許不必這麼久。復活的主對我們雙方各有不同的計劃內容。且讓我們彼此互助:請您繼續關心及支持中區的大專事工,包括本宗全台灣的大專事工,盡力將觸手可及的大專青年裝備起來,好預備在現今及將來的日子服事教會。(傳講於二00三年四月廿七日)文字方塊: -64-
                                         

回到頁首


上帝的恩典以弗所書一章七~十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耶穌基督的復活是基督信仰的中心。可是,耶穌的復活不能和祂的受難分開,祂的受難和祂的復活連結在一起。主耶穌基督的受難和復活是「一個」事件。

  在這復活節,我們要從本經課再次思想,上帝藉著主耶穌的受難和復活為我們做了什麼,並讓我們以感謝、謙卑和敬虔的心到上帝面前領受祂的恩典。

  本經課提到上帝的恩典:得蒙救贖和過犯得以赦免,這兩個都是通過上帝的愛子耶穌基督的血來成就的〈7節〉。

  通過基督的血,我們得蒙救贖

台灣俗語說,尪某是相欠債。撇開這句話的宗教背景,我們人與人之間豈非亦然?人際、家庭、社會、國際之間永遠都在彼此「討債」。

  我們對上帝更有還不完的債。我們虧待別人,得罪別人,傷害別人,也是欠了上帝的債。可是人以為可以用金錢、物質、行善事〈功德〉來償還對上帝的「債務」。在歷史中,教會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墮落,像賣赦罪券就是。可是凡物都是上帝的,都是上帝所創造、所賜予的,我們認為可以償還給上帝的怎能算是償還?人獻金、行善,很好,也是應當的,可是「極好的事也有烏點」〈聖詩322首〉,「在公義之處也有奸惡」〈傳三16〉。行善事怎能算是功德,它和獻金怎能、怎配用來替自己或別人贖罪?何況上帝是聖潔、超越的。

  人有要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的本能,就是所謂宗教心,這是上帝創造人時就賦予人的。〈人不敬拜上帝,就會去拜各種神明,或以金錢、學識、名位、權力等等為終極關懷,也會以自己為「神」。〉對上帝的債務沒還清,我們就不能和上帝有正確、親密的關係。可是人的一切所有和作為都不配為自己和替別人贖罪。這如何是好?

  上帝極愛人類,要人與祂親近。祂親自替人贖罪,就是讓祂的愛子耶穌基督降世為人。耶穌基督被世人││都是罪人││釘死在十字架上。人因本身的罪,不承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救主,把祂釘死。祂為世人而死,承擔世人應受的刑罰,替人贖罪。耶穌基督是聖潔的、無瑕疵的、無罪、合乎上帝標準的「祭牲」。基督是上帝替人類付出和預備的贖價。另一方面,耶穌是人,是出自人的「牲禮」,擔當世人的罪,為世人贖罪。耶穌是從上帝而來,也代表人的犧牲。上帝通過基督完成贖罪的工作。

    通過基督的血,過犯得以赦免

「過犯〈台:罪過〉」就是墮落、迷失、背離。上帝按照祂的形像創造人,可是人失去了應有的形像而墮落了,迷失了人應有的形像,不願意活出應有的形像,被罪監禁,成為罪的禁臠,又在罪中享受。上帝要把人從這樣的過犯,也就是把人從陷在罪中的狀況拯救出來。

  赦免,在這裡是「把~~從監禁中解放出來」。上帝要把我們從過犯釋放出來,是通過基督的血。人就是被罪監禁、綑綁,才拒絕耶穌,將耶穌釘死。上帝藉著讓耶穌復活而平反祂,使世人知道何為正義,何為愛,何為善,何為真理。耶穌的復活勝過罪,把罪定罪〈羅八3〉,把人從罪的挾持和監禁解放出來。

  得蒙救贖和過犯得赦,是上帝給凡信靠耶穌基督的人的權利。上帝這樣的作為太奇妙了,是出於祂智慧和聰明的作為。祂用這方法,用這方式拯救人類,是人類所不能測度、了解的。祂藉著愛子基督的犧牲完成這拯救工作。人也可以因信基督而坦然無懼地接受上帝的救恩,與上帝親近。上帝這樣的恩典太豐盛了,就像是豐沛的水源。

  對上帝的恩典,我們人應當如何回應祂?應當如何表達對祂的感謝?該如何效法上帝的方式彼此對待?教會和基督徒應如何以這種權利為基督作見證?

    上帝的恩典的目的

上帝通過耶穌基督的生命給人類上述的恩典,不是要人為所欲為,或隨心所欲,乃有祂的目的:「要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10節〉

  「同歸於一」有恢復、合一、基督為首的意思。由於人犯罪,地[世界、宇宙]為人的緣故受咒詛〈創三17〉,如今因著上帝通過基督的道成肉身、受難、復活所給人的救贖和解放,上帝要使祂所創造的一切都恢復原來的地位和功能﹔萬物不再混沌、墮落,不再被罪破壞關係,乃能彼此有好的配搭,和諧﹔並尊基督為首,都以基督為中心。

  救贖具有前瞻性。它也帶來生命的更新,以及與上帝、與人、與萬物建立正確的關係。赦免〈解放〉也具有前瞻性。它也帶來新的生命,能恢復上帝的形像。這兩個恩典都讓我們預嚐基督再臨時,人得以重獲上帝之形像的榮耀和萬物順服上帝之統治的榮耀〈參:弗四24〉。萬物的恢復、合一和尊基督為首,這事在上帝所計劃、時機成熟的時候必然實現。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需要向我們的同胞宣揚上帝的恩典,讓他們接受上帝通過基督所給我們的救贖和釋放〈赦免〉,這樣大家才知道必須尊基督為主,順服祂而恢復彼此的角色、功能,在基督裡合一,配搭,和好。

  這不是說信了基督就立刻能夠進入「新天新地」。預嚐上帝恩典的基督徒和教會應當作上帝之拯救計劃的見證和榜樣。

(傳講於二00三年四月二十日)

回到頁首


只要從你的意思馬可福音十四章廿六~四二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本經課記載耶穌在最後晚餐和被捕之間的經過。在吃逾越節晚餐最後,唱詩篇一一六至一一八篇其中的一篇結束。接著他們就往橄欖山去〈26節〉,他們常到那裡聚集〈約十八2〉。

    在受難週當中,門徒的表現一定增加了主耶穌內心的傷痛。

    主耶穌稱他們為朋友(約十五15;太廿六50),可是他們並不瞭解祂。像祂榮耀進耶京,潔淨聖殿,門徒當時都不知其所以然(約十二16,二22)。

    在客西馬尼時,耶穌驚恐、難過、憂傷、痛心,門徒卻沒有和祂同心祈禱。另一位門徒猶大已經把這位老師交給敵人。當一群人來逮捕耶穌時,門徒都逃離祂了。幾個小時之後,在耶穌被侮辱和審問之時,彼得又否認祂〈參:29~31節〉。

    就新約聖經的記載,這些門徒當時的表現是他們終生的遺憾,雖然他們知道主基督已赦免並拯救他們。但是,我們豈不是也在他們當中?他們豈不就是我們?

 

    主耶穌在橄欖山的祈禱,是自我中心與上帝優先的鬥爭,是自我實現與完成救贖的掙扎,是遷就自己的軟弱與倚靠上帝而得勝的抉擇,是「十架就是失敗和羞恥」與「有十架就有冠冕」的爭戰。「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36節)上半節和下半節以「然而」架開,其間爭戰的歷程有多長、多難、多痛苦、多猛烈啊!

  主耶穌就走上十字架。祂已經斷氣了,還被用槍扎肋旁〈約十九34〉。這些事應驗舊約的預言:「我必將那施恩、叫人懇求的靈,澆灌大衛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們必仰望我,就是他們所扎的……。」〈亞十二10〉耶穌基督最痛苦、最困難的決定,使祂成為人類的盼望。

  在我們人生中有諸多的抉擇。

    1.一個不好看或讓人感覺不好的人,將被視為不受歡迎人物,被視為不配成功的人。十字架上的耶穌並不好看,給人的感覺也不好,更不可能完成什麼任務,但是祂內在不但很好很美,還選擇並完成上帝的旨意。祂的痛苦順服,帶來了喜悅的復活。

    我們是否願意接納上帝所託付給我們的痛苦和令人感覺是災厄的遭遇?不要失望!祂會視我們和我們所做的為珍貴,因為我們捨棄自己而擁抱祂的旨意。主耶穌本身就是最好的見證。

    2.我們已經預感苦痛或死亡會臨到我們,我們是否仍能對主說「然而,主啊,只要從你的意思」?

    1916年歐戰在法國索莫河戰役中,一位牧師為軍人舉行聖餐禮。他把餅和葡萄酒遞給一位英俊、健康的士官,跟他說:「這是基督的身體,為你捨的,讓你的身體和靈魂得到永遠的生命。……這是基督的血,為你流的,讓你的身體和靈魂得到永遠的生命。」三天後,戰役過去了,牧師走進戰場,赫然發現一具手足已殘的屍體,就是那位年輕的士官。這位年輕人面對存亡難卜的時刻,他參加聖餐禮拜,宣告:「然而,主啊,只要從你的意思。」

    3.一定要只照父上帝的旨意嗎?

  耶穌之所以照上帝的意思,是因為上帝偉大過祂,因為上帝非常有智慧高過祂(太廿四36),祂無法改變上帝的旨意,就只有加以接受嗎?

    上帝當然有明察秋毫的智慧,也有實現祂旨意的權能,可是祂更有愛,能體諒我們。在祂眼裡,我們不是布袋戲偶。祂吸引我們,信任我們,也給我們有選擇做或不做的自由。我們可以果斷地說:「然而,只要從你的意思。」

    主耶穌對上帝稱呼「阿爸,父啊」。這是當代猶太人幼兒時對父親的暱稱。凡接受耶穌為主的,都是上帝的兒女了。主耶穌敦促我們在祈禱中和生活中,像孩童般信賴天父上帝,在掙扎、爭戰、鬥爭、抉擇的關鍵時刻,可以說:「然而,爸爸,只要從你的意思。」

 

    耶穌知道,祂身為上帝的僕人,終要遭受擊打----(27節﹔亞十三7~9)。上帝叫刀劍擊打祂的牧人,是對祂子民的懲罰和審判。因這牧人被擊打,人們要想,他為什麼被擊打?我們前面的路要怎麼走?我們的盼望在哪裡?

  因這牧人被擊打,上帝的子民會只剩下一小部分(1/3)是存留的。他們還要接受上帝的熬煉,如熬煉銀子,直到雜質都浮上表面,由匠人撈掉,銀水表面能反照匠人的面孔;接受上帝的試煉,如試煉金子,直到雜質全部燒掉,金子的品質能達到精純。

  耶穌就像那牧者。祂甘願接受這救贖性的苦難。人們要思想,這位受難的牧者與我有什麼關係?祂為什麼為我受苦?有這些思考而就近耶穌的人,他們要參與基督的受難,甘願接受上帝要給他們的鍛鍊,並盼望可以成為精純的金子,或可以反映基督形像的銀子,好獻給上帝。

  耶穌的十字架是參與我們的苦難的記號,也表示祂陪著我們為上帝作爭戰性的決定。耶穌的十字架也是我們作以上帝為優先、信靠上帝而得勝、有十架而有冠冕、參與上帝救贖的抉擇的榜樣。

    主受難的歷程我們都在場嗎?盼望我們能把在受難週對基督的記念也帶到日常生活中,願意接受苦難以參與基督的救贖〈西一24〉,緊緊地跟隨主耶穌,在每個抉擇都能向上帝說:「然而,阿爸,父啊!只要從你的意思。(傳講於二00三年四月十七日

回到頁首


人子要吸引萬人歸祂約翰福音十二章十二~卅三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本經課所記載耶穌的事蹟,在人的眼中,可能是祂人生的最高潮。主耶穌榮耀進耶路撒冷,過不久又有外邦人求見,真是風光。

        耶穌的風光

    耶穌榮耀進耶京的情形,使人想起那時候的大約兩百年前的一個盛況。主前一百六十多年,猶太人遭受西流古王朝(今敘利亞)挾恃強大的武力,施以消滅文化和消滅民族的計劃。幸虧有一個祭司的家庭帶領全民起義,終於把外來的統治者驅逐出去,並贏得將近一百年的獨立、自治。當時猶太人就是手拿棕樹枝,唱著詩篇,口喊和撒拿,把衣服鋪在路上,歡迎出身於那個祭司家庭的民族救星猶大。

    在耶穌出來宣教的時候,猶太人又將近有一百年的時間作羅馬的殖民地。他們遭受多方面的轄制和壓榨:羅馬總督(巡撫),以及他的傀儡分封王(希律王朝)和祭司黨(含撒都該黨)。猶太人非常希望能早日從羅馬政權解放出來。由於耶穌的宣教活動,以及不久之前祂在伯大尼讓拉撒路復活,民眾認為祂是民族救星(六15;路九7~9,十三31~33),會把他們從羅馬的手掌中釋放出來,就以當年歡迎猶大的方式迎接耶穌。

    不久又有希利尼人來見耶穌。這些希利尼人就是受希臘文化影響的外邦人,已歸化猶太教(20節)。這些人來耶路撒冷守逾越節。他們也期望上帝的拯救。他們看到耶穌榮耀進城(和潔淨聖殿),聽到祂使人復活,覺得祂身分特殊,就要與祂接觸,似乎只要能見祂一面就很滿足。

        耶穌的逆理

    對民眾的歡迎和希利尼人的求見,耶穌的反應出乎人的意料。

    依照約翰福音的記載,耶穌是看到民眾的歡呼和整個表現,就故意騎著驢駒(14節「耶穌『得了』一個驢駒」,更好譯為「找到」)。祂根據舊約西番雅書三章16節和撒迦利亞書九章9~10節,表達祂不是同胞期待的政治兼軍事的民族救星,而是謙虛、溫柔、帶給世界和平的和平人君。

