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十、十一、十二月份講道目錄 要看文章請點題目  回講道選單

 月 日

    題    目

參 考 經 文

講 道 者

10月7日

順從聖靈的生活喜樂

加太書五章16~26節羅書十四章十七

張宗隆牧師

11月4日

我們信服上帝,上帝彰顯大能

約書亞記十一章一~十五節

張宗隆牧師

11月11日

 民數記十一章五~十五節

張宗隆牧師

11月18日

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

馬太六章廿四~卅四節

鄭青萍牧師

11月18日

老當益壯的迦勒

約書亞記十四章六~十五節

張宗隆牧師

11月25日

選用更新的人

民數記十二章一~十六節

張宗隆牧師

129

爭取上帝的救恩

約書亞記十五章十三~十九節

張宗隆牧師

12月16日 弱者與強者之間 約書亞記十七章三~六、十四~十八節 張宗隆牧師
12月30 聖靈感孕的挑戰 馬太福音一章十八~廿五節 張宗隆牧師

回到頁首

聖靈感孕的挑戰馬太福音一章十八~廿五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於社會將聖誕節商業化,當作享樂、縱慾的藉口,以及於教會把耶穌釘在聖誕樹和聖誕節的今天,我們有必要繼續思考救主耶穌聖誕的意義,以及和我們的關係。

        聖靈感孕是奧秘

有人想,「耶穌怎會是神(上帝)」,「他不過是人啊」。他們要求我們證明耶穌是神(上帝)。不過在歷史上,教會第一個異端是,「耶穌怎可能是人」,「耶穌只是神(上帝)啊」。這對難以相信耶穌是神(上帝)的人而言,可能是始料未及的。

    不過,上帝的兒子耶穌如何降生成為人?這是個大問題。人完全沒有辦法促成這件事,只有讓上帝,只有依賴上帝用祂自己的方法才能成就。上帝的方法就是,使馬利亞從聖靈懷孕(18節;路一35),這在教義上叫「聖靈感孕」(台:聖神投胎)。

    聖靈感孕,不要說我們現代人難以理解,約瑟更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照猶太律法,一對男女訂了婚,就有夫妻的名分了,雖然大約有一年的時間,男方雖已是丈夫,而女方仍住在父家。顯然當時的婚配比我們今天訂婚的婚約重要、嚴肅得多了。一旦女子尚未過門同房就懷孕,丈夫或夫家可以採取兩個對策:或交付公開審判,用石頭把那女子砸死;或找兩個公證人,寫下離婚書把她休掉。只是,「約瑟是個義人,不願意明明地羞辱她,想要暗暗地把她休了」(19節)。

    上帝卻為約瑟開了另一條路。「大衛的子孫約瑟,不要怕!只管娶過你的妻子馬利亞來,因她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20節)可能約瑟一生當中都無法理解他的「兒子」如何從聖靈降孕,但是他「就遵著主使者的吩咐把妻子取過來」(24節)。

    約瑟接受耶穌為自己合法的兒子,也因此接納耶穌是大衛的後裔;耶穌的身份也得人的承認(太九27,廿30、31:「大衛的子孫」;羅一3:「從大衛後裔生的」;瞎子們和保羅都代表背後有無數的人)。約瑟(和馬利亞)接受聖靈感

孕,成就了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降世為人這奧秘(太三17,四3、6,八29,十四33,十六16,廿七54)。

    主耶穌從聖靈感孕是個奧秘,就像祂的復活也是個奧秘一樣。所謂奧秘,不是永遠無法瞭解的事。有一天上帝自己要把它「揭開面紗」。在目前的階段,我們尚不能瞭解它是怎樣發生的。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面對它?

        聖靈感孕的挑戰

難道我們硬著要求,要「通過」科學、醫學、哲學、歷史學等學識的證明,我們才願相信?學識很重要,不過學識只能證明父母親的眼淚的成分是鹽水,卻無法驗證父母親的眼淚有愛。我們是否因為對「聖靈感孕」信不下去,就拒絕耶穌基督?或就認定基督信仰都是違反理性?這就非常可惜了。

    我們可以像約瑟那樣,就接受耶穌;「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約一12)我們也可以對主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可九24)

    前總統李登輝弟兄求道有一段時間,在這期間的障礙是,處女馬利亞怎可能生耶穌?經過了好幾年,他想到,上帝既是全能,自然能讓祂的兒子耶穌從處女馬利亞出生。於是他就信了耶穌基督,以耶穌為主。

    今天,有誰願意作二十一世紀的「約瑟」?如果我們抱著肯定的態度,我們就是「他」了;主耶穌也出生在我們生命裡了。

        接受聖靈感孕的果效

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因聖靈感孕而從處女馬利亞降生,這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領受聖靈得重生和更新

「馬利亞就從聖靈懷了孕」的這位聖靈,乃是在太初參與上帝創造天地的這位上帝的靈(創一2)。「聖靈感孕」就是上帝的靈把耶穌基督的新紀元帶進人類歷史中,要重生和更新我們和世界(參:約三3、5、8,十四16~17,十五26;加三2、3、5,五16)。

    我們以耶穌基督的降生,劃分主前(B. C.)和主後(A. D.)、或公元前和公元,就是一個見證。很多人信主後,生命得改變,也是美好的見證。主耶穌基督藉聖靈降孕就是新紀元的開始,也為一切帶來新的開始的可能性(林後五17)。基督信仰進到台灣之後,台灣就受到不小的改變,無論在醫療、教育、文化各分面都有。

    近年來台灣的他宗教有很多作為有助於提升台灣,其中我們知道有不少是學自基督教,或正走教會以前走過的路。雖然想起這些事讓我們覺得有點鬱悴,可是我們從中可以發現,這也是上帝藉著教會從事「聖靈感孕」更新台灣的一部份。

    .我們得以脫離我們的罪惡

罪使我們無法自立,使我們生活在軟弱、被欺侮、被壓制之中。罪使人失去選擇過一個為上帝所喜悅的生活。罪使人在罪中享樂,甚至享受罪(如最近政壇金童玉女的醜聞和光碟事件)。我們台灣人民真的需要獲得這位從聖靈感孕的耶穌基督的拯救,從罪惡中解放出來。

    耶穌從聖靈感孕,由處女馬利亞出生,這個事件另有歷史淵源。祂從聖靈感孕而降生是對古時候先知預言的更進一步的實現。在主前七、八百年,南國猶大受到北國以色列和敘利亞(亞蘭)聯盟極大的威脅,即將失去國家的主權,可能屈就在「一國兩制」下。猶大王亞哈斯大為恐慌。先知以賽亞叫他不要驚慌,務必信靠上帝。上帝要保護猶大國在有驚無險中度過,亞哈斯可以向上帝求一個兆頭,以獲得保證。

    亞哈斯王心已定意不倚靠上帝,但是以冠冕堂皇的話回絕先知的勸導,說:「我不向上帝求兆頭,因為這樣是試探上帝。」先知以賽亞知道王的心思,就對王說,上帝對他的不信和虛偽很不以為然。既然王不敢求兆頭,上帝主動給他一個兆頭,就是要有一個適婚年齡的女子要生一個孩子,將名為「以馬內利」,並且在這孩子還年幼的時候,北方聯軍的威脅就要解除(賽七)。這事果然成就了。

    當年這位適婚年齡的女子在國家緊要關頭生子,命名為以馬內利,是只為猶大人民。如今耶穌基督藉處女從聖靈感孕,是為全人類而出生,也是為台灣而降生。耶穌基督也名為「以馬內利」:祂的性質,祂降生的意義,乃顯示上帝與我們同在。耶穌的降生讓我們體會,上帝知道我們的苦難和受罪,與我們一起受苦和受罪,並要幫我們勝過苦難和罪惡。

    台灣長久作列國的殖民地,有被對岸帝國併吞的威脅,國家主權和人民國家認同的意識被剝奪,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深陷罪中所造成。在基督裡的上帝也知道我們台灣的苦難,只是台灣人民會不會向上帝呼叫,讓我們的呼求達到上帝耳中(出二13~15,7~9)?

    台灣人民極需聖靈感孕的耶穌基督的拯救。我們教會和每個基督徒都需要趕緊向同胞傳講耶穌基督奇妙的福音,使更多同胞接受基督,以得個人和社會的重生和更新。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你我和所有的罪人。並且,基督福音救台灣!