    耶穌所建立的國度,不會像以前的民族救星猶大的後裔,他們成為猶太人民的暴君;也不會像目前伊拉克的海珊和不久之前的阿富汗的塔利班統治者,他們禁制國民,卻自己過著奢侈、豪華、金碧輝煌的生活起居;也不會像中國和台灣的蔣政權,外表上過著儉樸的生活,私底下卻捲藏國家巨大財富。耶穌所要建立的國度是仁慈、公義、更新、彼此相愛互尊、順服上帝的生活。

    接著,主耶穌藉著希利尼人求見的時機,把祂將來要成就的事顯露出來:祂得榮耀時候到了﹔祂要通過祂所做的和要遭遇的事榮耀父上帝﹔祂受高舉,就要吸引萬人來歸祂。但是這些事的完成乃是要經歷死的階段。「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喪失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持生命到永生。」「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24、25、32節)

    世上為人之道是,認為是自己的權益,就要去爭;認為是可以獲得的利益,就要去奪。即使是基督徒,還是要總攬世人所認為所有可以提高或肯定自己之所得、身份、價值的。

    可是主耶穌說,付出的要收穫,佔有的要失去,謙卑的要得尊榮。這種逆理當時有誰聽得懂?耶穌的意思是,總以自己身心安全和個人利益為優先的人,要喪失真實的生命,既不能使人得福,也不能對人產生救贖的功能,自己也不會有喜樂、祝福、榮耀的生命。這種逆理今天有多少人願意順服?是的,祂也說,「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是祂又說:「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父啊,願你榮耀你的名!」(27、28;可十四36)主耶穌說:「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裡;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26節)。

    耶穌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被舉起來」指被釘十字架到復活這件事。耶穌被釘十字架,祂完全空無了;祂被污衊、被誣告、被棄絕的理由,作江洋大盜或叛國者的罪名都成「真」了。但是上帝讓祂復活,使他升天,平反祂。可是主耶穌在升天之前吩咐祂的門徒,也是吩咐我們、以及每個時代的基督徒,要到天涯海角宣教。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是教會和基督徒傳福音並宣教的因由。

        宣教的召喚

我們台中民族路教會在2000年領受海外宣教的異象。去(2002)年,我們支持一位在日本牧養華人教會、台灣土生土長的牧者,以及三位曾經牧養我們教會、現在在海外傳福音的牧者。我們共奉獻七千元美金。我們希望在這一兩年中,我們教會(尤其是小會)能訂出宣教的目標國家或地區,以及從事海外宣教的方式。

    以下謹提供一些與牧師有過接觸的可能性:

    .菲律賓當地有很多華人,他們大多未信主,並會講福建話(「閩南語」)和普通話(「北京語」)。要向華人傳福音,不一定要會英語。我們若有意向當地華人傳福音,有與我們教會有關連的人士可以幫我們作深入的瞭解。

    .越南:在宗教管制下,經過十年的奮鬥,已有七十六個地下教會(五千多人)。這些教會的多位傳教師曾被逮捕、拘禁過。他們於去(二00二)年組成越南長老教會。

    美國西雅圖中會多年關心對越南的宣教。前台灣公報的總編輯陳美蕙牧師牧養的西雅圖第一台灣長老教會,成為該中會對越南宣教的尖兵。陳牧師和該教會盼望距離越南較近的台灣能有與他們結成越南宣教的伙伴教會。

    每個月新台幣一千元(美金三十元)就可支持一位越南傳教師得到溫飽。

    3.非洲的馬拉威(Malawi):是世界幾個最貧窮國家之一。

    起先是台北大安教會有信徒到該國經商和定居,就組成台灣人教會,並向當地人傳福音。對馬拉威的宣教已成為我們總會的目標。總會目前在招募信徒,預定在七月10~29日到該國作三週的短宣。

    每個月新台幣一千元就可支持當地傳教師家庭的生活。

    除金錢上的支持外,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教會也會有海外宣教師。不要漠視當前少年獻聲隊的少年朋友。有一天,其中會有人成為海外宣教師。       

    我們希望可以獲得更多的資訊,互相分享宣教的異象和構想,多為我們教會的海外宣教祈禱。       

        玉瓶和麥子

在約翰福音,本段記事之前記載主耶穌先在伯大尼接受馬利亞膏抹香油(十二1~8;可十四3~9;太廿六6~13)。馬利亞把整瓶香膏玉瓶打破,塗抹耶穌。主耶穌說,馬利亞這麼做是為祂的安葬作的。「普天之下,無論在什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以為記念。」馬利亞所做的,正是主耶穌所說,「一粒麥子……」,「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的見證。

    上帝藉著基督為人贖罪而受苦、而復活,是祂要我們出去宣教的主題和動力。當信主而得救的人越多,我們的主也越得榮耀。祂被舉起,就要吸引萬人歸祂,這是祂的目標。有人藉著我們的分享而接受基督,也就是我們拿棕樹枝歡送基督進入他們的生命裡。當我們聽到宣教的呼聲,以及知道有人需要基督和祂的福音時,也是我們獻身給基督----「打破玉瓶」、「麥子落地而死」之時。

(傳講於二00三年四月十三日)

回到頁首


約書亞記的信息(第廿九)「信與望的見證人約書亞記廿四章廿九~卅三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本經課是約書亞記的尾聲,最後以三個人物的後事為本卷書留下裊裊餘音。

我們先從非尼哈開始。

非尼哈的父親是以利亞撒,同約書亞和迦勒得以進迦南。除了這三位,其他可以進迦南的,都是在曠野出生;他們敬畏上帝,順從約書亞。除這三位外,其他未能進迦南的以色列人都是在埃及出生,並在曠野中經常抱怨上帝,敵擋上帝的僕人摩西。非尼哈大概從父親看到很好的榜樣。

非尼哈對上帝非常熱心。以色列人在巴蘭曠野,拜比珥的神巴力,並有一個人和迦南的女子行淫亂,得罪上帝。當時非尼哈拿槍殺死那兩個悖逆上帝,褻瀆上帝的男女,上帝就停止對以色列民的懲罰,並讚許非尼哈,與他立約:「看,我將我平安的約賜給他。這約要給他和他的後裔,作為永遠當祭司職任的約;因他為上帝有忌邪的心,為以色列人贖罪。」(民廿五12~13)

非尼哈還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以色列兩個半支派的人回約但河東岸定居,為保持和西岸的弟兄的合一以及對上帝的忠誠,他們在東岸河邊建立一座壇。這事卻引起西岸弟兄的懷疑,幾乎引起戰爭。非尼哈帶著十個支派的代表前去瞭解,發現東岸弟兄的原委,就結論說:「今日我們知道耶和華在我們當中,因為你們沒有向他犯了這罪。現在你們救以色列人脫離耶和華的手了。」(廿二31)

通常一個會為上帝「熱心」、執著於律法的人往往會有排他的性格,也會產生自義而輕易批判、論斷人,而造成人與人、團體和團體的對立。但是非尼哈促進了約但河兩岸弟兄的和好。他是使人和平的人,是「上帝的兒子」(太五9)。

非尼哈對後代的以色列人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一方面使上帝的子民藉唯獨事奉上帝,遵從祂的命令,持守對上帝的忠誠和貞潔;一方面使上帝的子民藉敬畏上帝和遵行律法以保持和好和合一。這兩方面是一個民族要建國最堅固的基礎。這或許是本卷書將非尼哈列在最後的原因。

第二位是約瑟。

約瑟是以色列人的理想人物。他是位有抱負、有異象的青年,卻遭受很多苦難。他一直倚靠上帝,得到上帝的同在,在逆境中百事順利,獲得主人、國王的信任,並且成為眾人的祝福,既拯救埃及全國,也使在遠方的家人得保性命。他發現苦難中有上帝的美意和奇妙的帶領,也能寬恕虧待他的人。

約瑟雖貴為宰相,可是他遺言,要把他的遺骸歸葬迦南(創五十25)。在聖經中,埃及代表罪惡和苦難。約瑟無論如何要脫離那罪惡和苦難之地,回到上帝所應許流奶與蜜的鄉土。以色列人出埃及,就一直帶著約瑟的骸骨(出十三19),從過紅海,經過曠野,過約旦河,經爭戰,到定居。

約瑟的遺囑指著以色列人對將來應有的盼望和方向。約瑟的歸葬告訴上帝的子民應認清自己是世上的客旅、寄居的,要奔向天上、更美的家鄉(來十一16),並信靠基督而脫離罪惡和死亡,歸向與基督廝守的永生。

約瑟安葬之地是示劍。示劍是約瑟一家的傷心地。約瑟的同父異母姊姊底拿曾在此城受辱(創卅四)。迦南人常要和以色列人結成一個民族,共享上帝對以民的祝福。像這樣,以色列人常有威脅:被迦南人同化和/或消滅。約瑟葬在示劍,是對後代以色列人的警告。

示劍也是約瑟的父親雅各攜家帶眷,從雅各的舅父也是岳父拉班那裡逃亡出來,暫住安居之處。在這裡,雅各告訴家人,大家必須除掉他們中間的外邦神,要自潔,唯獨敬拜上帝。家人也都把偶像、護身符等東西交出來;雅各將這些東西埋在示劍,表示今後這個家庭(民族)不再拜其他的神明,只要事奉上帝(創卅五1~4)。約瑟的遺骸葬在此地,是對後代以色列人的提醒,他們必須單單敬拜、事奉上帝。

第三位是約書亞。

約書亞是本書卷的中心人物。他活到一一0歲。「一一0」在當代中東世界代表圓滿的數字,也象徵理想人物或完人的數字。約瑟也活到一一0歲(創五十26),具同樣的意義。

約書亞經歷戰兢膽怯的境況,可是從上帝的話和同在獲得勇氣和力量。雖然他在艾城的戰役中失利,不過那是受亞干家庭的連累,過不在他。雖然他曾因過份自信,被基遍人欺騙,不過此事對他「瑕不掩瑜」。約書亞始終信靠上帝,謹守遵行上帝的僕人摩西所吩咐的律法;敬畏上帝,接受耶和華軍隊的元帥的帶領。因此,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攻迦南,幾乎是勢如破竹,雖然仍有一些土地尚未取得(參:出廿三29~30)。約書亞最後也被稱為「耶和華的僕人」,像摩西那樣。約書亞成為後代以色列人的榜樣。他繼續帶領以色列人,每一代都要重新與上帝立約,每一代都要告白耶和華是他們自己的上帝。 

約書亞記的編寫,在猶大人的歷史中,多次鼓勵猶大人面對他們的困境,包括猶大王國遭受亞述帝國和後來的巴比倫帝國的威脅。更大的鼓勵是讓亡國、被俘虜到巴比倫的猶大人勇敢地返回故土,並滿懷希望地重建家國。本卷書對當今在中華帝國的恐嚇威脅下、急需早日建國獨立的台灣,也有極大的啟發和鼓勵。

這三位信仰偉人,對上帝都有堅定、忠貞、順服的信,也從未喪失他們對上帝所賜之異象和應許的盼望。他們雖未全然得著所應許的,但是對以色列人、基督的門徒和教會,以及世上受壓迫的、未建國的民族和國家,都是信與望的見證人(來十一39)。(傳講於二00三年四月六日)

回到頁首


棄石變成基石馬可福音十二章一~十二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下個禮拜就是受難週了。讓我們好好預備心迎接復活節,並思想各各他之路對我們的意義。

    本經課記載主耶穌說了一個故事。耶穌會講這個故事,有它的背景(1節)。原來祭司長、經學教師和長老不客氣地挑戰耶穌,跟祂說:「你仗著什麼權柄做這些事?」(十一28)耶穌似乎懶得跟他們理論,無意向他們說明,就講個故事,讓他們自己去想。這個故事是個比喻。結果,他們聽得懂,「就想要捉拿他,只是懼怕百姓,於是離開他走了」(12節)。

    自從主耶穌出來宣教,祭司長、經學教師和長老就一直對祂有不尋常的反應。他們指責耶穌說僭妄上帝的話,赦免人的罪(二3);指責耶穌和罪人密切交往(二16)。他們對耶穌自稱是「安息日的主」,痛心疾首,決定要殺祂(三6)。耶穌又說:上帝是祂的父,有亞伯拉罕之前祂已經存在了,祂與父原為一,祂是上帝的兒子(約五18,八59,十36)。還有很多很多事件,這些人要除滅耶穌而後快。

    耶穌會說這個比喻的近因,是上面引述人問祂憑什麼權柄做「這些事」,就是1.祂進耶路撒冷的時候,很多人把棕樹枝和他們的衣服鋪在路上,讓祂騎著驢子走過去。在這行動中,耶穌表明祂是上帝差派來的彌賽亞,簡直是毫不忌諱地「自尊為王」。2.潔淨聖殿,一方面表白自己是上帝的兒子,「神化自己」;一方杜絕了這些人的利益,危害了他們的權威。

    這些人是猶太人民法和宗教最高單位即公會的議員;是宗教事務的專職者,是法利賽人的菁英,對宗教禮儀從小看到大,研究經典,在民間有名望和地位;「於老母的腹肚內聽道理就聽到臭酸了」。相對於他們,耶穌是貧窮家庭出身,沒念過拉比學校。

    他們一再質疑耶穌的言行,一再看輕耶穌的身份,一再批判耶穌是自吹自擂,自封為上帝的兒子,虛張權威,好權力,爭權位。他們認為自己知道的就是全部。凡是超過他們的頭腦,或超過他們從小就學習的,不符合他們的習慣(傳統?)的,就否定,就拒絕。