(傳講於二00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回到頁首

約書亞的信息(第廿二)「弱者與強者之間約書亞記十七章三~六、十四~十八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約書亞記以前半的篇幅(一~十二章)記載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攻迦南的事跡,從十三章到廿一章記載約書亞將土地分配給各支派。本經課記載約書亞對兩個要求土地的不同家族和支派所作不同的處理。

    土地,在每個時代,對每個國家和民族都非常重要。歷史上有很多國家和民族為捍衛土地而戰爭。我們鄰居之間也經常因為土地而爭吵。有不少台灣人因為政治情勢和治安問題而移居外國,他們不得不將在鄉土(homeland祖國)的土地賣掉。可是他們到了外國,還是要買土地和房屋。至少,他們這樣才有踏實感,才能好好生活。

    土地,對以色列人更是重要。一個家庭或宗族若沒有了土地,就表示這個家庭或宗族從歷史消失了,自然也失去他們在這個國家、民族應有的權益。因此,他們用很多方法幫助每個宗族護衛他們的土地。如果有家庭只生女孩,整個民族也有義務設法保持他們的土地,以免這個家庭在歷史中消失。

       

    以色列人的女子嫁出後,她們所得的嫁妝就歸丈夫家族所有,所以她們不會從父家得土地,以保持地業仍在父系宗族之中。如今屬瑪拿西支派的西羅非哈只生五個女兒。她們和父親的家庭勢將從歷史中消失,就向約書亞和祭司以利亞撒請求,按照摩西先前的承諾,將土地分給她們。在民數記廿七章1~11節和卅六章都記載摩西當初的吩咐。因著西羅非哈的個案,摩西就訂律法:a.家中如果沒有兒子,產業就歸給女兒,不然就歸給伯叔,再不然就歸給族中最近的親屬;b.女兒要嫁給同宗支派的人,以免產業歸到別支派去。

    上主日我們查考約書亞記十五章13~19節(2001,12,9週報頁230~233,講章「爭取上帝的救恩」)時提到,以色列人的父母視女兒為財產,所以可以主動把女兒許配給有功或有成就的男人。可是另一方面,他們也會把女兒視為「兒子」,尤其是在沒生兒子的情況下,這樣她(們)就能夠承受家業。雖然聖經難免受到時代、文化的影響,可是我們仍可看到,在古代普遍重男輕女的環境下,聖經有它前進的一面。

    西羅非哈家庭的狀況促使以色列人訂立「女兒」條款,提醒我們務必特別關顧弱者,因為上帝是弱者的上帝。祂是孤兒、寡婦的上帝,是困苦者和受壓迫者的上帝。

    不是說,弱者都好,都對。聖經也提到,上帝也要「以公義審判貧窮人,以正直判斷世上的謙卑人」(賽十一4)。我們可看到有弱者,會仗著他們的「弱勢」顛倒是非,傷害人;以他們的「弱勢」爭取過份或非份之利,像新政府成立不久,勞工團體(其代表多服務於公家機關)不顧勞資的雙輸,以其「弱勢」要求兩週工作八十小時。但是一般說來,保護弱者,是我們當作的事。「欺壓貧寒的,是辱沒造他的主;憐憫窮乏的,乃是尊敬主。」「戲笑窮人的,是辱沒造他的主;幸災樂禍的,必不免受罰。」「憐憫貧窮人,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眼目慈善的,就必蒙福,因他將食物分給窮人。」「貧窮人,你不可因他貧窮就搶奪他的物,也不可在城門口欺壓困苦人;因耶和華必為他辨屈;搶奪他的,耶和華必奪取那人的命。」(箴十四31,十七5,十九17,廿二9、22~23)。

    主耶穌大多救助弱者,並且超越之。祂也向知識份子和富貴人家(如;尼哥德慕、年輕的富官、睚魯、亞利馬太的約瑟等人)傳福音,救助他們。主耶穌還看到那些心靈貧窮(心虛)的人,不管他們在財富、物質上是貧是富,祂更喜愛謙卑、心貧的人,要拯救他們。

       

    相對地,14~18節記載約書亞對另一個大支派要求土地的處理。

    所謂大支派是指約瑟的子孫,他包括兩個支派,以法蓮和瑪拿西。這兩個支派仗著他們人數眾多,對以色列人以拈鬮(一鬮一段)分地的方式表達不滿,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平頭」主義的方式,沒有顧慮他們人多的實際需要;他們將沒有足夠土地居住。

    以法蓮和瑪拿西兩支派發出怨言,並以迦南人強悍和有鐵車來搪塞。約書亞告訴他們:既然他們人多,則關鍵不在多分得土地,乃要以他們的人力爭取利乏音人和比利洗人的土地,以及善用天然環境來開闢土地。請注意,約書亞屬以法蓮支派(民十三8、16),可是他並不偏袒他的族人。

    我們可以從約瑟的兩個支派看到一般強者的心態,從中獲得警戒。

    1.在14節的話中,他們「得了便宜又賣乖」。他們以上帝「到如今既然賜福與我們,我們也族大人多」,要求應當給他們更大的土地。強者會因已擁有更多,要求人家應當對他們更好,再給他們更多。我們不要有了成就,雖說是出乎上帝的祝福,卻有意無意地誇耀自己的努力和敬虔,認為是自己這樣才獲得上帝的報賞;直接間接要求別人要更尊重我們,更應我們的要求。

    其次,他們具有優勢的條件,卻仍自我中心,沒想到要去幫助別人或較弱小的支派,還仗其優勢對別人施加壓力,以得更多的權益。3.在欠缺、患難、奮鬥時可以分擔苦難,同心協力,可是一有收穫卻爭奪利益。就像,約瑟的兩支派在打天下時非常甘心,如今則要求要「多而更多」。

    4.強者也會要求方便,不願付出代價或努力。這兩支派族大人多,卻要約書亞或以色列人為他們向迦南人奪取土地,為他們開墾土地;似乎沒有意識到,既得上帝的祝福,豈不是不該為他們的利益或需要再勞動別人(別族在經營自己的領域必更辛苦),豈不應當運用上帝賜予的優勢(「族大人多並且強盛」,17節)善盡自己的責任,為自己付出代價。

    傲慢的人是上帝所輕看和厭惡的。上帝喜悅謙卑人。雖然「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可是「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六5、2)。「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十24)。

 

文字方塊: -236-
    回到土地的問題。一般人要擁有更大的土地,永難滿足;強國更容易侵略別國。土地也代表錢財、權力、地位、等等。有人嚐過權力的滋味就上癮,要掌握更大的權力。錢財則如西諺所說,「錢財有如海水」。土地(廣義)是我們需要的,可是我們會不會貪得無厭?我們有必要擁有那麼多嗎?我們會不會在自認為是合法,得自己之所當得的情況下,實際上是出於貪心和/或 不安全感(來十三5、6)?並且搶奪了別人的份?尤其佔有了弱者之物?「不可挪移寡婦的地界,也不可侵入孤兒的田地,因為他們的救贖主大有能力,他必向你為他們辨屈。」(箴廿三10~11)

    上帝要我們去得天上的福份,「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裡有基督坐在上帝的右邊。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上帝裡面」(西三1~3)。「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唯獨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壹二15、17)

(傳講於二00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回到頁首

約書亞的信息(第廿一)「爭取上帝的救恩約書亞記十五章十三~十九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在本卷書,我們可以讀到大部分的記載是,約書亞和以色列人勢如破竹地征服應許之地,其中包括主動出擊(如中攻:對耶利哥和艾),以及被動的「反守為攻」(如南征和北伐)。可是本書卷也透露一些信息,他們的征服並非都很快速或一盡順利。十三章1~6節、十七章12~18節、廿三章7~13節(參:士師記)和今天的經課都表示,有不少地區是他們逐漸征服的。

    我們向人傳福音,教會做宣教工作,甚至從事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的工作,在這些過程中,我們不要以為都會很快、很順利,也不要懷疑說:上帝為什麼不幫助我們?為什麼不讓我們趕快成功?難道祂的能力不足?我們在作這些事奉,上帝要我們像當代的約書亞和以色列人一般,大家以信靠上帝的心協力,一同以耐心付出代價,一同以感謝的心分享上帝所賜的成果。

        信靠上帝,同心協力,耐心付出

    迦勒所得到的土地是希伯倫和底璧的附近地區。現在他們要進攻底璧。顯然底璧不是「泛泛」之城。她(和希伯倫)曾被約書亞攻下(十38、39,十一21),可是後來那些強悍的亞衲族人又回來了;也就是說,以色列人得而復失了。

    迦勒當初請求約書亞說:「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那裡有亞衲族人,並寬大堅固的城,..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十四12)現在他「踢到鐵板」了。要得這應許之地,他需要有勇士奮不顧身來幫助、投入。

    有人說,我們第二堂禮拜人數不多。當然,我們非常希望有更多人來參加。可是我們是否注意到,目前第二堂禮拜的參加者多的是慕道友。這些新朋友正需要更多的兄姊、和你來認養,因為我們缺人手來帶領這些慕道友。既然上帝給我們開了第二堂禮拜這福音之門,我們就一起來鬆土,澆水,施肥,和收割吧!