    他們重複在舊約時代發生的事。舊約時代人們經常拒絕、傷害先知。他們說,以前的人哪裡知道那些人是先知?他們如果知道,就不會那樣對待那些先知了(參:太廿三29~36)。在比喻中,故事演變的關鍵人物是那些佃戶。他們屢次打傷、凌辱、殺害園主的僕人,最後還將園主的獨生愛子殺死,好奪取葡萄園的所有權,並把園主的獨子「丟到園外去」。

    祭司長、經學教師和長老聽懂這個比喻是指著他們說的。導致耶穌受難,受死,這些人是最主要的因素。他們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就是在耶路撒冷城外。

    比喻中的佃戶,不把園主給他們好的設備(籬笆、壓酒池、瞭望塔、好土地),以及給他們的授權,放在心裡。他們有好的收成,他們認為是因為自己的努力;漸漸自以為了不起,甚至認為園子理所當然是他們的。他們要擁有園子的主權。

    佃戶指向這些祭司長、經學教師和長老。他們驕傲,不知道自己是誰。他們不知道謙卑,也不願意謙卑。他們專注於耶穌的「僭妄、好權力、自我吹噓、不受制約」。基本上,他們要以他們習慣的宗教事務、所瞭解的經典和社會經驗經營上帝的葡萄園。最後,他們殺害上帝的兒子耶穌,也害了他們自己,因為他們終於不能承受上帝國。

    今天我們要預備心參與耶穌的受苦,以及領受基督復活的生命,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要謙卑,不要驕傲,讓自己的心思意念、言行、事奉真誠地尊主為大。

 

    耶穌知道自己是上帝的兒子,所以祂要順服父上帝的旨意,切實實踐上帝所交代的使命、任務。     

    耶穌知道祂會被那些自認為建築的內行人視為無用的、壞的石頭而加以丟棄。但是耶穌也知道,上帝要讓祂這塊棄石變成基石。耶穌知道自己雖然被祭司長、經學教師和長老窺探,反對,否定,謀害,但是上帝要使祂復活,使祂成為萬民的救主和萬有的主。

    初代教會遭受好大的逼迫。初代教會的信徒有將近三百年的時間,經常被捕,被殺,被抓到競技場與野獸決鬥而喪生。但是,「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發生,教會受到很大的驚嚇,竟連一點聲音也不敢發出,教會的歷史對這事件幾乎不作任何記錄。如今回顧,深感這段時期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羞恥的時期。但是,PCT在以後的幾十年中被掌權者視為最有組織的反對團體,以及在被社會大眾視為較屬低下階層之宗教的環境下,因著愛和傳福音的行動,PCT成為不少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受難家庭的逃城(台:逃閃城;出廿一,民卅五,申四、十九,書廿),也帶領其中一部份人信了主耶穌。

    1970年代以後,PCT投入民主運動和台灣獨立運動,被掌權者指為叛亂團體,有特務嚴密監視,有大眾媒體抹黑和醜化;政權當局想盡辦法攻擊PCT。但是有不少人因而信了主耶穌,因為「長老教會不是傳鴉片的宗教」。PCT還被很多人視為台灣的寄望。

    卑微、充滿缺點的教會竟然分享了耶穌基督從被匠人所棄的石頭成為房角的頭塊石頭的生命。這是上帝所做的事。回顧歷史,我們也深覺希奇。

    有很多基督徒以愛、謙卑、犧牲對待人,甚至被輕視,被視為無所謂,可是後來對方受感動,懊悔,感激他們的作為,也有人因而信主。這些基督徒有的未必結出福音的果子,可是因著他們甘願為主受苦所結愛的果實,基督必記念他們。主耶穌在哪裡,他們也要在那裡;父上帝還要尊重他們(約十二26,十四21)。

    要預備心參與主耶穌的受難,接受基督復活的生命,第二件要做的事,是清楚知道自己是誰,進而學像耶穌;確信,為主走過被無視、被逼迫,終要得勝、新生。

   

    聖經中有一個教會,他們自以為已經富足了,一無所缺。可是聖靈說,實際上他們是困苦、可憐、貧窮、瞎眼。基督要他們經歷考驗,以得到屬靈的豐盛;謙卑領受上帝的義,來遮蓋自己貧乏、羞恥的靈命;接受屬靈的啟發,以能有靈命的敏感和正確的分辨能力。另有一個教會,他們承認自己是軟弱的,在試煉中難以站穩,但是有一個決心,就是要遵守主忍耐的道,不願意棄絕主的名。基督說,這個教會要獲得冠冕,並且福音的門要為他們開著(啟三7~22)。

    在受難週和復活節來臨之前,讓我們預備心:一、不要再讓耶穌基督因為我們的驕傲、不謙卑、拒絕,再受苦,再被釘十字架(參:來六4~8),乃真要讓耶穌基督作我們的主。二、認清自己,並且與受難而復活的基督密切連結,才能效法主的死。我們知道:「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五3);我們可以靠主從苦難中復活得勝,因為我們在基督裡幾時軟弱就幾時剛強(林後十二7~10)。(傳講於二00三年四月六日)

回到頁首


約書亞記的信息(第廿八)「見證之石約書亞記廿四章廿五~廿八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通過約書亞重述上帝在歷史中為以色列人所做的事,以及他的激勵,以色列人再三重申,他們要單單事奉耶和華,並聽從祂的話。他們這些新以色列人(舊以色列人都死在曠野了,沒能進入應許之地迦南)重新接受上帝與他們所定的契約。約書亞一方面將律法寫在書上,一方面立一塊大石頭,然後對民眾說:「這石頭可以向我們作見證;因為是聽見了耶和華所吩咐我們的一切話。倘或你們背棄你們的上帝,這石頭就可以向你們作見證[或譯:所以要向你們作見證,免得你們背棄耶和華你們的上帝]。」(27節)

    約書亞記中總共有七個見證之石。我們就藉回顧這七個見證之石,複習約書亞記的信息。盼望我們也能在生活中立見證之石。

    1.過約但河的見證之石(在河中,四1~9;在吉甲,20~24)

    以色列人可以涉水走過約但河,完全是出於上帝的作為。上帝讓約但河於泛水期,就在祭司抬著約櫃走在百姓面前,腳採入河水時,河流停住,全然截斷。百姓,尤其是祭司們,以信心領受上帝大能的作為。

    2.治死亞干堆立成墳之石(七25~26)

    亞干(及其家人;參:七21、24)因為貪婪,偷盜了不潔之物,欺哄上帝和同胞。並且他的惡行連累了全體百姓,導致以民在進攻小城艾的事上失敗(廿二20;參:徒五1~11,亞拿尼亞和撒非拉夫婦事件)。

    3.堆在艾城城門之石(八29)

    進攻艾城成功是對亞干事件所導致的失敗和羞恥的終結。上帝彰顯祂如何赦免悔改的百姓(七26),並使百姓知道,恆常的順服必得獎賞,能勝過人生的波濤和試煉。這見證之石顯示,順服本身就是上帝的恩典(約壹一5~11,二1~17,三11~24)。

    4.堆在藏匿亞摩利五王的山洞口之石(十27)

    基遍地區四城的人以欺騙的方式投降以色列人,可是約書亞和領袖仍信守承諾,接納他們為上帝子民的一部份。後來基遍四城遭受鄰近亞摩利人五王的圍剿,以色列人仍信守承諾,立即前往救助。上帝大大幫助以色列人,既降冰雹擊打亞摩利五王;並垂聽約書亞的祈禱,叫日月停住,讓以色列人得以徹底摧毀敵人;最後還擒殺那五王,大獲全勝。上帝既運用大自然之力,又不容敵人越進以色列人的城邑或地界。

    5.兩個半支派在河東的見證之石(廿二27)

    同胞,也是同袍,在對上帝的信仰和敬拜之中連結、記念。河東之石見證在上帝的子民中不容被否認,被拒絕,還要堅持證實在上帝裡的子民身份,以及上帝子民的合一和團結。

    6.在以巴路山刻錄律法之石(八30~32),和在示劍立約的見證之石(廿四26)

    立這兩個石頭應當是同一個事件的兩個動作。摩西在石頭上刻寫的律法(八32),就是律例和典章(廿四25),也就是出埃及記廿四章3節的命令和典章,包括十誡(出廿1~17)和約書(出廿22~廿三33)的大要。

    好幾百年前,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攜家帶眷從舅父也是岳父處逃出,來到示劍。雅各告訴全體家人(含佣人、奴僕),大家要除掉他們中間的外邦神,要自潔,唯獨事奉、敬拜上帝。家人都把外邦人的神像和護身符等類的東西交給雅各;雅各將這些東西埋在示劍的橡樹底下(創卅五1~4)。

    立約之事不是前人或列祖的事,而是他們切身與上帝的事,重新立約:專靠、事奉上帝,聽從祂的話。他們為將來抉擇,將命運交給上帝,要永遠對上帝忠貞不渝。                                            

    這七(六)個見證之石在見證:

    a.上帝的大能:上帝為他們爭戰。上帝運用自然律和大自然的力量幫助祂的子民。以色列人之所以能夠順利或得勝,全然出於上帝的恩典和幫助。上帝的子民不得忘懷,也必須謙卑,更倚靠上帝。上帝的子民要經歷上帝的大能作為,乃要誠然信靠祂。

    b.上帝子民的責任是接受上帝的命令而順服:

      (1)要信守諾言或契約,因為上帝是信實守約的上帝。「耶和華啊,誰能寄居你的帳幕?誰能住在你的聖山?就是……他發了誓,雖然自己吃虧也不更改。……」(詩十五1、4)

      (2)上帝的子民務必潔淨,不得貪婪和佔有非份、污穢(含異教的)、不為上帝喜悅之物。

      (3)在生活中必須考慮上帝子民整體,以免在言行上玷污上帝子民的團契(林前八9~13,十23~24、31~33)。

    c.必須對付自己的罪。主耶穌說:「倘若你一隻手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來。你缺了肢體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手落到地獄,入那不滅的火裡。」(可九43~44)連累團體和使別人跌倒的,更當如此。「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一9)

    d.基督徒的人生是爭戰的人生,務必信靠上帝,勿倚仗自己的聰明、智慧(箴三5~6),更要穿戴上帝所賜全副的軍裝(弗六10~20)。

    e.勿讓上帝與我們之間的契約褪色,如:這個信仰只是我們家的傳統宗教,上帝只是我們先輩的上帝,上帝不過是我們幾年前的上帝,……;乃要隨時與上帝重新立約,一直生活在與上帝新鮮、更新、人格、活活的關係中。

    我們常常會為自己的事蹟留下一些痕跡,如留下遊覽的照片,留下一些紀念性的東西,使我們懷念以前的事情,從以前獲得教訓。我們在與上帝的關係和信仰的歷程中,為自己和後代留下什麼「見證之石」?

(傳講於二00三年三月三十日) 

回到頁首


約書亞記的信息(第廿七   為將來抉擇書亞記廿四章一~廿四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我們都期待子孫能承續對上帝的信仰。請問,我們為什麼對他們有這樣的期待?是因為這信仰是我們家族的傳統?是因為有這信仰的人表示比較開明、有教養?是因為以前我們經歷過很多上帝的恩典,就希望子孫能不背叛上帝?……

       

    以色列人在上帝的幫助下,經過中攻、南征、北伐,已經可以定居在迦南地了。可是他們不能鬆懈下來,因為迦南地仍潛伏著挑戰和引誘。迦南人的傳統宗教是多神教,崇拜的目的主要為獲得土地的豐收、與人和牲畜的興旺,在宗教禮儀上更充斥著淫蕩的儀式,社會也因迦南宗教所延伸的價值觀和生活模式而充滿不公義、不道德。

    以色列人能夠進到迦南地,這對他們很重要,可是並非他們最終的目的。不只是定居,生活,存在,乃要建國,建立一個新的國家。如今,約書亞集合以色列各支派的代表到示劍的會幕。在大家同心敬拜上帝之後,年老的他(十三1,廿三1)對以色列人作最後的交代。

    起先,約書亞述說上帝在歷史中為以色列人所做的拯救:上帝領他們的祖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離開拜別神也是多神的宗教和環境(2~4節);上帝領他們的列祖出埃及,過紅海(5~7節);上帝領他們在約但河東得到保護,並獲得勝利(8~10節);上帝領他們順利征服應許之地(11~12節);即使在今天,「我賜給你們地土,非你們所修治的;我賜給你們城邑,非你們所建造的。你們就住在其中,又得吃非你們所栽種的葡萄園、橄欖園的果子」(13節)。在這段話裡,充滿上帝「領」,上帝「將」,上帝「賜給」,上帝「拯救」。從過去到現在,上帝是主角;上帝主動為他們做了數不盡的拯救作為。

    這個民族得以組成和存在,得以定居迦南,邁向建國,不是靠約書亞,不是因為列祖的功勳,不是出於百姓的功勞。成就的,唯獨是上帝。從這些史實,以色列人應當可以發現上帝與他們所立之約的珍貴和真實,更可看出上帝是信實(誠信)的上帝。

    接著,約書亞激勵以色列人再次與上帝立約(14~24節)

    既然上帝為他們做了那麼大的拯救工作,以色列人務必效忠上帝,與上帝立約。約書亞以身作則:「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15節)他並且激勵以色列人:「你們不能事奉耶和華;因為祂是聖潔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必不赦免你們的過犯罪惡。你們若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外邦神,耶和華在降福之後,必轉而降禍與你們,把你們滅絕。」(19~20節)以色列人回顧歷史,並在約書亞的挑戰和激勵之下,他們決定要單單事奉上帝,遵從上帝,避免被迦南人同化。雖然立約是一種重誓,必須承擔很大的責任和後果,可是他們再三表白樂意對上帝忠誠,就像上帝一直對他們信實,他們要順服(直譯:聽從)祂(14~15、21~24節)。

 

    歷史可以使人卻除過去的錯誤和失敗,發揚過去的成就和優點,然而更重要的是,歷史可以幫助人正確地邁向將來。約書亞的用意主要不在於要他們浸淫在過去美好的經歷,不在於要他們藉這宗教作民族的認同,不在於在當前獲得上帝的祝福,……。約書亞要以色列人在此時此刻作決定,主要是要他們為將來作抉擇(參:申十一8,廿九12~15)。

    基督徒對自己、家庭、教會都有願景(vision)。除了難以避免地會希望分別有上帝的祝福之外,基督徒更盼望這三方面都領受上帝的同在,好能成為使人得到上帝祝福的管道。基督徒個人能學像基督,能領人歸主。基督徒家庭能有使人嚮往親近基督而得救的見證和吸引力。教會能實踐宣教,使基督作世界之首。為了這些願景,我們應當在上帝和眾人面前宣告:「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台灣的基督徒對這塊土地和人民也有願景,不是保持現狀,乃要建國,就像約書亞當代的以色列人不能只期望在迦南居住、生活,乃要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對於建國,我們期望台灣能有像美國以聖經為基礎的憲法;憲法是政府和人民與上帝建立的契約。對於建立台灣國,我們盼望這是一個為上帝喜悅的「新」國家。為了這願景,我們這一代也要帶領台灣的子子孫孫作抉擇:「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在示劍有個特殊的景象。示劍地處兩個山峰的峽谷。北面是以巴路山,南邊是基利心山;前者光禿,後者茂盛*。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在上帝面前重新立約的時候,很可能就是請這些代表到會幕外,指著示劍兩邊的山叫他們看,說:「你們要將來的景況像基利心山這樣青翠?還是要像以巴路山這樣了無生機?關鍵在於你們今天的信仰的抉擇。」

    為了自己、家庭、教會和台灣的將來,要走向青翠抑枯乾,就看我們「今天」怎樣作信仰的抉擇。   

*曾經到學園傳道會(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以前設在加州洛杉磯附近的Springhead的總部參觀,發現它的背後有兩座山相對著,一邊青翠,一邊枯黃,令人嘖嘖稱奇,並想起約書亞帶領以民與上帝立約的情景。                                               (傳講於二00三年三月廿三日)

回到頁首


約書亞記的信息(第廿六)「命運是可以選擇的約書亞記廿三章一~十六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命運是「天註定」?還是可以由我們來選擇,可自行決定?

    西方有句話說:「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對這樣的見解你同意嗎?

        命運選擇的起點

從小在教會長大,在印象中,基督教或教會對命運的看法是「沒有命運」。這種觀念有值得商榷之處。當然,基督教說命運,不是指我們幾歲的時候會結婚,什麼時候會「流年不利」,明天要跑業務必須走某個方向(方位),今日的遭遇是前世的後果,等等。不過,這不是說沒有命運。

    我們希望我們的人生充滿好運,並且是個好命的人生。然而對於命運的評定和期待,我們不要貪圖一個稱心如意、一帆風順,可以讓自己洋洋得意的人生。古人所說智慧的話是我們應當接納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多難興邦」,「上帝未應許天色常藍」……。誰能接受人生這樣的真實面,就是他選擇命運的好的開始。

        命運選擇的基礎

本段經課告訴我們,對人----小自個人,大至國家或民族----命運的決定者是上帝。可是上帝在決定我們的命運,不是以情緒不穩、好惡不定的方式隨便決定我們的命運。上帝祂怎樣決定我們的命運是有跡可尋的,端視我們與祂的關係如何,以及如何回應祂而定。

    在與上帝建立關係,或與祂有所交通之時,我們可以再次認識祂是怎樣的上帝。約書亞向以色列人述說上帝為他們所做成的。約書亞說,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因「你們」的緣故,為「你們」爭戰,給「你們」地業,把「你們」的敵人從「你們」面前趕出去,他們沒有一人能在「你們」面前站立得住;祂所應許賜福與「你們」的都應驗在「你們」身上。這些都是「你們」確實知道的。在3~5、9、10b、14節裡面,共提到二十次「你們」(依和合本、臺譯本)。

    在以色列人當中一定有人不同意約書亞的說法。他們會抱怨:「哪裡?我們也吃過敗仗啊。我們也被欺騙過啊。上帝也沒有制止亞干的事件發生啊。到現在我們並沒有征服全部的迦南地啊。……」但是,已經老邁的約書亞諄諄教誨以色列人,「你們」要記得上帝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可以說,約書亞有積極的想法,對事情都看光明面。基本上,約書亞紮根於上帝。人之可以積極,可以把握光明面,完全在於相信上帝的愛和大能,在於看到上帝的憐憫和作為。

    或許我們台灣的民眾會說:「我們的神明也會這樣保祐我們啊。」平心而論,我們台灣民眾何曾想到神明是愛我們的?敬鬼神而遠之!我們何曾想到要跟神明建立人格的關係?若非功利的關係,就是恐懼和禁忌的關係。我們何曾想到祈求神明幫助台灣建立一個公義、人民互相尊重、新而獨立的國家?神明只在給我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健康發財吧。實際上,上帝都在為「你」---我們---做事,在保祐我們,在引導我們的人生,要給我們美好的命運。

    約書亞對上帝的體驗,得到幾百年後一位先知的呼應。這位先知說:「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耶廿九11~12)約書亞的體驗鼓勵以色列人建國。先知的體驗安慰被俘的猶大人,並勉勵他們要等候上帝使他們復興的日子。雖然有時候上帝會打打祂的子民(兒女)的「屁股」,可是祂的意思是好的,為要讓我們悔改,重新接受祂的憐憫和祝福。

    認識這位決定我們命運的上帝,我們才能正確選擇命運。祂是要我們能得到好命運的上帝。

        命運選擇的要訣

    既然上帝要給每個人好的命運,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得不到?我們要怎樣才能領受上帝所要給我們的美好命運?本段經課給我們兩個要訣。

    1.要專靠上帝。

    各宗教豈不是「條條道路通羅馬」?所有的信仰豈不是殊途同歸?為什麼說基督信仰的上帝才是獨一真神?

    基督信仰的上帝是自有永有、創始成終的上帝,是宇宙萬物的創造主,是宇宙主宰,是獨一無二的上帝。就像一個家庭只能有一位爸爸(媽媽),一個國家只能有一位皇帝。我們如果去拜別的神明----無論是出於「多神多保庇」的心態也去拜其他的神明,是為窺探未來而去相命、抽籤、問神託佛,是對靈異的現象和所謂「前世」好奇而去交鬼、拜拜,等等----,就是對上帝不孝、不忠了。

    聖經中有位詩人對上帝說:「你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這位詩人繼續見證說:「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或譯:送禮物給別神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十六2、11)上帝是創造宇宙的主,也是我們生命的主。「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三5~6)祂所要指示我們的道路和所要給我們的命運豈不美好?!

    2.不要被世界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同化。    

    經課中提到,不要和這些國民聯絡,彼此結親(12節)。有基督徒持守不和未信耶穌的人結婚,這很寶貴。可是我們經常忽略聖經更重要的教導,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羅十二2),亦即不可在俗世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中隨波逐流。

    十誡,上帝所要的「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上帝,和愛鄰舍如愛自己」,這些都是人生命的基本品質。此外,不要因不同見解而紛爭,不要因共同的利益而結黨,不要貪圖虛榮,不要順從屬世(屬肉體)的私欲。倒要心意更新而變化,成為上帝所喜悅的、聖潔的子,自然上帝會帶我們進入美好的命運。

    當西羅馬帝國被北方蠻族滅亡之時,有很多羅馬帝國的學者將責任歸給基督教,說,因為教會教導人不要報復,要寬容、不使用暴力,導致國家軍力軟弱。但是奧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指出,雖然基督教是西羅馬帝國認可的宗教,可是西羅馬帝國的政府和人民並未信服基督和祂的教導[反而充滿迷信和偏狹],帝國滅亡主要是因為放縱和腐敗,違背了上帝的誡命。

        倚靠上帝信而順服祂

針對專靠耶和華上帝,唯獨事奉、敬拜祂,以及保持不被世俗主義所同化,約書亞勸勉以色列人,「你們要大大壯膽,謹守遵行寫在摩西律法書上的一切話,不可偏離左右」(6節)。

    在人人急功好利,人人追求現實的世界裡,要堅持唯獨相信並事奉獨一真神,以及實踐上帝所喜悅的、善良、純全的旨意,實非容易;會被看成異類,會擔心被排斥。但是主耶穌說:「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七13~14)約書亞知道上帝子民的軟弱,勸勉我們需要倚靠上帝的扶持和引導,才能時時作信仰、道德的堅持和實踐。

    人----小自個人,大至國家----可以選擇命運。決定命運的上帝對我們的意念都是好的,也為我們做了很多事,包括祂會管教我們,為使我們領受祂所要給我們的好命運。祂已把人的命運的兩條路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如何回應祂?我們是否信而順服上帝,決定著我們的命運。

(傳講於二00三年三月十六日)

回到頁首


文字方塊: -33-

約書亞記的信息第廿五從懷疑、憤恨、瞭解到合一--建造見證合一的祭壇約書亞記廿二章十~卅四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以色列人因對上帝的順服,上帝讓他們終於能夠在應許之地定居,在迦南人當中站穩。

        攜手奮鬥,別離依依

    在以色列人跨進迦南之前,已經有兩個半支派----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可以定居在約但河東,可是摩西勸勉他們,要協助其他九個半支派一起到河西「打天下」,就像他們之所以能擁有河東的地業,是其他的支派幫他們攻取的(民卅二;申三12~22)。於是這兩個半支派就派遣將近三分之一的壯丁(十三萬中的四萬;四12~13;民廿六7、18、34),同樣在約書亞領導下,參與中攻、南征、北伐的奮鬥,也分享上帝的祝福,就是勝利的成果。以色列人在領受上帝應許的實現上,始終合一、同心協力。

    如今,以色列人大抵可以居住在這應許之地了(廿一43~45;比較:十三1~8,十五63;士一21、27~36,三1~6,六1,十三1)。約書亞吩咐那兩個半支派可以回河東的地業去,他們也在約書亞祝福下順服地回去(廿二1~8)。

    可是,民族手足之情加上數十年攜手奮鬥的「革命情感」,如今要分開,談何容易?何況兩邊地域隔著一條約但河。

        好事多磨,喜劇收場我們將經文(依和合本)作一番整理,有助於瞭解事件的經過:

河東人築了一座壇(10)  河西人威脅要去攻打(12)    河西人派代表團前往(13~15a)      代表團責備河東人(15b~20)        河東人誓言無辜(22~24a:

    「大能者上帝耶和華!他是知道的!」特意的)     河東人解釋築壇的因由:防範(24b~27a:恐怕……證據)          河東人解釋築壇的因由:回答(27b~28 :免得……證據)

        河東人誓言無辜(29:斷無悖逆上帝之意)      代表團接受河東人的解釋(30~31)    代表團返回西岸家園(32)  河西人收回打仗的威脅(33)河東人為祭壇取名(34)

    事件的結局值得我們重述。非尼哈對河東的弟兄說:「今日我們知道耶和華在我們中間,因為你們沒有向他犯了這罪。現在你們救以色列人脫離耶和華的手了。」(31節)河西的以色列人知道了事情的始末,也以這事為美,就稱頌上帝(33節)。最後,河西的以色列人給這祭壇起名為「證壇」,意思是:這壇在我們中間證明耶和華是上帝(34節)。

        建造見證合一的祭壇

    本經課對我們的第一個教訓是有關人性的軟弱。

    人多麼容易誤解,甚至曲解別人的動機,多麼容易從親密的戰友變成值得懷疑、彼此憤恨的仇敵。我們需要的是彼此的信任和瞭解;同時,我們的調查要快又清楚,下結論、作斷語則要慢又有體諒。

    其次是有關教會的合一。

    基督徒的生命有三個不可或缺的成分:1.由教義所感化、建構的生活;2.以某種方式作這信仰團體(community,教會)的一部份;3.每個成員都與耶穌基督有一種人格關係。每個基督徒都具有這三個不可化約的因素,但是,有的偏重依靠思想就能作為基督徒而茁壯;有的主要依賴禮典(含聖禮、敬拜的儀式)和團契關係;有的較注重與上帝之間一對一的關係而存在。他們在這些因素或成分中各有所重,各有所偏,但不能把他們排除在「基督徒」之外。他們都是屬於基督的肢體。

    進一步講,教會和基督徒的最大公約數是「信耶穌復活,認耶穌是主」。雖然有教義強調點的不同、敬拜禮儀的不同、信仰體驗的不同,和服事之光譜抉擇點差異,都不要先以異端、違犯教會傳統(習慣?)、等等作論斷的開始。

    教會和個別信徒之間的關係,就像一個大家庭裡的關係,有的相處和好,有的互不信任;有的特別親密,有的視某人為敗家子。有時在尖酸刻薄的爭吵中,有人指某(些)人不屬於這個家庭。但是無論樂意或不樂意,教會間和信徒間都互相接受對方,分享共同的記憶,一同慶祝某些特別事件。教會和信徒都當建造見證合一的祭壇:我們都共同相信耶穌復活,共同告白耶穌是主,並同心以敬拜同一位天父上帝為中心。

    再者是有關台灣的認同與合一。

    在這基督徒佔少數的環境中,要以基督信仰凝聚台灣人民對台灣的認同和合一,在最近的未來尚屬困難。我們倒要思想,台灣人民的共同記憶是什麼?共同的苦難和奮鬥是什麼?共同的願景是什麼?