    迦勒號召勇士投入戰爭:「誰能攻打底璧將城奪取,我就把我女兒押撒給他為妻。」古時候,女兒是父親的財產,父親可以將她許配給有功之士(撒上十八27;參:出廿一7)。果然就有俄陀聶奮身奪城。然而,俄陀聶不是所謂重賞之下的一時勇夫。他是後來上帝所立的第一位士師(士三9~10)。

    一個人如果都只為有所得(含自我成就感)才做事,就難在上帝的國裡成大器。要在教會侍奉,要服事上帝的人,務必超越要有所得的動機,必須揚棄功利主義的心態。

    的確,上帝應許要給服事祂的人得到報賞,可是我們最主要的是出於對上帝的計畫的認同所生熱忱的投入和獻身。「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裡;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約十二26;十四21)

    只要我們認清事情是合乎上帝的心意,是上帝所應許的,我們就倚靠上帝的大能,抓住應許,同心協力,互相填補,耐心付出代價,共同領受成果。在傳福音上,主耶穌更給我們一個令我們喜樂的應許:「俗語說:『那人撒種,這人收割』,這話可是真的。我差你們去收你們所沒有勞苦的;別人勞苦,你們享受他們所勞苦的。」(約四37~38)

        爭取上帝在基督裡的救恩

    俄陀聶奪取了底璧,也娶了迦勒的女兒押撒為妻。18節記載,「押撒過門的時候,勸丈夫向她父親求一塊田」。另有抄本寫著,是俄陀聶慫恿押撒向她父親迦勒求一塊田(現中本,思高本,NEB,NIV註,新譯本的士一14)。無論如何,押撒還不以為足,又向父親進一步要求一個水泉。                       

    從人的觀點,押撒嫁出了,竟然還回娘家要東西,並且得寸進尺。押撒的兄弟姊妹看在眼中,可能會氣壞。押撒也很可能遭受外人的白眼。

    猶大支派的土地在迦南的南部,氣候很乾旱。押撒很聰明,看出唯有水泉能使那塊土地「活」著。所以她就大膽向父親提出請求。

    在世上,有很多東西是我們有權獲得和爭取的。我們不要輕易讓我們的權利睡著了。不過,如果我們在做事和與人相處當中,處處要伸張自己的權利,時時唯恐失去自己的權益,別人將對我們退避三舍。一旦我們執著於那樣的人生觀或生活態度,很可能我們爭取或佔有了非份之物,卻仍自以為那是我們權利以內所當得之物。君不見,有不少貪瀆和圖利自己的人一直聲稱,他們沒有違法,他們取所當取。或許基督徒不至於做出犯法的事,可是在與人共事和相處之間,將令人家不得不對我們緊繃神經以對。人生有很多狀況是,有捨才有得。人生有很多可以捨棄。

但是,真的有不可少、不可捨棄的,並且是必須極力爭取的,就是上帝的救恩。這是人基要的(fundamental)、也是終極的(ultimate)需要。

    押撒向父親請求水泉。「水泉」可作耶穌基督的寶血(彼前一19)的象徵,也就是上帝賜下耶穌基督給人類完成的救恩。世上有無數的人,他們或失去人生的意義,或喪失生之勇氣,或被自我和罪惡綑綁,或雖有名利卻心靈空虛,..他們需要上帝在基督裡的救恩。我們的心好像是乾旱的田地,急需甘霖的潤澤而不可得。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流出的寶血,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水泉。上帝在基督裡的救恩使人得救贖,得赦罪,脫去虛妄的行為,得重生和/或 更新,使人「從腹中要流出活水江河來」(約七38),使人結愛和福音的果子。

    就上帝的拯救史來看,本卷書記載押撒向父親爭取水泉,似乎是將妓女喇合的歸信、基遍人的降服、迦勒家族對上帝選民的認同以及專心跟隨上帝,作一個歸納。

文字方塊: -232-
    為領受上帝在耶穌裡的救恩,馬利亞撇下對世事的思慮煩擾,選擇那不可少又上好的福份(路十38∼42);那位罹患血漏十二年的婦人,不顧禮教、宗教和社會的禁忌,去偷摸主的衣衫而得醫治(可五25∼34)。巴底買為要眼睛得醫治,不顧人們的阻擋,並丟下他僅存的維生之物,從地上跳起來,就近主耶穌,果然重見光明(可十46∼52)。保羅為得著基督,他將以前所以為與他有益的當作有損的,並丟棄萬事,終能以認識基督耶穌為至寶(腓三7∼11)。耶穌基督這水泉是如此寶貴,值得我們付出一切代價去獲得(太十三44∼46)。唯有主耶穌才能使人成為上帝眼中真正有價值的人,就如俄陀聶和押撒的田地必須要有水泉才有價值,才能有收成。

        主恩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出乎意料之外,押撒的父親迦勒並沒有斥責她是「查某子賊」,也沒有責備她貪得無厭。迦勒馬上應這女兒的請求,將水泉劃歸押撒所有。不但如此,還將上泉和下泉都給她。也就是,今後押撒的田地高處、低處都有水泉。有書籍說,直到今天,那一帶的農民仍用那些水泉灌溉。啊!押撒從她父親得到的,遠超過她原先所想所求的。

    親愛的弟兄姊妹,上帝就是我們在天上的父親。迦勒對女兒的愛,正是上帝對信耶穌而得祂接納為兒女之人的愛的象徵。我們的上帝是「厚賜與眾人,不斥責[嫌棄]人的上帝」(雅一5)。

    有一位郭姊妹在今年的復活節受洗。在受洗的一年半前,她聽到廣播的福音節目,就開始尋求教會。接受福音以後,她有莫大的改變,工作有了晉升的機會,還獲得嘉獎,這個獎是公司二十多年來第一次頒出的獎。對自己生活的轉變,她認為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

報導這個見證的宋姊妹,從郭姊妹的經歷也想到自己。信主之前,成績不理想,老是愁眉苦臉。信主之後,唸書比較能夠專心,功課也變好了;後來還可以到研究所深造,並且得到一段美好的感情。

    有一天宋姊妹的先生問她,她對目前的生活有沒有覺得不如意?她想了想,說:「我們有自己的房子(雖是十年以上的二手屋),有自己的車子(雖是五年的二手車),平時心裡也沒有重擔,..」

    宋姊妹說,郭姊妹的見證提醒她,上帝在她生命中所行的救恩,若不是主,萬萬不能。最後她感謝主說:「你賜給我們的真是豐豐富富、充充足足。」(2001,12,9「耕心」週刊)

    上帝是我們的天父。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救主。「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上帝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三18∼20)我們向上帝爭取祂藉著主耶穌所要給我們的救恩,之後,祂還要繼續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愛和恩惠施給我們。

    聖誕節已經來臨了。耶穌基督是上帝賜給人類最好、最珍貴的禮物。我們願意相信祂嗎?我們應當學像俄陀聶和押撒這對年輕的夫婦,會爭取那水泉----耶穌基督的寶血,就是上帝通過主耶穌所要給我們的救恩;上帝就要賜恩給我們,是超乎我們所求所想的。

文字方塊: -233-
(傳講於二00一年十二月九日)


回到頁首

選用更新的人民數記十二章一~十六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摩西的姊姊米利暗和哥哥亞倫聯手起來反對、攻擊摩西。摩西多次遭受以色列人的抱怨、頂撞、反對、侮辱、攻擊和發動罷免。可是,他從未有過像這次的錐心之痛。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危機,起自內部的衝突,是骨肉的鬥爭,尤其他們正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要邁向建立一個新的民族和一個新國家之途。

    從經文可以知道,米利暗和亞倫批評摩西娶外族女子為妻,那只不過是藉口而已(參:創十7,廿五2;出二16~22;哈三7)。實際上,他們兩人對摩西的領導提出質疑,對摩西的權威提出挑戰,並加以毀謗:「難道耶和華單與摩西說話,不也與我們說話嗎?」米利暗和亞倫為甚麼會這樣?

    讓我們看看事情的經過。

    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不久,他們抱怨沒東西吃,上帝就賜嗎哪給他們(出十六)。經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又開始發怨言,嫌惡食物(嗎哪)太單調,還美化過去為奴的生活,又想回去過被埃及人奴役的日子。這事惹怒了上帝。但是上帝依然容忍他們。上帝一方面提供鵪鶉給他們,一方面為他們選立七十二個長老。

以前摩西就曾選立一些領導者(出十八),和設立長老(出廿四1),分擔他處理以色列人的行政和司法責任,可是重大事情的決定仍由他負責(出十八13~26)。或者,以色列人的決策中心在於摩西和他的兄姊。經過了群眾抱怨食物不敷滿足,又想回歸埃及為奴的事件,上帝讓聖靈充滿七十二位長老。他們會說方言,能以上帝所交託的話教導民眾(另參:撒上十9~13,十九20~24),還分擔摩西的重任。

    這事對米利暗和亞倫可能產生刺激作用。他們的重要性已不如以前。上帝不只和摩西說話,還會和那些長老說話。這些長老也可教導民眾,對民眾也有影響力,摩西還和他們商量事情。這兩位兄姊難以接受這樣的狀況。虧得他們是摩西的親人,又長久擔負重責,如今卻有人來分享他們的權柄,甚至取代了他們的地位。

    這對兄姊覺得,導致他們失去原有地位和權柄的主要因素,在於他們的親弟弟。一切都是他一個人主導。他不按照原有的體制,破壞了原有的權力或決策的結構。他剝奪了他們兄姊原有的地位和身份。

    加以,那七十二個長老雖然可以和上帝交通,可以從上帝領受信息,甚至還有特殊的宗教經驗,得到聖靈的印證和授權,可是仍未能適當處理民眾的問題,未能及時勸導民眾錯誤的行為[指民眾捕食鵪鶉,貪欲暴食的事件(民十一31~35)]。米利暗和亞倫覺得,新的領導團體不見得比他們原先的團隊好。

米利暗和亞倫過去有非常好的事奉和表現。亞倫是摩西的發言人,因為摩西拙口笨舌(出四10~12、14~16);屢次與摩西出入生死,又擔任大祭司。米利暗,撇開親情不說,她是摩西的救命恩人,又帶領婦女們唱歌跳舞,讚美上帝使以色列人過紅海;被上帝設立為先知。摩西的兄姊都是以色列人的屬靈領袖。從要出埃及,以及在曠野中,以色列人多次背叛,若不是米利暗和亞倫的幫助、謀略,摩西怎可能帶領民眾?他們兩人和弟弟摩西長久為同胞費神,奮鬥,犧牲,豈不是最同心、最元老的團隊?如今他們的努力和奉獻都被否定了。「我們沒有辛勞,也有苦勞啊!摩西和那些長老怎可以這樣對待我們?」

    失落感不平和嫉妒的心催使他們要挑戰摩西的屬靈地位,要奪取摩西的領導地位。他們說出的理由,依人看來,完全合理、正當,又充分。「難道耶和華單與摩西說話,不也與我們說話嗎?」亞倫是大祭司,米利暗是先知噎。要論宗教經驗、神學知識、辦事能力,他們可都不輸給摩西。「摩西獨佔上帝,利用上帝,只要滿足他一人的權力慾望,只為圖謀他一家人的利益。」

    姊姊和哥哥所提出的挑戰站得住腳。在知識上、信仰上、神學上都是充分的質疑。對他的動機的懷疑和質詢也是合理的推論和懷疑。摩西內心非常沮喪,可是百口莫辯(參:民十四5,十六4,廿6),何況他又不善言詞。

文字方塊: -226-
    還是要等候上帝出面。上帝首先就祂和人交通的方式,印證祂所賦與摩西的身份,以及摩西在祂心目中的地位。與先知(如米利暗)交通,上帝祂總是藉著異象和異夢。可是上帝和摩西交通,則是「與他面對面說話,乃是明說,不用謎語,並且他必見我的形象」。上帝也肯定摩西,「他是在我全家盡忠的」。最後,上帝對米利暗和亞倫說:「你們毀謗我的僕人摩西,為何不懼怕呢?」結果,米利暗罹患大痲瘋,作為她抱怨和毀謗摩西的處罰(也許這次的爭端係由她引發)。亞倫可能因是大祭司,上帝不願使自己的祭司以痲瘋病人的姿態出現,免受人民的輕視,因為以色列民視痲瘋病為上帝的刑罰。

    米利暗和亞倫都曾經做好多不錯的服事,可惜他們的地位被取代了,因為他們沒有更新。真是惋惜。上帝所喜歡使用的是更新的人。

    那麼,本經課對目前台灣的情況和教會的狀況有什麼信息?

台灣現況:自從去(二000)年台灣的政權轉移以來,有很多人難以適應。過去,台灣的權力和資源都在他們掌握之中;絕大多數的人尊重、服從他們。一夜之間,他們覺得原先可以予取予求的,幾乎失落了。他們的功勞也似乎都被否定了。

    像米利暗和亞倫假借理由敵對摩西一樣,過去的掌權者也用議題攪擾新政府,其議題主要是經濟問題。當今的在野勢力,也就是舊的政權,漠視美國和全世界經濟衰弱不振,是台灣經濟低迷之主要因素這事實,卻藉此歸咎為阿扁總統和執政黨的施政缺失。還與對岸的、虎視眈眈的中國唱和,鼓動台灣的資金和人才流向中國;誤導台灣的專業人才和剛出社會的學生,把他們的前途寄託在上海、廈門和廣東的東莞。

台灣經過一黨專政數十年,已經產生龐大的利益共同體,難以立刻瓦解。同樣屬於政府的人員,事務官難以或不願和政務官配合。國民黨和親民黨都從中國政府接受為此次競選的資助(美國CNN2001, 11, 21報導;11, 22台灣日報)。過去總攬黨政軍財商經的舊政權團隊,仍然不願更新,仍要延續他們的利益共生體。

    台灣久受一黨專政和體制紊亂(總統制抑內閣制),當前總統和國會多數黨屬同一政黨,政局還可穩定。台灣的縣市長和立法委員的選舉在即。我們要投票給哪些人?要投票給更新的人。

對台灣教會:今天台灣教會的信徒有沒有更新?願不願意更新?只要關在建築物裡和看不見的圍牆裡,自得其樂嗎?只關心教會裡的人,而不願注意教會外的人的需要,甚至對新加入教會的人也冷漠以待?只在要求牧師要有「業績」嗎?上帝將傳福音、台灣建國以及台灣心靈改造的重責交給我們,而我們不願意心意更新而變化,而仍效法這世界嗎(羅十二2)?

    上帝所喜歡選用的是更新的人。就像上帝選用那七十二個長老,而不再是米利暗和亞倫這個老團隊。那七十二個人是得聖靈充滿的人。他們受聖靈的管理和引導,他們的生命得更新(參:撒上十6、9)。雖然他們未必能把上帝的子民的一切人事、問題都處理好,可是他們真的是上帝所喜歡選用的人,因為他們樂意受更新。

我們應當渴慕、祈求聖靈時時的充滿,讓我們不斷更新,為主所用。

(傳講於二00一年十一月廿五日)


回到頁首

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        馬太六章廿四~卅四節      講道:鄭青萍牧師

各位兄姐平安!感謝上帝的帶領與貴會牧長、兄姐的好意﹐容許我今天能來到貴會﹐與大家敬拜上帝﹐並代表台灣神學院到貴會請安、報告,分享信息。

「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這節經文是主耶穌有關基督徒生活中要有秩序、要守秩序的教導﹐也是指點上帝的兒女重新得力、蒙恩得福的要訣。

一、為什麼要有秩序、要守秩序?

因為天父上帝是有秩序的創造主﹐我們可以在創世記看到上帝條條有理的創造宇宙萬物﹐從第一天分別光與暗﹐第二天有了空氣和水……﹐一直到最後創造人類﹐完全表現上帝乃是有秩序的上帝。我們可以想像:上帝的創造﹐若非按步就班﹐有條理、有秩序﹐第一天就把人造了﹐那時還沒有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人類將無法生存。

因為上帝是守秩序的主宰者﹐祂創造宇宙萬物之後﹐繼續維持宇宙、天地的秩序﹐日出、日落﹐春、夏、秋、冬﹐花草樹木的生長等﹐都井然有序﹐這都是由於天父上帝是有秩序的主宰者。

天父是有秩序、是守秩序的﹐主耶穌要求祂的兒女﹐在生活中有秩序、守秩序﹐這是很自然的。為什麼主耶穌說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我們所需要的東西都要加給我們?這就是秩序的功效﹐正如我們帶著提款卡去自動提款機領錢﹐我們已經有存款在銀行或郵局﹐所以我們是領出屬於我們的錢﹐但是假如你沒有遵守提款的秩序﹐不按密碼、要提款而你卻按查詢餘額、沒有按金額等﹐你就不能領出屬於你自己的錢。同樣﹐天父上帝也應許給我們﹐凡屬於祂的兒女所能擁有的福份﹐若我們遵行上帝國的秩序﹐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則我們就能重新得力﹐並能領受屬於我們的福份。

二、基督徒生活中的秩序是什麼?

主耶穌教導我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節經文在現代中文譯本翻成:「你們要先追求上帝主權的實現﹐遵行祂的旨意。」乃是告訴祂的兒女們﹐要以天上的事為念﹐以上帝為他生命中的第一優先﹐把握住屬

靈的秩序﹐而不必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因為我們需用的一切東西﹐天父都知道﹐這就是基督徒的生活秩序。許多時候﹐我們是先為自己求各式各樣的東西﹐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這「秩序」弄亂了﹐我們生活軟弱﹐我們反而得不到我們所需要的。在經文中主耶穌告訴我們﹐憂慮、掛心我們的吃、穿為自己追求各式各樣的東西﹐「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該讓我們有所警惕﹐不要落入沒有秩序、沒有信仰的生活之中。

我們教會在過去的歲月中﹐必定有許多美事記錄在教會歷史裡﹐這些事情的完成﹐不僅因為人的才能、努力﹐更因這些信仰前輩們把握秩序﹐以上帝為生命中的第一優先﹐以上帝的事為念﹐於是重新得力﹐成就了許多「神蹟、奇事」。路加福音一章46-47節﹐有一首馬利亞的頌歌︰「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上帝我的救主為樂。」馬利亞把握了「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的秩序﹐不只她本人大得能力﹐甚至世人也因而得福。

   論

    願我們把握主教導我們的屬靈秩序︰「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重新得力、蒙恩得福﹐學習馬利亞以及信仰前輩們「尊主為大」的精神﹐繼往開來﹐遍傳福音﹐讓本教會成為社區中的金燈台﹐引領更多未認識主的同胞進入上帝的國度。

(傳講於二00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回到頁首

老當益壯的迦勒約書亞記十四章六~十五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一個人可以活到年老,並且仍然有健康的身體、愉悅的精神,又精力充沛,真是叫人羨慕。

本日經課的主角是一位老人,他已經八十五歲了,而且「我還是強壯..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指年輕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11節)。這位老人,他的名字叫迦勒。

         誰?