    血緣、語言乃至文化都不是國家統一的基本要素。倒是一群人(族群)在殖民統治、專制統治、霸權統治下共同奮鬥的經歷,能凝聚成一個新的民族,建立為新的國家。所謂以色列人原來是鬆散的多種支派,但以敬拜耶和華為中心,經過出埃及和克服迦南土王的歷程,他們成了一個民族。台灣人民應當可以從過黑水溝,和剷除外來政權的專制統治,以及克服外國霸權的壓制,形成一個同心的新民族。目前台灣已經進到,沒有族群問題,只有認同問題的狀態。

    台灣的教會和基督徒更當考慮,如何以基督信仰建造台灣人民合一的基礎。以色列人在剛進迦南之時,人口居少數,後來卻能建立以敬拜上帝為中心的國家。在主後第二世紀末的基督徒人數,依研究粗估,約只佔地中海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五,可是他們竟然在第四世紀成為歐洲的主流宗教,並大大凝聚歐洲為一個國家。台灣的教會和基督徒若能作基督美好的見證,重釋並改造(re-interpret and reform)台灣的文化和社會,必能使台灣成為民族熔爐,又是一個新國家。(傳講於二00三年三月九日) 

回到頁首


約書亞記的信息(第廿四)逃城----庇護城約書亞記二十章一~九節講道:張宗隆牧師

以色列人過約旦河,進駐迦南地以後,約書亞用心良苦地(十三1,廿三1)為以色列人的建國作預備。本卷書告訴我們,約書亞的建國預備工作多著重在「軟體」的建設。本章的記載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本章的主題是逃城----逃閃城(台譯本;聖詩251首)、庇護城(現中本),它的設立給我們很多啟發。

        逃城的設立及其庇護功能

    以色列人很早就認為有設立逃城的必要(出廿一12、13)。起先在約但河東部設立三個(申四41~43),後來又在河西設立三個(申十九12),分別在依北中南各設立一個,共六個逃城(7~9節)。

    舊約的律法和各時代各國、各民族的法律一樣,對人與人之間的殺人、傷害、侵犯,總採取報復律。舊約的律法規定,「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以烙還烙,以傷還傷,以打還打」(出廿一23~24;參:申十九21)。這樣的規定本為嚇阻人,叫人不要對別人有所傷害、侵犯,更不可謀害人命;叫人能想到會遭受同樣的報復或懲罰,而不敢危害人家。可是這種規定,一方面反而促成永不止息的冤冤相報;另一方面,有些人殺了人,並非出於蓄意,而是因為失手、意外,這樣是否可以一概用報復律處置?逃城的設立就是為保護那些非故意殺人的人。

文字方塊: -23-
    律法對故意殺人和無心而錯殺人有所分辨。故意殺人,就像用足以殺人的器具(如鐵器、木器等)、石頭打人致死;預謀,或把對方推倒(撞倒),或故意拋物打人,或以手打人,以致於死,等等都是。錯手殺人,就像與死者沒有冤仇,也無意害他,卻偶然推(撞)倒他,無意中拋物傷他,沒看見時用能打死人的石頭落在他身上,以致於死;或同入森林伐木,斧頭脫把,飛落在另一個人身上致死,等等都是(民卅五16~23;申十九4~5、11)。

    對於逃到逃城的人,經過調查、審判,斷定係屬故意殺人,人們要把他抓出去,交給報仇者或執法者治死(出廿一14;申十九11~13;王上二31)。如果判定他是無心而誤殺人的,長老和該城的人必須保護他,不可將他交給報血仇的人(參:王上一50~53)。到當任大祭司去世之後,那無心而錯殺人的才可以平安地離開逃城,即使回到他的故鄉,他也不會遭受報仇者的殺害。但是,在大祭司去死之前就離開逃城的,那人即使並非故意殺人,就是自動放棄人身的安全。

        設立逃城的更高目的

    逃城的設立的確是誤殺人者的福音,可是它更是在實踐上帝的公義,進而維護地業的潔淨。

    人的生命係由上帝所造所賜,賦有尊嚴和價值。縱容蓄意殺人者,以及對無心而誤殺人者一概治死,輕易以命償命,都是違背上帝的公義。上帝將地業賜給我們,這地業也是上帝與我們同在之地,我們不要因違背上帝的公義,使地沾染無辜人之血,以致上帝離我們而去,地業因而受咒詛。該隱殺死弟弟亞伯的事件就是一個說明。「你兄弟的血有聲音從地裡向我哀告。……現在你必從這地受咒詛。你種地,地不再給你效力;你必流離飄蕩在地上。」(創四1~12)

    一旦社會違背公義,賞惡罰善,縱容蓄意殺人者,報復無心而誤殺人者,社會就趨混亂,人權被踐踏,人身安全不得保障,社會罪惡當道,自然環境大受破壞。國民黨的政府統治台灣的結果是這種負面的見證。

    反過來說,遵行上帝的公義,就不至於濫殺無辜,就不會玷污所住之地。一國之民或民族的同胞若能彼此尊重,互相疼惜,按公義而行,自然會愛惜土地,保護環境。不流無辜人的血,以直懲處故意殺人者和罪犯,和保護無心而誤殺人者是重視人命、尊重人權的試金石,是愛惜土地、保護環境的起點。

        大祭司的死完成逃城的功能

    大祭司代表全國,他可以為全國人民(和祭司)行贖罪的祭禮,祈求上帝赦罪(利十六)。大祭司的死象徵無心而誤殺人者所造成之罪的結束。大祭司的死替代誤殺人者的死,罪債既償,報血仇者應當不需要再追討了。大祭司的死成就逃城庇護的功能。

    就大祭司對在逃城裡的錯手殺人者的替贖功能,大祭司是耶穌基督的預表,大祭司替代性和贖罪性之死的功能在耶穌基督的救贖得到真實、完全的成全。耶穌基督超越大祭司,因為祂是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上帝之子(來四14),全然無罪,奉派替人辦理屬上帝的事,為要獻上禮物和贖罪祭(來五1)。

    各種宗教的祭禮,包括舊約的獻祭,都不能為人贖罪。大祭司在為人獻祭之前,他要先為自己獻祭贖罪。但是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祂的死能贖回凡信靠祂的人的罪,上帝也因著耶穌基督的犧牲赦免凡得罪祂、悖逆祂的人的罪。基督作為大祭司獻自己為祭,是最完全的祭禮,一次而完成救贖世人的工作(來七26~28)。

    因著基督的救贖,「誰能控告上帝所揀選的人呢?有上帝稱他們為義了。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上帝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羅八33~35)。耶穌基督乃是我們真正的逃城,也是獨一無二的大祭司。聖詩251首(Charles Wesley作):

  除去主耶穌以外,我無逃閃城通倚;  無人通靠通親近,軟弱厭倦我靈魂。

      ……………………………

  我的身體滿滿是  驚人污穢在交纏;  你的恩惠不止深,閣有至誠真實心。

  流你寶血洗我白,互我內外親像雪;  願你安慰我靈魂,雖是軟弱免憂悶。

      逃城在教會和基督門徒之中

    繼續查考第廿一章就知道,這六個逃城都設在利未城邑。這些逃城本身都有聖所。

    利未人既代表教會的教職者,更代表全體基督徒----跟隨基督的人。基督徒和教會是否不分皂白地接受社會或大多數人的觀念,採取律法主義或法利賽式的角度或作法,輕易把人定罪(論斷),自義地把無心而犯錯的人繩之以法?置慈悲(路六36)、包容、瞭解、寬恕於不顧?

    高俊明牧師護衛逃亡的施明德,美國無數牧師護衛從中南美專制國家偷渡到美國的人們,這些是挑戰教會要在各時代扮演逃城的見證和榜樣。同時,教會的弟兄姊妹也需要從逃城的教訓學到彼此遮蓋,互相寬容的功課;不要我挑剔你,你窺探我;不要某人有失錯就否定他的一切。教會應當作逃城,也作外來者的庇護者。

        逃城在台灣現況中的位置

    我們還要就本經課思考今日台灣社會的公眾案件。

    舊約時代的逃城可保護無心而錯殺人者,免受法律的懲處。可是他們尚不配就此親近或敬拜上帝。他們必須在宗教上另有處理和贖罪。

    今日台灣的社會對違背社會公義和族群傷害的案件,卻輕易地藉耶穌的榜樣叫要赦免加害人。第三者,尤其社會危害者和族群加害者,屢次「勸告」或要求受害者要原諒和赦免加害者。二二八事件、高雄(「美麗島」)事件、和白色恐怖的傷害至今未使受難者和整個社會獲得撫平,並且傷痕加深,問題在此。

    我們相信所有認罪悔改的人都會得到上帝的赦免。可是,他們就可因此而豁免法律的懲治和社會的公斷?

    久來台灣公眾的政治案件牽涉到加害者的自我合理化,加害者有意無意抱持族群和文化優越感,認同加害者之族群和政治意識的人(包括「本省人」和某些「國語教會」)對統治者所提供的資訊鮮作批判地加以接納,使基督的赦免遭受濫用,也使「逃城」在公眾事務上的實踐更形複雜。

    有很多人認為自己並未參與二二八事件、高雄事件、白色恐怖,因而拒絕社會對這些事件的批判。可是他們是否想過,他們當年和今天對統治者這些措施的支持、認同和默許,已經讓無辜人的血玷污台灣這塊土地?他們是否自省這樣已成了加害者的幫兇?(傳講於二00三年三月二日)

回到頁首


約書亞記的信息(第廿三)

上帝所賜之地,為何耽延不去得?約書亞記十八章一~十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之後,經歷四十年的曠野生活。在曠野中,他們經歷「抱怨上帝,和抗拒、詆毀上帝的僕人摩西,而遭受上帝懲罰,而悔改」的重複,以及得到上帝保護他們免受敵人的傷害,並得到上帝及時供應水和食物,他們領受鍛鍊,學習各種功課。當約書亞繼承摩西帶領他們時,他們已經不再重蹈上一代人的覆轍,而能倚靠且信服上帝,接受約書亞的領導。

        以色列人分配應許之地

    在約書亞的帶領下,他們憑著對上帝的信心,在上帝的大能下奇妙地跨過約旦河,進入上帝應許要賜給他們的流奶與蜜之地迦南。接著,他們比預期更順利地中攻,南征,北伐。

    在他們征討迦南地的過程中,他們採取團體行動,先建立一個適合全部支派居住的環境,然後聽候上帝的旨意和帶領,才各自進入上帝為他們各支派劃分的地區定居。

    以色列人分幾個階段劃分各支派的領域。最早的階段,是在摩西還帶領他們的時候,他們來到約但河東對著耶利哥的摩押平原(十四8、32;申一5,三12~16)。摩西將河東的土地分給流便支派、迦得支派和瑪拿西半支派。第二階段,跨過約但河,在耶利哥稍北的吉甲(十四6),以抽籤的方式分配土地給猶大(含給迦勒之地,十四6~15,十五13~17)、以法蓮和瑪拿西半支派。第三階段是在示羅,如1、10節所記,由約書亞和祭司以利亞撒抽籤(十九51),分配給便雅憫、西面、西布倫、以薩迦、亞設、拿弗他利和但七個支派(十八11~十九48)。

    以色列人什麼時候將聚集的地點從吉甲轉移到示羅,約書亞記乃至舊約聖經都未交代。示羅在伯特利的北方(士廿一19),距南邊的示劍十公里,離更南方的耶路撒冷四十公里。這時候示羅是宗教中心,取代吉甲,會幕設立在這裡。到以利擔任祭司和士師的時代(撒上一~四),示羅一直是會幕的地點,也就是人們敬拜上帝的中心。

        上帝子民領受上帝旨意的方式       ----以順服上帝為依歸

    以色列人在示羅會幕前抽籤,表示對上帝的相信和順服。會幕裡面有約櫃,表示這裡是上帝的居所,是以色列人和上帝相會之處;上帝在此顯明祂的旨意。以色列人來會幕敬拜上帝,然後抽籤,表示一切都要按上帝的旨意而行。他們以抽籤的方式讓上帝決定、分配而樂意順服。

    舊約時代,上帝的子民要領受上帝的旨意或引導,往往採取抽籤的方式。這種方式延續到使徒遞補猶大因出賣主耶穌自殺而死的缺額(徒一21~26)。但是從第一個聖靈降臨節之後,教會未曾採取抽籤的方式領受上帝的旨意,或決定事情。主耶穌本身和保羅從未以抽籤的方式決定事情。

    舊約時代聖靈已經在世上作工,不過聖靈只降臨在特殊人物身上,他們是先知、祭司、士師、國王。耶穌基督復活之後,凡信祂的人就領受了聖靈,可以通過聖靈與主耶穌交通,通過聖靈體會上帝的心意,倚靠聖靈的力量遵行上帝的旨意。

    上帝將聖靈賜給凡信耶穌基督的人,使他們可以參與祂的工作。舊約時代的人,很像今天台灣很多拜神明的人,凡事要用抽籤、擲筊(博杯poah` poe)的方式才能下決定或處理事情。信了耶穌基督的人,可以因信靠信實的上帝,領受聖靈通過我們的靈修、以及對事物和環境的觀察所給我們的感動和帶領,下決定和行事,如此來與上帝同工。所以,上帝賜聖靈給我們,可說是給我們很大的成長空間。這不是說今後我們可以為所欲為,可以不思索上帝的意思,不理會聖靈的引導(參:加六16~26)。「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三5~6)一個在成長的基督徒,應當會更樂意「在基督裡」和/或「靠聖靈」行事,以中悅於上帝,為榮耀上帝(參:路十38~42;徒十六6~10)。

    在我們對舊約時代的人抱著輕視的態度之時,我們不要忽略一件非常重要和珍貴的事,就是他們對上帝的信靠、交託,和樂意順服上帝的心志。作為新約時代的人,我們領受了聖靈引導,我們作決定,若喪失謙卑和敬畏上帝的心,以及缺乏順服上帝的心志,我們就徒受基督救贖之恩了(參:林前三16~17,六19~20;林後六1~3、14~七1),也虧缺了上帝賜聖靈給我們的恩惠。

        為何耽延不去得上帝所賜之地

    如今,有七個支派還沒分得土地。約書亞把他們召集過來,對他們說:「你們列祖的上帝所賜給你們的地,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3節)這些話令人費解。我們要為這七個支派抱屈:「你未將地域劃分給他們,我們怎敢去取得呢?」

    之前,約書亞所以會分土地給猶大、以法蓮和瑪拿西半支派,是因為這些支派有人提出要求(十四~十七)。已經過一段時間了,這七個支派竟對自己的產業漠不關心,遲遲未作出任何積極爭取土地的表現,似乎以寄居在別支派之地域,被別支派保護為滿足。倒是領袖約書亞不耐煩了,責備他們缺乏熱心和主動。約書亞要他們每支派各派三人,出去勘查地區,將要分的土地作圖,帶回給約書亞,然後在上帝面前抽籤,就是交給上帝定奪。因為上帝早就將應許之地給他們了,接下來的,是他們要先同心勇敢地進到那些地區,勘查土地並繪圖,然後交在上帝面前,再與弟兄支派分配。

    約書亞記是以色列人建國過程積極面的記載,可是其間仍記載某部分人消極或漠不關心的事實。

    台灣人民要勇敢取得台灣

    今天我們還有不少人不敢說自己是台灣人,倒是口裡一直掛著「我是中國人」,「我們中國人」;不敢說出「母親」的名字叫台灣;不敢說自己的國家是台灣。

    最近有兩位婦女到意大利觀光,被關在意大利監獄裡。起先媒體說她們因盜用信用卡被逮捕;後來才知道,她們被意大利警察誤認是偷渡入境的中國人,而她們的護照被扒走,無法為自己證明身份。台灣人出國,經常自我介紹「 I am a Chinese」;在入境申請卡(或登記卡)的國籍欄也不寫「Taiwan」,卻寫「China」,如此自誤誤人,誤人自害。

    我們要勇敢說出「我(們)是台灣人,不是中華民國人,更不是中國人」,「台灣要獨立建國」,「台灣(不是『中華民國』)要進入聯合國」。否則,我們要永遠作沒有國家的人,永遠作世界的孤兒,或永遠作中國的殖民。

    上帝已經應許台灣人,要讓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我們為什麼還在猶豫,還耽延不去取得?我們要先說出「台灣是我們台灣人民的」,台灣才能真正為台灣人民所取得。

    勇於求取上帝應許給教會的土地

    針對這點教訓,再以我們教會的開拓工作為見證。

    牧師和牧師娘在1994年到我們教會來服事。在中會議會中知道,我們教會必須在2000年結束之前開設兩個教會。雖然牧師對開拓教會頗有負擔,可是當時因來我們教會沒多久而沒有把握,卻又不能對中會交白卷,於是為這「宿題(台:學生的家庭作業)」默默祈禱;但感到無法在2000年以前開設兩個教會,乃向上帝祈求一個。果然,在某次長執會中,上帝藉一位長老的口說出要開設教會。健行教會就在1998年成立了。

    感謝上帝,祂使「健行」穩定,成長,健壯;由母會去服事的同工又自動說,日後他們可以到別處繼續從事開拓事奉。於是牧師又祈求上帝再容許開拓一個教會。作這樣的祈禱,牧師自己覺得有點「荒謬」,還懷疑長執、信徒能夠同意,不過牧師總覺得必須為這件事獻上祈禱----聖靈一直催逼著,所以還是默默禱告著。2000年長執因共讀「直奔標竿」一書而得共識,就在2001年復活節(四月一日)開始第二堂禮拜,以使用華語為主。

    牧師還在期盼上帝的回音,在等候何時可以再「開拓」教會。當時牧師觀念上的開拓,以為是要到本教會地址以外的地方去;「說不定會是在『嶺東』吧」----當年於決定在「健行」開拓之前,曾到「嶺東」勘查過----私下心裡想著。一天,上帝藉著牧師娘告訴牧師,「第二堂是個開拓事工」。上帝如此打開牧師的眼睛,其間上帝感動一位姊妹著重拓展的事奉,其他同工也認同;查經祈禱會(小組)的信仰同伴也同心持續為第二堂禮拜祈禱。但是牧師覺得在第二堂禮拜力不從心,乃向上帝祈求增加一位牧師同工。上帝垂聽祈禱,在去(2002)年,祂帶領江孟哲牧師來到,(張)牧師深得壯膽。讚美主!上個(一)月份的長執會通過,成立華語事工委員會,與「健行」的委員會同階同性質。

    「健行」和母會華語部的成立都是從向上帝提出請求開始,然後有弟兄姊妹的同心和投入;上帝就這樣賜給我們。

華語部的發展將來會成何種型態,和台語部的關係如何建構,我們都還不知道。相信上帝會帶領我們教會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走出一條新的開設(教會)之路(參:弗三20)。願榮耀都歸給上帝!我們領人歸主、開設教會,就是在取得上帝應許給教會的土地。

    我們為自己、為家庭、為教會、為國家有什麼願景,可以說出來,更需要向上帝陳明;若合乎上帝的旨意,或是來自聖靈的感動,上帝必會賞賜,願景就能實現。

(傳講於二00三年二月九日)

            

回到頁首


分散在全地創世記十一章一~九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以色列人在埃及被奴役了四百多年,上帝把他們從苦工、愁煩、命苦之中釋放出來。在他們動身離開埃及那一天,成為他們的「新正」。按照以色列人的年曆,這一天不是一月一日,而是一月十四日,也就是我們所稱的逾越節,在今三、四月間。他們新正的節期共有八天。第一和第八天都要舉行盛大的禮拜,隆重讚美、敬拜這位以慈愛和權能釋放、拯救他們的上帝。

        戰勝國巴比倫的通天塔

    從出埃及開始,以色列人邁開建國的第一步。經過大約兩百年的奮鬥,他們終於立國了(約主前1030年)。可惜經過了四、五百年,他們悖逆上帝,上帝就將他們交在巴比倫帝國手中,從此以色列人的國家就滅亡了(主前586/ 7年;主後1948年復國,為今「以色列國」)。

    當猶大人被俘虜到巴比倫的時候,他們可以說是大開眼界。巴比倫有漂亮的房子、繁榮的城市、富裕的人民、……。讓以色列人更為驚訝的是,巴比倫每個城市都建有一座階梯式的高塔,稱為「通天塔」,其中以首都巴比倫城裡的塔為最高。那是敬拜神明的塔,可說是塔廟。在那些被擄、可憐的猶大人當中,有人看到那雄偉、堂皇的塔廟,就心裡說:「他們的神好厲害、好偉大喔,勝過我們的耶和華。難怪他們會有富庶的生活、眾多的人民和強大的武力,還打敗我們。」我們可以想像,他們會有一部分人就放棄對耶和華的信仰,轉去敬拜巴比倫的神明。

    但是,仍有很多被俘的人沒有放棄信仰(參:但以理書),並且在被擄、被鄙視當中,他們在問:我們猶大人和巴比倫人有什麼不同?我們的信仰和巴比倫的宗教有什麼不同?我們的上帝和巴比倫的神明有什麼不同?……他們藉著改寫巴比倫的傳說、神話,凸顯以色列的民族、文化和信仰。他們在信仰思考的過程中,找到一個很重要的題材,就是以巴比倫城的通天塔為話題。

    帝國首都巴比倫的通天塔共有七層,塔頂為廟宇,長、寬、高各九十公尺;至今仍被稱為世界古建築七奇之一,和萬里長城、金字塔、人面獅身像等齊名。這個塔原在幾百年前就建造了,可是後來不知怎麼傾倒了,或沒有完成,到當代才由尼布甲尼撒重建。尼布甲尼撒就是兩次遠征並消滅猶大國的巴比倫王。這些被巴比倫人視為下賤的亡國奴猶大人,竟然利用敘述當初通天塔建造和毀壞的故事,就耶和華信仰加以闡釋。

        巴比倫變亂了

    巴比倫是一個大帝國,她要併吞各國各族,統一天下。她統一的國家和民族越多,越顯示她的偉大,也越能為所欲為,名聲也自然更能遠播天下。保持語言的統一和統一各族語言是這種心態的代表。另一方面,巴比倫是敬拜多神的民族和國家,她在各地的通天塔雖在敬拜主神,卻同時也是諸神聚集的聖所。從人自身的觀點可說,她建塔廟,可以把眾神集合起來;神明會聽命於她。首都的通天塔更是巴比倫宗教和文化的最高表現。這個塔象徵巴比倫集中權力、統治人類、使役神明的自大、傲慢和企圖心。

    所謂塔頂通天,巴比倫不只要藉這塔與神交往,還要與神比「高」,顯示她自我神化,叛逆、僭越上帝。

    所謂免得分散在全地,明顯違背上帝的旨意。上帝創造世界,以命令的方式祝福天地間的生物:「滋生繁多,充滿其中的水;雀鳥也要多生在地上」(創一22);對人類,則「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創一28)。但巴比倫卻要把人都集中起來。

    由於巴比倫的仗勢欺弱、自我神化、叛逆並僭越上帝,以及違背上帝要眾生有多樣化,能「生養眾多,遍滿全地」的旨意,上帝就變亂他們的語言,使他們無法交通,使他們無法統一,使他們因此無法完成那座通天塔,並且那些被巴比倫聚集的人們,包括他們本族人、被他們招來的其他民族、以及被他們俘虜來的各國人,都四散在全地上。

        通天塔事件的信息

    從當代猶大人對巴比倫通天塔事件的詮釋,我們要從兩方面領受它給我們的啟發。

    一、文化、國家方面的信息:

    當年猶大人被巴比倫併吞了。他們必須學講巴比倫的語言,隨從巴比倫的文化,仿照巴比倫的生活方式,敬拜巴比倫的神明。可是這些被征服的猶大人發現,這位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才是世界各國各族的唯一君王;沒有任何一個王或國家可以作天下霸主,可以奴役別的民族。即使猶大人的祖先亞伯拉罕來自巴比倫的吾珥,但是猶大人在政治、語言、信仰、文化等等方面已和巴比倫切斷臍帶關係了,巴比倫無權併吞猶大。

    上帝創造世界,喜悅這個世界成為多采多姿和充滿各種物資、生物的世界,包括人類有不同的膚色、語言和文化等等。人類不要企圖併吞人家,不可企圖統一語言、生活方式、文化、人種(其實就是作種族消滅),否則就是把上帝的世界變成單一色彩的世界;這樣,世界將是多麼單調乏味啊。

    猶大人在被擄巴比倫期間,還是在自己的過年時節記念幾百年前,上帝如何將他們從埃及解放出來。他們年年等待第二個出埃及,就是離開巴比倫。如今他們不願淪為他們出身之國的藩屬國。第一個出埃及讓他們建立了以色列國;他們要有第二個出埃及,以便他們復國,從新建立一個為上帝所喜悅的「新而獨立的國家」,也重建他們原有的語言、文化和對上帝的信仰。他們沒有忘記上帝對他們的應許,並珍視上帝所賦於他們的一切,不因在強大的帝國勢力下,和在大環境中,背棄對上帝的信仰,輕視自己的語言、文化,放棄重建國家的盼望。

    今天的台灣面對中國。這是一個帝國,要建立大一統的國家。他們說要恢復古代的疆界;如此說來,今天的蘇聯、韓國、越南、中亞諸共和國都應當是他們的了。我們能同意嗎?到如今,中華帝國未脫封建、極權、專制、唯我獨尊的觀念和作法。他們有如今天的巴比倫。雖然台灣人在血統和文化上大多出自中國,但是我們已有一百多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切斷關連,何況我們在文化、政治型態上已和中國大不同;即使相同,我們也要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就像美國從英國獨立出來,瑞士從德奧、法、義獨立出來。

    加以中華帝國是個無神論的國家。對於神明,就中華文化說來,雖然神明受人供奉,但不過是供人利用、驅使的工具。這樣的國家怎可能成為順服上帝的國家?

    台灣人民在過年時,不要再只止於吃喝、跳舞、賭麻將,以及恭喜發財;拜神時不要再只止於祈求風調雨順、六畜興旺、國泰民安。我們應當為過去中國醬缸文化藉蔣家政權所施的二二八事變、白色恐怖等專制統治的傷痛,為在中華帝國文攻武嚇長期作國際的孤兒的悲哀,而嘆息,哀求上帝(出二23)。我們應像猶大人每年過年時都記念上帝如何將我們的祖先或長輩帶出中國,跨過黑水溝(出埃及),來到台灣這流奶與蜜之地,並盼望儘早脫離中國的試誘、恐嚇和文化陰影----第二個過黑水溝(第二個出埃及),早日建立一個為上帝所喜悅、異於中國色彩之文化的台灣共和國。

    二、信仰方面的信息:

    基督徒、教會會友不要希冀一直結在一起,聚集享受教會的溫暖,安居在已熟悉的溫情和熟稔的文化、習慣裡。主耶穌給教會的命令是:「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廿八19、20)「你們……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天涯海角],作我的見證。」(徒一8)教會要分散在各地(參:雅一1;彼前一1)。

    上帝的創造是要生物,尤其是上帝的子民,也是祂的兒女,「生養眾多,遍滿全地」。上帝的子民,也就是上帝的兒女,要傳宗接代,要作人屬靈的父母,到各處廣傳福音,讓全地越來越多的人也成為上帝的兒女。信徒和教會不是聚集在一起,而是要出去傳福音,作主耶穌的見證。

    人建築廟宇,以及用各種宗教儀式,要通天,與神明交通。人往往要用自己的方法得到上帝的祝福,親近上帝。人這些作為都是徒勞。人「通天」、親近上帝的唯一途徑乃是耶穌基督(約一51,十四6;徒四11、12)。我們必須帶領人信奉耶穌基督,這樣人們才能與上帝交通、和好,才能成為上帝的兒女。 

    春節是個歡樂的節日,不過也是沈重的節日。我們在春節對愛我們的創造主,也是歷史的主宰上帝,獻上感恩和讚美。我們也不忘在新年許願,祈求台灣早日建國成功,讓上帝在世界的國家中增添色彩,台灣的文化和政治更能對人類、世界有貢獻。台灣的基督徒和教會也能出去,分散到各地,讓上帝的子民遍滿全地,上帝的旨意更能實行於全地。(傳講於二00三年二月一日)                     