迦勒,最早出現在民數記十三、十四章。這段經文記載,上帝為了要讓以色列人早一點進入迦南地,就叫摩西差遣十二個人,每一支派派一人,進到迦南地去偵探。這些探子窺探了那地四十天,回來的時候說:「那地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他們的報告真的是鼓舞全體民眾的心。「然而住那地的民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民眾有一點騷動了。這時迦勒出現,在摩西面前安撫百姓,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但是同去的人當中有人重申,他們不可能進到那地去,因為當地的居民太強盛了。

    當下,全以色列會眾大起喧嘩,向摩西、亞倫發怨言,並埋怨上帝。在這情況下,只有約書亞和迦勒對以色列全會眾說:「上帝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你們不可背叛上帝,也不要怕那地的居民。..」迦勒和約書亞的堅持,以及對上帝的確信,對以色列民眾而言是違背民意,是一種叛逆。他們差點被民眾用石塊砸死。

    因為這事,上帝對以色列人大為震怒,就使那十個報惡信的探子都遭瘟疫而死,並使那一代的人死在曠野,不得進迦南;他們的兒女則要在曠野漂流四十年,一年抵一日,擔當罪孽四十年。唯有約書亞和迦勒(另有祭司以利亞撒;參:民卅四17)可以進迦南。針對迦勒,上帝說:「唯獨我的僕人迦勒,因他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我,我就把他領進他所去過的那地;他的後裔也必得那地為業。」(民十四24)

        迦勒專心跟從上帝

迦勒當初被派去窺探迦南之時是四十歲,現在是八十五歲。在這四十五年當中,包括在曠野漂流和征服迦南的時間,迦勒始終專心跟從上帝(書十四8、14)。

    有些人,年輕或初信的時候在信仰、品行上很得人家的欣賞、稱讚。可是後來卻做了令人難過、遺憾的事,或在信仰上跌倒了。真是可惜。在以色列王國歷史中,我們也可看到幾位國王,他們起先對上帝很忠誠,可惜晚節不保,如掃羅、所羅門、約阿施、希西家等人;在新約則有加略人猶大、底馬、丟特腓等人。迦勒不只在偵探迦南的事上為上帝所稱讚,經過了四五十年,他仍保持跟從上帝的心志。

    那麼,什麼叫「跟從」上帝?從本段經課,我們可以知道:

    1.「跟從」上帝,包括體會上帝的意思而順從上帝。

    迦勒體會上帝要以色列人早日進應許之地,他就相信,並要配合上帝的計畫或心意。即使後來以色列人在信心上失敗了,迦勒仍相信上帝必要成就祂自己的計畫,以及祂對以色列人的承諾。雖然這條路頗為漫長,又不知道上帝何時實現祂的應許,可是迦勒一直堅定相信上帝是信實的上帝,他毫不氣餒或失望。聖經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來十一6)

    迦勒之所以精神飽滿,因為他相信上帝,知道應許的就是祂,賜恩、成就的也必是祂。在這四十五年當中,他參與打拼、爭戰。

    2.「跟從」上帝,包括滿懷盼望。

    現在以色列人在約書亞的帶領下,經過了中攻、南征、北伐,可是還有一些地區尚未佔領到(參:十三1~7,十五63)。既有上帝的應許,他就樂意去征服。他對約書亞說:「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那裡有亞衲族人[就是當初讓以色列人膽怯、不願意進迦南地的族群---民十三],並寬大堅固的城,你也曾聽見了。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12節)

迦勒的信帶給他盼望。「信,就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來十一1;現中本)迦勒盼望----積極等候上帝對他後裔兌現的那一天。他懷著對上帝的信,以喜樂的心前去領受上帝的賞賜(腓三12、14)。

    迦勒有積極的心,因為對上帝的信使他樂意跟從

上帝。迦勒警醒等候(watch and wait)上帝對他和他後

裔的應許的實現。

    3.「跟從」上帝,包括倚靠上帝,並尊主為大。

    迦勒樂意去爭戰,可是他憑藉的不是他自己。當然他還是強壯,可是他倚靠的是上帝,並且尊主為大。他的盼望建基於上帝的旨意和祂的同在。他要盡力而為,不過是憑藉上帝本身,並預留空間給上帝。他因著上帝的應許而滿懷盼望,可是並非強上帝之所難,或要強迫上帝。迦勒知道並尊重上帝有祂行事的途徑和方法,他只是盼望在上帝的許可下,配得參與上帝成就應許的工作。

    依照聖經的記載,迦勒講話的說法使我們覺得稀奇:「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民十四8);「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書十四12)。可能我們會覺得,迦勒缺乏信心,或者他的說法有點迂腐、造作。

    聖經另有段話:「嗐!你們有話說:『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裡去,在那裡住一年,作買賣得利。』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雅四13~15)人的自信應建基於上帝,確信祂,也樂意順從上帝的意思或主權。迦勒盼望得到上帝的同在;既有上帝的同在,他就必領受上帝所預備的。不是說沒有他,上帝的計畫就不能實現;而是說上帝的應許必成就,只是上帝若肯,他就可以參與上帝的計畫。

    迦勒之所以充滿活力,因為他把握上帝的應許,並隨時準備好,樂意參與或配合上帝的作為,卻不搶在上帝的前頭,包括他也順從約書亞的領導,就像詩人所說:「祂(上帝)不喜悅馬的力大,不喜愛人的腿快。」(詩一四七10)

    在民數記十四章之後,迦勒就隱藏不見,直到本章,他才又現身說話、行動。他耐心、安靜地等候、參與四十五年,如今他也可以得地為業了。

        迦勒後來居上         

民數記十三章6節和卅四章19節都說迦勒屬猶大支派。可是本經課第6節記載,他是「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聖經這短短的一句話、幾個字,透露非常寶貴的信息。

    基尼洗人不是以色列人,是以東地基納斯的後代(創十五19,卅六9~11)。可能迦勒的家庭是出埃及時的「閒雜人」(台:雜色人;參:出十二38;民十一4)之一,後來終為以色列人所吸收或同化。有趣的是,這位外族(邦)人竟然在以色列歷史中佔有榮耀的地位,且與約書亞同列為信心的英雄(申一34~38)。

    雖然以色列歷代有很多人擔心,她的信仰會因外族人的加入(包括通婚)而有所偏差或墮落,可是以色列人從同化外族人豐富了她的生活和文化,並且還有不少案例,提升了她的信仰(參:路得記、約拿書)。

    迦勒的經歷表明,外族(邦)人也可加入上帝子民的行列。正如喇合一樣,她成了以色列人最尊崇、最喜愛的國王大衛的祖先。也像基遍人一樣,他們獲得以色列人嚮往的生活,得以長久在聖殿事奉上帝,服務以色列人。[參:2001, 9, 9週報講章,頁176~179,「咒詛成為祝福」]

    我們從迦勒看到「信」的正確態度。迦勒專心跟從上帝,與以色列民眾的反叛形成強烈對比。他是上帝所喜悅的人,也是上帝期待耶穌的信徒成為門徒的代表。同樣地,專心跟從上帝的人也必得到像迦勒同樣的好結果。

    迦勒(和喇合、基遍人)是信耶穌基督者的預表。舊約時代嚮往上帝救恩的外邦人的盼望,實現在基督耶穌裡了(弗二11~13 )。不但如此,外邦的信徒也成為猶太人的榜樣,如那位為生病的僕人向主耶穌求助的百夫長,他的信心使主耶穌激賞、稀奇:「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過。」(路七9)有十個痲瘋病人得主耶穌醫治,卻唯有那位撒瑪利亞人回來向主耶穌致謝。在初代教會中,反而是外邦人比猶太人更樂意相信耶穌是基督,是救主和主。

    對於台灣建國,有人是出於我們的需要,或要努力去爭取,這值得肯定。我們信主的人,則確認這是出於上帝的旨意和應許,所以我們樂意懷著無怨無悔的期待。我們不知道台灣何時可以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牧師向上帝祈禱,可以在有生之日目睹這事成就。]可是居於相信上帝的應許,我們可以在積極等候中喜樂地參與這建國的工作,喜樂地領受上帝的賞賜。

    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至少台中民族路教會,尚未成為榮耀的教會。但是我們可以耐心、安靜地順從上帝的心意參與服事,盼望我們堪配早日成為榮耀上帝的教會。

    今天我們還可看到初信者或第一代的基督徒,比傳統的信徒更敬虔,有更好的信。相似的,如今台灣在建國的過程中,有為數甚多的新住民比舊住民更是台灣人,更對台灣有信心,更願紮根在台灣。感謝主!