回到頁首


就開口教導他們許多事馬可福音六章三十~卅四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耶穌揀選、呼召門徒,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出去傳福音,教導人,醫病和趕鬼(可三13、14,六7)。他們果然非常順服,並且非常忙碌地做這些事,連吃飯的空暇都沒有。如今他們回來,向耶穌回報,主耶穌一定非常高興。然後,耶穌對他們說:「來,你們自己同我私下[暗暗地]到曠野地方歇一歇。」

        到曠野歇一歇

    要歇一歇?上帝國已迫在眉睫了,怎可將上帝國的事工放著去歇一歇?曠野是人跡鮮至之處,有什麼事工可作?耶穌就是要他們到曠野去歇一歇。休息,為要走更長的路。不過從福音書的記載,耶穌帶門徒到曠野,多的是帶他們祈禱和教導他們,讓他們能以寧靜的心領受上帝的啟示。

    我們的生活夠忙了,為我們的家庭、職業、事業、人際關係,哪有時間歇息?教會的侍奉很重要,豈可歇息?祈禱,有用嗎?就做嘛,就傳嗎,就服務嘛,怎可歇息?道理我都懂了,我的經驗、學識夠了,何必再接受教導?主耶穌要我們騰出時間到生活的「曠野」裡去。無論我們覺得自己多忙,教會多需要我們,我們都需要停下來靈修和接受教導。

    門徒平時就直接受教於耶穌,可是,主還是要他們藉著祈禱和領受教導來歇息。有沒有看見?不久,又有一群需要他們的人湧上來了。門徒如果沒有適時停下來靈修、受教,他們會透支,會無以支出。

    從今年開始,我們教會要恢復舉辦成人主日學。雖然大家都很忙,可是我們需要歇一歇來參加這些課程受教。

        你們自己私下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自己同我私下……

.耶穌要的是我們自己。我們不必帶著經驗、學識(知識會使人自高,林前八1)、成就來。反過來說,我們不必介意自己的經驗、學識、成就配不配。主耶穌要我們本身來受教。

    2.耶穌要我們自己來。我們不是只叫子女(或子弟)去團契,去聚會,去受教導,乃是自己也要來受教。我們能和子女一起受教,這是多麼美;對子女而言也是好榜樣。

    3.耶穌要我們自己。信仰的事可以分享,可是不能轉移,或分攤,或繼承。我們需要領人歸主,需要互相鼓勵在信仰上認真,一起攜手接受教導,可是信仰終究是個人的事,要自己私下(privately)到主耶穌面前,要自己私下接受教導,要自己私下在信仰上認真、用功、努力。

    我們的成人主日學從三月就要開課。我們的課程先有「舊約聖經綜覽」和「基督徒的社會生活」,有我們教會學有專精的兄姊和外聘講員來分享和教導。請弟兄姊妹本身都能報名參加。

        就開始教導他們許多事

    耶穌既教導門徒,也教導民眾。耶穌教導民眾的同時,門徒也聆聽,受教。

    本段經課之前,記載施洗的約翰被希律•安提帕(4 B.C.~A.D. 39)害死的事。安提帕搶娶兄嫂為妻,為人奸詐;只圖個人政治利益,巴結羅馬政權。他將義人----耶穌基督的先鋒----施洗約翰逮捕,最後將他殺死。在希律王朝的統治下,猶太社會的價值觀更受攪亂,是非曲直更為不分不明,尤其義人變成壞人,愛國變成叛國。安提帕自己又作壞的示範。耶穌看到這些民眾,如無牧之羊,就憐憫他們,於是開始教導他們許多事。

    台灣經過蔣家王朝的統治,社會公義混淆,價值觀顛倒:惡性倒閉數以億元計,公司掏空,興票案,賄選,皆被視為正當,到處充滿金錢遊戲;色情氾濫,淫亂者見報反得名氣;為台灣民族、國家奉獻的,反被定罪、殺害;勾結外來統治者,巴結虎視眈眈的敵國的人,反成了先知或識時務之士。今日台灣需要接受耶穌基督的教導。

文字方塊: -17-
    1980年代曾有一片國產電影,是根據一篇小說拍攝,故事是說:有個(原住民)社區來了一位新的年輕女老師,她非常愛那些學生,又很認真教學。故事當然會有一些曲折,女老師也會遭遇挫折,我們就略而不談。剛好社區中也有一位年輕牧師,他也很認真牧養社區的人。在這兩位老師和牧師的教育和關懷下,社區的生活品質逐漸提升。後來他們兩位彼此有了好感,也要進入婚姻,重要的是,他們兩位決心要留在這個社區,繼續在這裡服務。電影最後的鏡頭是一個禮拜堂,上面寫著「下德武基督長老教會」(在花蓮縣瑞穗附近一個屬阿美族的教會)。

    這個小說(或電影)呈現在1970~80年代----正值台灣民主化和獨立運動中,一位未信主的作家對台灣未來的看法。台灣的將來關鍵在於教育和宗教信仰,而宗教信仰就是基督信仰,尤其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付出和展現出來的。我們可以看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一百多年的時間,尤其在台灣民主化、獨立、和社會淨化的見證,無形中對台灣有很好的教導。

    這幾年來,我們長老教會似乎退步了,給社會負面的形像,令人失望。我們必須悔改,更新,振作,重新負起作社會的榜樣和教導社會的責任和角色。就像當時門徒教導民眾(30節和合本「所傳的道」應為「所教訓的」如台譯本),主耶穌卻仍要教導民眾,過去教會(不只PCT)成為台灣的榜樣,如今,信徒要樂意重新接受教導,教會要作好的示範,好以基督的生命之道與我們的民眾分享。

    除了教會和每位信徒要在社會中作主見證之外,我們教會也盼望成人主日學能進入社區,不久能成立為社區學苑或社區松年大學,希望基督的信息和教導能在各方面影響台灣的社會。

    另一方面,也會有不少人要問我們,教會是什麼、我們所信的是誰、怎樣獲得真正的生命、怎樣解脫輪迴……諸問題。在平時接受教導有助於我們常作準備,能以溫柔、敬畏的心,將我們盼望的緣由和信仰的內涵,向人說明,與人分享(彼前三15)。

    那些需要從新獲得生命的人和有心尋求耶穌基督的人,隨時都會來到的(33節)。我們需要和更多人一同以基督的教導為基礎,共築新的台灣。(傳講於二00三年二月二日)

回到頁首


誰是聖徒?以弗所書一章一~二節講道:張宗隆牧師

            徒

    何謂聖徒?孔子說過,「人非聖人孰能無過」,這樣誰配稱為聖徒?新約聖經用聖徒這個字有六十多次,其中以弗所書就用了十次,可見這個字在以弗所書的重要。那麼,聖徒是指誰啊?

    聖徒的「聖」字,最初的意思是(被)分別出來、與眾不同(參:出十九5、6)。所以,「聖父」就是說,上帝這位天父跟世上的父親不一樣。雖然在某個程度上,人可依照對世上父親的經驗去體會上帝,可是畢竟上帝與世上的父親不同,至少我們不能用父親的概念把天父上帝框起來。像這樣,聖徒就是指與一般人、世上人不同的人,是被上帝從世人當中分別出來的人;就是指基督徒,指所有相信耶穌有復活、告白耶穌是主的人。

    作為被分別出來的人,他們與眾不同的特點是什麼?是因為他們比一般人好,有值得自我誇耀之處嗎?是與社會隔絕嗎?是言行舉止怪裡怪氣嗎?其實這些被分別出來的人----「聖徒」----也是普通、平凡的人,和一般人無異,只是因信耶穌基督而被上帝分別出來而已。我們知道,最初的聖徒是以色列人,他們被上帝把他們從萬國列民中分別出來(出十九5、6;摩三2),可是以色列人並沒有比其他民族更好更優越,相反地,他們在歷史中充滿對上帝的悖逆;以色列的歷史就是一部失敗的歷史。如今,舊的以色列已經被基督的教會取代、接收了,但是教會在歷史中還是充滿污點,還導致上帝的名受污辱。基督徒和教會被上帝分別出來,得以稱為聖徒,沒有什麼值得自誇的(林前一18~31)。

    上帝把基督徒和教會分別出來,不是要他們和社會隔絕。舊的以色列以為是因為自己的優越,上帝才揀選他們,才把他們分別出來,就看輕列國萬民;以為是因為自己的優良,所以當耶和華的日子來到,只有他們能安然無事,列國萬民則都要滅亡。他們不能接受,「審判要從上帝的家起首」(彼前四17;耶廿五29a;羅二9)的警告和事實。他們墮落、腐敗,卻仍鄙視列族,自我封閉,未能在列國中作上帝美好的見證,終至被上帝所滅。

    將近主前兩百年的時候,猶太人中形成一個教團。他們看到猶太人墮落,又自覺上帝呼召他們要成為聖潔的人,就離開人群,自行成立社區,與社會隔離。他們很認真過刻苦、潔淨的生活,但是在主耶穌受死、復活之後不久,這個教團也消失了。在近代歐美社會中,猶太人依然經常聚居成一個封閉的社區,一方面有種族優越感,一方面又被當地人視為異類。基督徒和教會被上帝從社會分別出來,不是要和人隔絕,乃要以他們的特點在世界中作基督的見證(參:徒一8)。

        在基督裡有忠心的人

    基督徒和教會既被上帝分別出來,上帝對他們就有所期待。他們當成為名符其實的聖徒。上帝期望他們成為怎樣的人和團體?他們的特點是什麼?以弗所書的作者對收信的教會稱呼:「聖徒,就是在基督耶穌裡有忠心的人(台:忠信於基督的)。」(1節)作為聖徒,我們應當是忠信、有忠心的人。

    「忠心」和「信」不可分,在聖經原文是同字根。在基督裡有忠心的含意有:

    1.對某件事、或某某人緊緊把握住。由於所信的對象是穩固的,我們一旦抓住祂,我們自己也穩固了(賽廿六3~4;參:申廿八64~67)。

    上帝是忠於我們、對我們信實(誠信)的上帝。祂從未違背祂與我們所立的契約,倒是我們撕毀這契約,但是祂仍然愛我們,要拯救我們。祂必然是凡信靠祂的人的倚靠;「耶和華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上帝,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他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力量],是我的高台」(詩十八2)。

    保羅經常因傳耶穌基督而遭受逼迫,有很多敵人,並且身體有疾病。他祈求主拿掉他這根「刺」。主對他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

    我們在生活上會有各方面的壓力、挫折、苦難,然而「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世人所能受的。上帝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十13)。

    耶穌基督作上帝所愛又順服的兒子,降世為人以拯救我們罪人(可一11;提前一15)。「我們縱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提後二13)----基督的慈愛不因人的軟弱而變更,也不撇棄否認祂的人。上帝通過耶穌所做的選召和賜恩毫不懊悔(羅十一29),使信基督耶穌的人得到堅固(帖後三3~5)。我們既信了耶穌基督,我們的心靈和在世上的生活不再漂泊,並且即使在世上遭遇試探、苦難和逼迫,可以堅定不移。

    2.在基督裡有忠心(忠信)就是要對基督盡忠。耶穌基督既對上帝盡忠,也盡忠於我們,所以我們也要盡忠祂。「耶和華,我的力量啊,我愛你!」(詩十八1)「你們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財利。」(太六24=路十六13)

    我們凡事為祂而作,以祂為首位,相信而順服祂。作基督的門徒,成為世光地鹽而作基督的見證。

    「我見你的兒女有照我們從父所受之命令遵行真理的,就甚歡喜。……我們若照他的命令行,這就是愛。你們從起初所聽見當行的,就是這命令。」(約貳4、6)

    基督耶穌升天之前,交代我們:「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廿八19)「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

    3. 作信實(誠信)的人,成為值得人信任和交託的人。「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污穢的言語依據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四25、29)「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太五37)「耶和華啊,誰能寄居你的帳幕?誰能住在你的聖山?就是行為正直、作事公義、心裡說實話的。……他發了誓,雖然自己吃虧也不更改。……不受

賄賂以害無辜。……」(詩十五)

    既然在基督裡的上帝是信實的上帝,我們也應當成為值得人信任、交託的人。 

    基督徒和教會因信耶穌基督而被上帝分別出來,成為聖徒。基督徒和教會必須與基督耶穌連結,成為忠心(忠信)的人:堅定信靠這位信實的耶穌基督,並得以穩固、堅立;效忠基督,凡事為祂及順著祂的心意而行,作祂的門徒;成為誠信的人,為人所信任和交託;如此才是名實相符的聖徒。(傳講於二00三年一月廿六日)  

回到頁首


上帝的旨意是什麼?    講道:張宗隆牧師

基督信仰和其他一些宗教有所不同。其他宗教缺乏對神明的忠誠,沒有所謂對神明的順從,並且在利用神明。

    作為基督徒,我們大概會努力要明白上帝的旨意而順服(羅十二1、2;西一9、10)。可是,上帝的「旨意」是什麼?要怎樣明白上帝的旨意?既然,「耶和華說:……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五五9),明白上帝的旨意而順服,是我們每位基督徒一門終生的功課。

    今天我們要就主題經文,先思想上帝的「旨意」是什麼,然後從這種認知,思考我們要如何侍奉、如何生活。

        上帝的旨意是什麼

新約聖經中有兩個「旨意」的字。它們可以互通互換,可是多少有些不同,並且在和合本聖經和台語聖經的翻譯上偶而也有不同。

    第一個「旨意」,是計畫性的旨意。上帝對這個世界有一個全盤的計畫和目的(參:提後一9)。祂經過慎思熟慮之後,決定循一個指定的途徑去完成那個目的或已確定的願望。這種「從思想出來的願望和計畫」、「我決意或我計畫」就是這第一個字的含意(參:林前十二11;林後一13;雅三4)。