主耶穌在呼召我們作門徒的事上說過:「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迦勒就是一位後來居上的門徒。我們也應當成為因信靠上帝,把握應許,專心跟從上帝的人。

(傳講於二00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回到頁首

                民數記十一章五~十五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二十世紀台灣有個家庭企業公司,是全世界數一數二之大。這個家庭企業公司由很多大小不同的同心圓形成。它的核心圓由這個家庭的成員組成,就是他們本身囊括董事長、常務董事、董事、和總經理的身份和權位。他們之下有與這核心圓遠近不等的圓環,由很多人分別擔任等級不同的經理、「掌櫃的」和差使。參與這個大圓的人必須對這核心圓忠心耿耿,能為核心圓攫取利益,並且必須非常謹慎,不得稍有才智震主、或勢黨懾主的狀況。

    在與這核心圓不等距離的各個圓環的人,可以享受從核心圓施捨而來的不同利益和權利。有很多人想擠進這個大圓。一旦進去了,有的會運用他們的權利和關係去幫助人家,有的可以向鄰居、親友炫耀,有的則對人作威作福;也有人自認為是菁英,設法要鞏固這個大圓,又敵視對這核心圓和這大圓有異見的人。他們有些沾沾自喜於擁有某個程度的權勢,卻不知道自己其實也是被壓制和被剝削的一份子,自己不過是分了「一杯羹」而已。

    以上這個故事,是台灣數十年來的寫照。台灣是這個核心圓---先是蔣家,後是舊政權的私有物。    

    出埃及記五章記載,摩西、亞倫奉耶和華上帝之命向法老要求:「容我的百姓去Let my people go!」法老就通過擔任督工的埃及人向以色列官長施壓。這些以色列官長就向法老祈憐說:「為什麼這樣待你的僕人?你把資源抽去,卻要我們繳交同樣數量的成品。你的督工又打了我們。」但是,他們轉向以色列同胞,則耀武揚威地傳達法老和督工的命令,欺負、壓榨同胞;遇見摩西和亞倫的時候,就以怨恨和有架勢的口吻對他們說:「願耶和華鑒察你們,施行審判。」同時拜託他們:「我們都是同胞啦,不要給我們難堪。我們以色列人被法老管也不錯啊。其實沒有人想脫離埃及。何況一出埃及就是曠野,可能就沒東西吃了。你們要求離開埃及,就是使我們在法老和他臣僕面前有了臭名,把刀遞在他們手中殺我們。」(1~22節)

    回到當初,摩西遇見有個埃及人在欺負一個以色列人,他就把那埃及人殺了,救那個同胞。過一陣子,摩西看到那個被埃及人欺負,為他所救的以色列人,竟然在欺負別的同胞,就加以責備。不料,這個以色列人反而去向埃及當局密告,指控摩西,以致摩西不得不逃亡(出二11~15)。連帶地,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事,就延遲了四十年。

    從聖經,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被外來政權統治或殖民的民族的可悲、可憐的面相。

    今天,極權統治、特務統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台灣的政府已經沒有黑名單了。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台灣已不可能走回威權、獨裁的時代,政府也不可能再抱持「家天下」的心態佔有台灣。台灣的政治環境已經進入民主、自由的狀態。

    但是今天的台灣完全「出埃及」了嗎?

    以色列人出了埃及,進入曠野。首先來到紅海。正當他們思索要如何過海之際,看見埃及人大隊軍馬追趕而來,就甚懼怕。他們對摩西說:「難道在埃及沒有墳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嗎?你為什麼這樣待我們,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呢?我們在埃及豈沒有對你說過,不要攪擾我們,容我們服事埃及人嗎?因為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曠野還好。」(出十四10~12)

    台灣兩次選舉總統時,中國都作文攻武嚇,很多台灣人民卻堅強地表達,要建立台灣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的意志。

    但是至今仍有少數人以高分貝說出,必須接受「一中」,台灣才不會縛腳縛手,台灣才能安定,才有遠景。這些人和中國「不放棄武力攻台」的恐嚇相呼應,和中國「商機無限」的利誘相唱和。還有人一直宣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無論如何必須「回歸祖國」。也有一部份人寧願保持「現狀」----只要有人身安全,經濟繁榮,即使沒有民主、自由,即使仍被舊政權統治也無所謂,就等候有一天和中國統一。

    再看本日經課。「他們中間的閒雜人大起貪欲的心;以色列人又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吃呢?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蔥、蒜。現在我們的心血枯乾了,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4~6節)以色列人又哭號,又抗爭,是由閒雜人引起。閒雜人(台譯:雜色人),指與以色列人通婚的埃及人,和同在埃及為奴、如今一起離開埃及的外族人(參:出十二38)。他們不明白上帝的權能和恩典,後悔當初認同以色列人,後悔選擇出埃及。他們不願經歷建國的陣痛,只是要平白得到利益和方便。

    這些人不能滿足上帝所賜基本的飲食,要求要吃魚,吃肉,吃新鮮菜蔬,進而否定上帝要他們離開埃及的恩典和計畫。在這些閒雜人鼓動之下,以色列人因眼前的艱難和困境,竟把當年為奴的生活說得好像天堂。他們的信心失敗了。這樣,上帝怎能不發怒(10節)?

    台灣經過四百年、近五十多年的殖民和專制統治,留下很多不公平、不合理、不正常的制度、法規、作風、心態和利益團體。台灣的文化受到很大的扭曲。在統派人士的煽動之下,台灣人民不顧民族、國家的尊嚴和命運,唯物質、經濟是瞻,並且充滿依賴心理,無法自治自立。

    以色列人得到上帝極大的容忍,可是也必須接受懲罰。台灣人民還有多少機會獲取教訓?還有多長的時間,在上帝的期限之前願糾正心態和價值觀?凡有心努力於建立台灣人民成為覺醒、堅強、任苦、有尊嚴的民族,建立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的人,豈不對台灣人民感到無耐又無奈,失望而幾近放棄。

    以色列人因為貪欲之心,和期圖重回埃及為奴以獲「溫飽」和「安定」,遭受上帝的懲罰。這事竟引起摩西不滿。摩西對以色列人已經沒有耐性了,並氣憤上帝無緣無故,絲毫不經他同意,將解放以色列人的重責放在他肩上。摩西說,以色列人並不是他生的,他何必經常遭受他們的抱怨、要求、責備、侮辱、打擊,加以他又沒有能力給他們吃肉。但是上帝就是告訴他,他必須「把他們抱在懷裡,如養育之父抱吃奶的孩子」,直到帶他們抵達上帝應許給他們之地的那一天。摩西已經到了無能為力,又被迫不能罷手的窘境。他最後只好祈求上帝「立時把我殺了」,以了結重任(10~15節)。

    弟兄姊妹們,我們想,台灣無望了吧,台灣人民無可救藥了吧?上帝要我們繼續對我們的鄉土和同胞盡為父為母的角色和責任。不要動不動就說,這是台灣人的「民族性」。的確,台灣人民有作為人的罪姓和軟弱,可是也有不少成分是幾百年來被外來政權統治和殖民所扭曲的文化;文化可加以改變。   

    主耶穌無意建立屬世的王國,主要是要建立上帝的國度(約十八36、37)。可是從聖經的蛛絲馬跡,我們發現耶穌也是一位要恢復以色列國的人,雖然祂最終目的是要讓世界各國都順服上帝的主權和旨意。作為一個人,我們不能放棄作一個獨立國家的國民的需要、權益和責任。

    耶穌往耶路撒冷前進。有人警告祂,希律王要殺祂,因為希律認為祂傳上帝國的信息實際上是要奪權。主耶穌就說:「你們去告訴那個狐狸..。」接著祂對猶太人說:「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在這裡,「母雞」和「狐狸」成了強烈的對比。希律是個土王,又是讓外來政權統治本國同胞的土王。他如狐狸的狡猾、奸詐。耶穌則要為猶太人(和世人)完成救贖工作。主耶穌三番四次要聚集猶太人到祂那裡,好撫慰他們,保護他們,醫治他們,教導他們,「第三天」就要完成(路十三31~34)。

    上帝也是擁抱、懷搋台灣的上帝。主耶穌也是我們台灣的「母雞」。我們都是台灣的兒子和女兒,台灣也是我們的「孩子」。我們不要嫌棄台灣。我們需要愛撫台灣,擁抱他,醫治他,教育他。

    我們需要仰望上帝的應許,效法主耶穌的榜樣,無怨無悔地期待,讓台灣早日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並建立台灣成為順服上帝主權和旨意的國家。

        