    上帝的旨意(計畫)是不更改的,是不可違逆的(來六17;羅九19)。上帝這種有計畫性的旨意,目的已經決定的計畫,就是必要成就的旨意。上帝也根據祂渴望的旨意運作萬事(弗一11)。

    有什麼事是上帝有目的的計畫,是祂決定了而我們不可能加以改變的?有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上帝通過耶穌基督的降生、被釘十字架、復活所作的拯救;這件事,祂從亙古就藉著祂所揀選的一個特殊的團體(教會)形成一個拯救史顯示出來,使凡信耶穌基督的人不但得救,並進入這團體繼續經歷和領人分享這救恩。這是上帝永世不變的旨意(參:徒二23,四28),任何人、任何事情、任何力量都不可能改變上帝這拯救的旨意。

    對上帝這不可改變的旨意,我們就不再討論。本日經課第1節的「旨意」並不是這個字。

    第二個旨意,意為從心裡發出的願望、心裡渴望得到或達成。它的意思不像第一個字那麼強。這個字在和合本有部分譯成「意思」(台:所愛)。最代表性的是主耶穌在客西馬尼的祈禱:「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可十四36;太廿六39)

    上帝拯救世人的計畫必然成就,「他願意(台:愛)萬人得救」(提前二4)。可是許多人拒絕基督,仍然在失喪、沈淪中。聖經沒有說上帝決意使這個特別的願望成為祂不可抗拒的計畫的一部份。這個字所表達的,是上帝准許人運用他的「自由意志」(但人要對自己依照所知道及慎思熟慮所作的抉擇負責任)。本經課所用的「旨意」就是這個字,也是我們要加以討論的。

    我們不是要論及上帝在祂最高計畫裡命定我們要作的事,而是說到上帝要我們作什麼。在馬太福音廿一章28~31節的比喻裡,父親希望他的兒子能到田裡幫忙,但只有一個兒子肯照父親的心意、願望而行。

    上帝使人信耶穌基督而得救,這是上帝的定旨,是祂有目的的計畫,不能更改,不能撤銷。不過上帝讓耶穌完成救贖的方式,或許不只是被釘十字架一途。針對上帝這計畫,耶穌有拒絕接受被釘十字架的自由意志。假定耶穌不願意按照上帝的意思而行,上帝勢必另行其他方式讓耶穌完成父上帝的拯救計畫。但是主耶穌終究體會上帝的意思而順服了。

  上帝渴望每個人都信耶穌基督而得祂拯救,親近祂

,順服祂。祂對拒絕祂救恩的人雖然要(和:有意思;台:愛)顯明祂的忿怒,可是祂倒忍耐、寬容這些人,使人知道祂的權能,也使人知道祂在那些接待耶穌的人身上有更豐盛的恩典(羅九22~23)。

    上帝對每個人在人事物的應對上和每時刻的心思上都有所期待,有祂的心意,可是祂給我們充分的空間和自由。除既定的救贖計畫外,祂不把我們當作電子儀器(包括電腦)般地加以設定和控制,乃容許我們作各樣的選擇。祂不是要我們一定要和某人結婚才能幸福,不是要我們非按照唯一標準方法行事為人就遭受禍患。當然,我們越偏離上帝的心意或期待,我們付出的代價越大,但是祂仍然以忍耐和寬容對待我們,包括有時候讓我們付出極大代價,讓我們能悔改而重回祂的面前。祂期待我們能早日學會「體會祂的意思而順服祂」的功課。

    作基督徒當然會介意上帝的意思。我們很希望行事為人、心思意念都能得上帝的喜悅。從聖經用語的含意,我們知道,在蒙恩得救的事上,我們唯有一條路,也是恩典之路;在其他事上,上帝給我們很大的空間和自由。如此,1.我們不必因為要明白上帝的旨意而成為充滿焦慮和鑽牛角尖的人。2.我們也可以對人和對自己都更為放開和包容。除了明顯偏離上帝的道路之外,我們的差別只在於誰的領受比較合乎上帝幾個意思當中最合意的,不必互相傾鍘,倒樂意一起察驗怎樣更合乎上帝的意思而順服祂。3.我們樂意與主更親,與上帝更貼心,能越感受上帝的心意而順服祂,如此而越像主耶穌,成為上帝所喜悅的兒女而榮耀祂。

        通過上帝的意思作……

本日經課第一句話,依台譯本是「對(通過)上帝的旨意作基督耶穌的使徒……」(和合本相仿:「奉上帝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上帝的旨意,是上帝的意思(台:所愛;可十四36)、上帝的願望(beh, ai`;太廿14)。

    使徒榮耀的職分不是自己爭取而得的,也不是自己和別人運作而得的。以保羅為例,他擔任使徒,不是由於人(加一1),也不是出於自己,而是照上帝的意思不得不擔當(林前九17)。他知道,他蒙召絕非由於他個人有什麼美德(林前十五9;加一13~15;提前一12~16)。但是上帝對保羅有特定的意思(此字在1、5、9、11節都出現),要他成為祂權下的人。他能有權柄和美德都是從上帝而來。

    召命非常重要,人要傳講上帝的話,要傳道,要宣教,不是自己心裡想「我也會講」、「我可以比牧師講得更好」,就可以宣講。人要傳福音、傳講上帝的話,不是憑口才和技巧(有這很好),不僅要認識聖經和純正的教義(這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清楚並確信蒙上帝召命,否則只是傳聖經、傳道德的工具而已,也只在誇耀自己的知識和口才,只在扮演一種優越的角色而已。人被催迫、受差遣才會向人傳揚福音和傳道,才能使人聽見耶穌,才能進而使人信耶穌基督,那人才能求告耶穌,進而順服基督。以保羅為榜樣,他的任務遭受阻擋,身心靈遭受創傷,卻靠召命而堅立。

    以弗所書的作者,更好說是講道者,知道自己的蒙召全然出乎上帝的「垂青」(他何德何能)。他若拒絕,上帝拯救的歷史和計畫仍要進行,祂也有替代人選,只是他失去對上帝拯救工作的參與,也失去上帝要他事奉的機會。上帝是不會被kho^(漲高價),被「擺高姿態」的。以謙卑、順服、喜樂承受上帝的召命(呼召、選召)之旨意參與侍奉的,必得上帝榮耀的豐盛(參:林後十二9~10;羅九23)。

    上帝對我們每個人各有計畫,也對我們每個時期、每件事情存有期望。不過,他對我們的意思給我們有很大的選擇空間。唯願我們與主更貼心,能更成熟,足以體會上帝所最喜悅的意思是什麼而順服祂,免得多繞圈子,多走冤枉路。我們因信耶穌基督而得救了,可是我們都要經過審判之火。到那時,每個人就要知道自己的事奉有多少是順服主的意思而行的(林前三11~15)。

(傳講於二00三年一月十二日)

回到頁首


成全聖徒•教會成長希伯來書11章3節  提摩太後書3章14節~4章5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交織,布置完善

    在初中的時候曾經讀到一個報導。中國某個地區發起一個抓麻雀的運動。是的,麻雀是害鳥,我很欽佩中國能發起這種運動。接下去的報導說,這個運動推行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蒼蠅和蝗蟲越來越多,就停止這運動。

    希伯來書十一章3節記載,宇宙萬物由上帝的話造成;造成,有織在一起、完全聯合、配備或布置完善的意思。上帝以祂的話創造世界,萬物環環相扣。上帝的創造是整體的完全,整體有平衡和連結。

    上帝建立教會,或者說,聖靈生了教會,教會就是一個整體,也應當是一個整體。去年我們發現有比往常更多的弟兄姊妹參與服事,我們為此非常感謝主。我們也要記得,上帝還給教會有團契,有各事工部門,這些都應當在教會中交織成一個整體。

    哥林多前書和以弗所書都以身體比喻教會,說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之身體的各肢體、器官不只指各位弟兄姊妹,也指地方教會的各團契、各小組和各事工部門,還指普世各族群、各民族和各教派、各國的教會。這些教會,從地方教會到普世教會分別是由小到大的「一個」教會。其中,上帝「造成」我們台中民族路教會,也把各團契和各機構配備給教會。我們需要交織在一起。

        配搭,圓滿接合

我們可以從提摩太後書三章14節~四章5節讀到,教會要如何配搭運作。

    三章17節:「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完全」(台:練達)的原意是(為使它)完全配搭、圓滿接合。本節的前幾節說,聖經能使人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

    世上有很多學問很好、很寶貴,為上帝所賜,可是最根本的是上帝的道,簡單說來就是聖經。我們要以聖經來教導,根據聖經應用世上各種學問、知識。

    聖經是上帝啟示的模範道理。人一接觸聖經就會知道自己的罪,並認罪歸正,在生活中作上帝之義的奴僕(羅六12~23),這樣使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得以適合去作各樣善工。換句話說,使徒、先知、傳福音的,從事牧養(關顧、管理、帶領)和/或教導(含訓練)的人,乃至長執、信徒,都要藉著上帝的話有好的配搭,聯成一個整體,如此教會才能成長(弗四11~12)。

    脫臼、骨折使我們身體的肢體無法照常動作、行動。我們需要接骨,把骨頭、肢體歸位,使身體能發揮整體應有的功能。漁網若有斷線,目目之間就有破綻,魚會從破口漏掉,漁獲量減少。我們需要補破網,才有希望。

    我們得救是個人的,可是教會的服事及宣教必須是群體的、教會的、身體的。教會的弟兄姊妹、以及團體(團契、機構),若未能有公同的服事,只各行所好或各行其是,就有如骨折或脫臼,有如漁網破了。我們需要通過上帝的道(它也造成宇宙萬物),成為在基督裡聯絡合式的身體,連成沒有破洞的漁網。基督的身體才能漸漸增長(包括得救的人天天加添),在愛中建立起來。

        裝備,訓練以行善

提摩太後書三章17節還有一個字,「預備」(台:便便),是完全地預備,裝備去做事。

    今天各行各業都講究在職訓練,連義工(志工)也要隨時接受訓練。以在圖書館作義工為例,也要接受一年的上課和實習,然後才有資格擔任義工;之後還要接受定期、不定期的訓練。在服務及受訓當中,若出席情形不佳,就要喪失資格。其他社會服務機構對義工的要求更為嚴格。在教會裡,就如上述,連使徒、先知、傳福音的、關顧兼帶領者、教育兼訓練者、教會侍奉者,乃至信徒都應當受造就和裝備,特別接受通過聖經的啟示而來的教導和訓練,也要拋棄以前「義工可以來去自如」的觀念。

    教會的信徒和團體若沒有接受裝備、訓練,沒有交織在一起,沒有互相搭配而發揮應有的功能,就好像一個患肌肉萎縮症、或結凍症的人,腦部清醒,身體卻不聽使喚。教會的頭是耶穌基督,一旦祂的肢體動作困難,動彈不得,這豈不是愧對上帝的恩典,也未盡上帝呼召我們的目的。

    藉著紮根在上帝的話(它也造成宇宙萬物)所作的各種訓練和裝備,把信徒和各團契、機構全部貫串起來,交織在一起,並使各每位信徒和團體能互相配搭,發揮應有的功能,這樣才是基督健全的身體,才足以行各樣的善事。

        以行善配搭傳福音

基督徒本來就要行善。但是我們行善不是要誇耀自己,和為向上帝邀功。行善事要回應上帝的救恩,以及作傳福音的助力。

    善事之中最主要的乃是傳道----傳揚上帝的道(提後四2),從本土到天涯海角實踐大使命(太廿八19~20;徒一8)。傳福音是主耶穌交代給每位基督徒的任務。「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在傳福音的過程中,我們當然需要在行為上有好的見證,可是我們不要以為有好行為就是傳福音。人順服基督之前要先會求告基督ß能信耶穌ß聽見耶穌ß有人向他傳耶穌ß有人樂意接受差遣向人傳福音;很重要、不能忽視的一點,是「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十13~17)。

    行善事乃要配合傳福音(要口傳)。在傳福音的過程中,我們就有行善的配合,其中有愛,有忍耐,有寬容,有勸誡,有忍受苦難,有個別信徒的同心關懷,有團體的配搭和支援……。如此像毫無破綻的漁網網魚,像身體所有肢體配搭行動,教會----基督的身體要增長,更要成長。

   

    我們從今天的主題經文分享三個字。其實這三個字是出於同一個字根,其中有豐富的意思。從學習這個一而三的字開始,我們進入今年教會的標語「成全聖徒•教會成長」。上帝已經為我們教會布置了每位信徒和團體(團契和機構),我們應當交織在一起。我們的弟兄姊妹和團體也需要共同投入教會的目標和事工,有很好的搭配和連接,彼此支援和接應。我們也都需要以上帝的道為基礎,接受訓練、裝備,足以行各樣善事,並進而作傳福音的工作,作傳福音的助力。我們教會一方面要因著基督愛的催促,展現我們是在基督裡各方交織、配搭、受操練完備的身體,也是用愛織成、沒有破綻的漁網;一方面也因此而有愛的見證,得救的人數加添,教會愈健康愈成長。 

           

文字方塊: -3-
    .我們教會對新來的朋友,a.先自我介紹;b.儘早讓他(她)能和至少七位弟兄姊妹認識,包括讓他(她)能叫出他們的名字;c.團契共同關懷、接納他(她)。

    2.最近有人向一位姊妹推薦兩個教會,看看哪個教會對她比較適合;其中一個就是我們教會。這位姊妹先來參加我們教會,打算下一主日要到另一個教會去看看。她來參加禮拜,又在主日中午的愛餐中得到幾位弟兄姊妹和她認識、交通。她後來沒去第二個教會,並且很快受邀參加團契;如今已在本教會信主受洗。這是我們教會美好的見證,也是「成全信徒•教會成長」的一個好模式。讚美主!

(傳講於二00三年一月五日)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