1. 咱若愛祖先,請你不通愛台灣。

  土地雖然有較狹,

  阿爸的汗、阿母的血  沃落鄉土滿四界。

2. 咱若愛子孫,請你不通嫌台灣。

  也有田園也有山,

  果子的甜、五穀的香  互咱後代吃boe~空。

3. 咱若愛故鄉,請你不通嫌台灣。

  雖然討賺無輕鬆,

  認真打拼,前途有望  咱的幸福boe~輸人。

 

        福爾摩莎頌(抱著咱的夢)

                   詞、曲:鄭瑞糖、鄭智仁

FOMORSA  咱的夢  咱的愛

親像阿母叫阮的名

搖啊搖啊搖  惜啊惜

永遠抱著美麗的夢                             

FORMOSA  咱的夢  咱的愛

有咱祖公流過的汗

搖啊搖啊搖  惜啊惜

永遠抱著美麗的夢

FORMOSA  咱的夢  咱的愛

無怨無悔來期待

搖啊搖啊搖  惜啊惜

永遠抱著咱  的夢                                                                          (傳講於二00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回到頁首

約書亞的信息第十九

我們信服上帝,上帝彰顯大能約書亞記十一章一~十五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面對恐懼  呼求上帝

信實的上帝照著祂的應許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使他們佔領巴勒斯坦的中部(二、六~九章)和南部(十章)。這些經過引起北方地區諸城大為恐慌,就結盟要和以色列人交戰。

    「某某人聽見..就..」的記述(1節),帶給我們一些不祥感。

    「『夏瑣王耶賓』聽見這事,..」,我們在士師記四章似乎也可讀到同一「人」,使我們會有時間和事件混淆的感覺。「耶賓」不是人名,而是帝號或王室名稱,就像我們說「國王」或「天皇」、「波旁Bourbon王朝」或「蔣家王朝」。耶賓是北部諸城邦的首領。

    「素來夏瑣在這諸國中是為首的」(10節),得到考古學的驗證。1955~57年發現,夏瑣佔地200英畝,分上下兩城。該城被毀於主前十三世紀中葉,與本章的敘述一致。

    夏瑣王集結加利利地區眾多的城邦要與以色列人爭戰。他們真的是人多勢眾(4節),使約書亞(和以色列人)懼怕。約書亞再次經歷和以前相似的局面:在約但河東岸望著茫茫前景,面對迦南的第一座城耶利哥,面對打敗他們的艾城。這些都曾使他懼怕、猶豫。

    但是,「某某人聽見..就..」這樣的短語,也出現在基遍事件、南征的記載中(九3、4,十1、2),卻表示,上帝的選民雖遭遇挑戰、敵對,可是在前面有勝利在等著他們。

雖然經文沒有記載,然而約書亞必然向上帝透露他的心聲,向上帝求助,呼求上帝的名。因此,上帝對約書亞說:「你不要因他們懼怕。明日這時,我必將他們交付以色列人全然殺了。..」(6節)上帝的子民歷代經歷了上帝。「我曾尋求耶和華,他就應允我,救我脫離了一切的恐懼。..我這困苦人呼求,耶和華便垂聽,救我脫離一切患難。..耶和華的眼目看顧義人,他的耳朵聽他們的呼求。」(詩三四4、6、15)上帝向約書亞說話。這裡的鼓勵----不要懼怕,和從前在艾城或與南方聯盟作戰之前的鼓勵一樣。以民很快地----「明日」就可取勝。

    當我們要奉主的名開創一番事業,要奉主名突破傳統或侷限,要進入新的宣教領域,要建立一個屬於上帝的「新而獨立」的國家,我們會膽怯,會猶豫,這是自然的。世上沒有「信心專家」。即使我們有過多少人生的歷練,有過多少成就,對新的挑戰、敵擋和困難產生恐懼,有所猶豫,我們不必否定,或不承認。這些心理反應反而促進我們更慎重去面對,更衷心信靠主,求告主。我們需要通過對上帝的信,等候上帝所預備的勝利。

    夏瑣,最後被毀滅了(10~13節),一如耶利哥、艾、南方諸城邦的毀滅,代表上帝對敵擋祂旨意者的不悅。違背上帝的旨意會遭受可怕的後果,這對現代人或許難以接受,不易覺察,但事實一直如此。

    二十世紀,韓國的李承晚、越南的吳廷炎和「中華民國」的蔣介石,雖名為基督徒,卻行專制、極權之實,敵擋上帝,終被上帝懲罰。基督信仰並未對此提供簡易的解決之道,倒是堅持,唯有信服上帝,參與上帝國的實現(太六10;路十一2),才是政權、社會和世界需要的最佳解藥。

        遵命  奇襲  勝利

    6~9節記載以色列人如何和敵軍交戰,如何獲勝。

    我們所感興趣的可能是以色列人的戰術:砍斷敵軍戰馬的筋蹄,火燒他們的戰車。砍斷戰馬的筋蹄,對台灣六十五歲以下的人應當「似曾相識」。宋朝的岳飛就曾用這戰法打敗金兵。兩個事件相距兩千五百年(主前十三世紀到主後十二世紀)。這樣的戰法歷史紀錄非常少,可見做來並不容易,但是以色列人在上帝指導下成功了。

    在當時的狀況,以色列人要用火焚燒迦南的戰車幾乎不可能。可是針對活動力強、可橫行平原的迦南戰車,以色列人佔據山地,使戰車無用武之地,並有機會用火加以焚燒。

    砍斷馬筋,火燒戰車,可確保敵人以後戰爭不能再行使用。這事對後代以色列人有象徵意義,提醒他們不可倚恃人為的勢力。「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大聲傳揚,有誇耀之意]耶和華我們上帝的名。」(詩廿7)「你們不要倚靠君王,不要倚靠世人;他一點不能幫助。..仰望耶和華他上帝的,這人便為有福!」(詩一四六3、5b)

    但是,以色列人致勝的關鍵在於,上帝將敵軍交付給他們(6、8節)。以色列人得勝的秘訣則是信服上帝(9節)。這裡唯一的神蹟是,一支裝備簡陋、人數多寡懸殊的軍隊信服上帝,擊敗了人多勢眾、戰備精良、以逸待勞的強敵。

    這不是一則「故事」,而是史實,並且要讓上帝的選民在歷代經歷上帝的大能。以色列人能領受這樣的神蹟,其因素或原因值得我們三思和學習。

        建立良好的信仰傳承

9和15節的記載教導我們,上帝的選民教會和屬主基督的家庭都需要建立良好的信仰傳承。

    今天,在一部份西方人的眼中,基督教已經只是西方的文明或文化傳統,一個用來促進民族或國家團結的意識而已。(從「九一一」美國遭受恐怖攻擊以來所引起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種族對峙」現象可以看出。)就他們而言,這個宗教只是個「民間宗教」,只是觀念,只是信念。

    有信徒能執著於自己和家庭是「基督教家庭」,這不錯。可是,我們是否只作文化認同,或一種宗教傳統,就像一般未信主的家庭那樣,「我們是信佛的」,「我們是拜祖先的」,「我們是拿香的」,一旦家中有人去信別的宗教,就是背祖背教。當我們在堅持自己是「基督『教』世家」之際,我們會不會實際上已落入一種「中乾」、荒謬的狀況而不自知?對上帝只是一種粗淺的觀念性的認知,也很少很少和主耶穌建立人格關係。

    我們需要建立很好的信仰傳承,是一代代、每個人與上帝親密,以福音為榮,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並深信祂能保全祂所交託我們的,深信祂能保守我們所交付祂的(提後一12),以及信服基督(羅一5,十五18,十六26;腓一29)。  

摩西信而順服上帝,約書亞也效法摩西信而順服上帝。我們的家庭和教會,都需要建立信而順服上帝的樣式,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這才是好的信仰傳承,而不只是一個傳統的信仰。信服上帝,才能讓上帝的大能和神蹟彰顯出來。

        借鏡約書亞記  邁向建國之路

以色列人自出埃及以後,大約經歷了兩百年,才得以建國。這是一條漫長的路。後來以色列南北兩王國又陸續滅亡了,以民被俘虜到異邦。他們得到了波斯帝國的釋放,接著,對於要不要從巴比倫歸回故土,非常猶豫和戰兢。從約書亞記,他們獲得極大的鼓勵,就一批批地、成群結隊地,長途跋涉,跨越遼闊的曠野,回到已被外邦人佔據,土地被踐踏,田地荒涼、乾硬的鄉土。他們經歷第二次的出埃及,第二次的漂流曠野,第二次的過約旦河,從事第二次的征服迦南地。這是類似第一次建國,甚至比第一次建國更艱鉅、更漫長之路的工程。但是這些亡國、被充軍的百姓,真的從約書亞記得到鼓勵,從事第二次的、長期的建國行動。他們所持守的就是約書亞記中守約、誠信的上帝,以及要效法當年的祖先如何信服為他們爭戰的上帝,好讓上帝的大能早日彰顯。

    今日的台灣尚在建國之路,雖然已經有兩位台灣人連續擔任總統。台灣人民的心態尚停留以色列民首次漂流曠野的狀態(參:民十一~十四,十六,廿~廿五)。加上台灣人民多數未認識上帝。台灣的教會和基督徒需要負起重大的責任,和扮演重要的角色。一、台灣的教會和基督徒,尤其長老教會的信徒,要學會約書亞當代以色列人,跳脫第一次的曠野心態,而有信仰的成熟,能信靠並順服上帝,作台灣人民的榜樣。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告)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可見信(服真)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十14、15、17)

    傳福音是咱的使命,於夢中也欲去傳福音;

    放-sak性命也欲去傳,去宣揚主的話。

    福音會救咱的國家,福音會救世界靈魂;

    傳道是我主的命令,去宣揚主的話。  (長春詩歌 Ⅱ--35)(傳講於二00一年十一月四日)

 

回到頁首

加拉太書的信息第十五

自由的生活------   順從聖靈的生活):喜樂加拉太書五章十六~廿六節

羅馬書十四章十七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今天我們要同守聖餐禮,與基督同桌。過去我們參加聖餐禮,總懷著沈重的心情,為著我們的罪連累了耶穌基督受死,為著基督要贖我們的罪而付出代價。但是聖餐有其專有名詞,是「感恩」和「祝福」,含有「好」和「喜樂」的意思。盼望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徒,對聖餐能有新的理解和新的領受。

    聖餐禮是一個喜樂的聖禮典。這與我們今天禮拜信息的主題有關。

        基督所賜的喜樂不會被奪去

    和喜樂相似的有兩樣,就是享樂和快樂。    

    「享樂」是因經驗到某種好的事物,或享有自己所喜好的事物(尤其是物質)而感到快感。我們身為基督徒,也許認為「享樂」不好。當然有些享樂有危險性,是罪惡的。可是聖經也告訴我們,上帝賜百物給我們享受(提前六17)。不過,享樂隨時會被奪去。我們很喜歡觀賞美麗的圖畫,喜歡聆聽美妙的音樂,一旦眼睛瞎了,耳朵聾了,雖能憑著記憶,可是那種快感和愉悅感會漸漸減低,也不能欣賞新的作品了。

    「快樂」包括得到了我們希望得到卻又難以確定可以得到的東西或境遇的那種情感;主要指從人而來,藉著人際的互動而產生的情感。上帝使人成立家庭,祂就是要使丈夫、妻子和兒女的愛成為人快樂的主要來源。「享樂」較個人化,也可能是自私的。真正的快樂則是在我們把自己貢獻給別人而接受別人的貢獻時才有。不過,快樂也和享樂一樣會被奪去。有時人失去了親人,陷入極大的哀傷,好像失去世上一切所愛的人。我們和他們都知道,他們從前的快樂一去不返了。

    「享樂」會被奪去,「快樂」會過去,「喜樂」則是不會被奪去,不會過去的「快樂」。特別,主耶穌說,因祂而得的喜樂,沒有人能奪去(約十六22~24)。主耶穌說這話的時候,是祂在世上最後一夜;祂的仇敵已經包圍祂了。

    保羅被關,可能被判死刑。可是他告訴教會:「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四4)。我們要靠主、在基督裡才能有喜樂。

    喜樂和快樂不同,與天氣好壞、萬事如意無關,因為喜樂不是因外在環境而生即時的情緒反應,也不會被惡劣、敵對的環境所掩蓋。

        一個重生的人竟然沒有喜樂

    這幾年當中,很多人從陳洺慧姊妹的見證得到很大的幫助。洺慧姊是東京大學的佛學博士,後來卻信了主耶穌基督。她將信仰的歷程和生活的改變呈現出來,感動了好多人。但是最近她出版一本書叫「走出基督教」,震驚了教會界。這個書名給人的印象是,她離開了基督教,因此教會界也突然不再提起她的名字;還聽說,教會出版界和書房都悄悄地把她的出版物(含錄音帶)都收起來。

    讀了她這本書才知道,這個書名應當叫「走出基督『教』」比較適當。在坦白說出自己過去(信主後)的軟弱、病苦、不快樂和虛偽,以及所看到教會和基督「教」徒的消極面之後,最後她說,她不是不信上帝,也不是叫人不要信基督教,而是要人歸回真神。

    由於她的出身背景和她戲劇化的信仰經歷,教會界和很多人對她有很大、很多的期望,她自己也覺得需要有多的服事和獻金,加上自己的個性,過去的傷害,家計和養育子女的壓力,又必須在公眾面前表現喜樂和「最佳」的狀態,她的脾氣每下愈況,健康也每況愈下,幾乎崩潰。她只好逃離群眾和教會團體,後來在美國中部的教會再次獲得更新。經過這次的經歷,洺慧姊幾乎完全否定過去自己的基督徒生活和信仰型態,也主動要求教會出版界收回她的出版物。

    綜觀洺慧姊妹新的歷程,她現身說法。她在基督「教」裡沒有喜樂和真生命。她不要人信人為的、虛偽的、制約化的基督「教」,而是要唯獨相信耶穌基督,歸回真神上帝。

        順著聖靈注神看基督

    請誦讀希伯來書十二章1~3節。a.「仰望」(2節),台譯「注神看」更合原意。我們有罪,有憂傷,有令我們跌倒的事。要如何有喜樂?乃要注神看耶穌。或許有某些人克勝苦難和「贏得」喜樂的經歷讓我們嚮往、羨慕。可是在我們東張這人西看那事的時候,我們要「把頭轉回來,定睛在」耶穌基督。b.「思想」(3節),有計算,更有「比較」的意思。把我們的患難和主耶穌所受的苦難比比看。有誰的患難可與耶穌基督的苦難匹敵?

    歸回真神上帝!喜樂是與上帝有無可名狀的聯繫而得的。喜樂不是靠裝作,不是靠自力,不是憑藉成就和所擁有的而有,乃與上帝建立適確、親密的關係而有。那麼,要如何親近上帝?

    要到上帝面前,必須倚靠耶穌基督(約十四6)。要親近基督,必須藉著聖靈(約十四16、26)。我們在聖靈裡,倚靠聖靈,順著聖靈,我們才能認識基督,與基督連結而有喜樂。這和世界的「喜樂」不同。按照俗世的標準的「喜樂」往往是,「比上不足」則屈就,「比下有餘」就強勢。加拉太書告訴我們要從律法脫離,不要將我們的稱義建立於社會的禮教和「優越」的標準,教會的教規和要求。我們唯有順著聖靈,才有真正的喜樂(羅十四17),也才有真正的自由(參:尼八10)。因此,基督徒應當渴慕聖靈時時的充滿(弗五18),由聖靈管理我們,讓我們結成聖靈的果實(兼具屬靈的恩賜)。

    聖靈會幫助我們注神看主耶穌而有喜樂。基督徒有喜樂的品格,1.因為主耶穌是我們的牧者。祂帶領我們,祂保護、管教、供應我們,並為我們贖罪。基督徒有喜樂的品格,2.因為知道主耶穌已經復活了。復活的基督已經勝過苦難和死亡,也表明上帝的愛比世上的恨更強。門徒看見復活的主就喜樂了(約廿20)。基督徒有喜樂的品格,3.因為知道自己的患難乃參與耶穌基督的苦難(彼前二21),這是一種榮耀(來十二2),是一種操練(羅五3~5;彼前一6~7),也具有贖罪的作用(西一24;徒七60)。基督徒有喜樂的品格,4.因為在盼望中有喜樂(羅十二12,五1~5,十五13)。我們知道,有一天歷史要完畢,而我們必存留在上帝的愛的國度裡(啟十九6~7),能與基督永遠同在,這真好得無比(腓一23)。所以對苦難、逼迫和死亡,都不懼怕。基督徒的死(包括患難、攻擊等)不過是與基督同在,而有基督的地方,就有喜樂。因為如此,使徒們雖被猶太當局逮捕、鞭打、恐嚇、羞辱,卻心裡歡喜,因被算是配為基督受辱,還因而讚美上帝,四處傳揚福音(徒四24~31,五41);並且即使因基督的名而受害,仍極力傳揚福音,領人歸主。                           

        喜樂是深沈生命的流露

有位農夫跑到農會請教技術人員,說:「我的井乾掉了,再來有兩個月不會下雨,我該怎麼辦?」技術員回答他:「我想再深些會有水。從你井的中央鑽下去看看。」第二天,農夫高興地來告訴技術員:「水挖到了。」原來工人在十五公尺下找到隱藏的溪水。

    喜樂是心靈終極深沈的強大力量,不見得是嘴邊掛著微笑;就像海底深處的漩渦,站在岸邊的人一點也看不出端倪;就像地面上的人看不到地面下的溪流。

    「主耶穌說:『信我的人,..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著信祂之人,要受聖靈說的。」(約七38、39)聖靈喜樂的水就在那裡。人要是掘得夠深,便能找到它。當信主耶穌基督,拋棄世上的「律法」,倚靠聖靈注神看耶穌基督,心中便要充滿喜樂。                (傳講於二00一年十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