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題目 |
參考經文 |
講道者 |
5月6日 |
約書亞記六章一~廿七節(上) |
張宗隆牧師 |
|
5月13日 |
申命記五章十六節 以 六章一~四節 |
張宗隆牧師 |
|
6月10日 |
加拉太書二章一~十節 |
張宗隆牧師 |
|
6月17日 |
路加福音十九章一~十節 |
林生安牧師 |
|
6月17日 | 我們為上帝而戰 | 約書亞記六章一~廿七節(下) | 張宗隆牧師 |
6月24日 | 消 滅 腐 蝕 | 約書亞記七章一~廿六節 | 張宗隆牧師 |
夏天到了,各種病毒又活躍起來。腦炎、腸病毒、登革熱……雖是肉眼不能見的東西,卻隨時都可能感染我們。不久前,臺、歐的口蹄疫和英國的狂牛症都使我們談之色變,並引起我們極度恐慌。
疾病或病毒,在今天尚可作某個程度的有效控制。不過,一個國家的民心和教會如果受到腐蝕,將如何是好?
一次戰役的開始----後天失調
以色列人進迦南地的第一次戰役(對耶利哥),那麼順利地、出乎意料之外地打了勝仗。他們征服了耶利哥,同時也贏得了他們的自信心。
他們下一個目標是艾城。不過,以色列人的行前措施卻給我們一些不安感。
1.約書亞派人「上去窺探那地」(2節)。上次約書亞派兩個人去窺探耶利哥,是要他們回報當地居民的狀況,尋找支持者。這次則要評估反對力量,衡量是否容易征服,和當年摩西對探子的吩咐(民十三17~20)很類似。這種類似已經讓人看出這次戰役之結果的端倪。
2.偵探的回報沒有提到上帝的應許,只按敵人的力量評估作戰得勝的可能性。他們說,只要兩三千人就夠了,「不必勞累眾民都去」(3節)。其實在耶利哥的勝利並不會導致他們勞累,因為上帝大大為他們爭戰。他們這樣的計畫使我們注意到一件需要警惕的事,就是有關「信心」的問題。
在摩西當年,上帝要以色列人進迦南,可是那些探子缺乏信心,認為自己的力量不足。他們沒有信心倚靠上帝。現在,約書亞所差遣的探子又是「缺乏」信心。他們認為自己的力量很強,艾城算不得什麼,根本不需要上帝,這也是缺乏信心,甚至是不信(參:傳十15)。
3.在爭戰中都沒有約櫃的參與。在記事中一直要到第6節才提到它。約櫃是以色列過去勝利的象徵,更提醒以色列人上帝與他們同在。可惜,他們覺得不必「勞累」上帝;他們自己就夠了,不需要上帝對他們行動的支持。難怪戰役的結果可知。
4.沒有提到約書亞的領導。這是本卷書征服迦南的記事(至少前十二章)中絕無僅有的記載。以色列人不但沒有尋求上帝明確的引導和幫助,就作了決定,在執行時又沒有約書亞清楚的帶領,以為各行其是就可攻破艾城。難怪攻擊變成了羞慚的潰逃(5節)。
聖經這幾點紀錄,促使我們對過去在個人行事和教會從事事工的態度和作法,都需作相當的檢討。我們必須從這段記載得到正面的學習。
戰役後的潰散----症狀的呈現
艾城戰役的結果是,以色列人被殺敗,「眾民的心就消化如水」。這句話在二章11節和五章1節是指迦南人,這裡卻是指以色列人;並且還加上「如水」,表示上帝百姓的信心、士氣、希望全然垮台了。
經文短短五節的記載,把前面六章一連串勝利的氣氛完全翻轉過來了。
約書亞和長老有如哭喪般地在上帝的約櫃前俯伏於地,直到晚上(6節)。他們代表人民向上帝呼號、哀哭,甚至表達埋怨。
約書亞(和長老們)對自己的領導才能起了懷疑。當年摩西領導以色列人時,百姓不願進迦南地,以及面對缺水喝的狀況,他們就埋怨上帝,「不如」(巴不得、恨不得)死了吧,換領袖吧(民十四2~4,廿3~5)。現在約書亞也作相似的埋怨,不同的是,「不如」留在約但河東吧。他們受不了打擊和失敗、挫折和阻擋。
他們的自我懷疑,實際上也在質疑上帝的大能、信實和守約。這使他們產生極大的恐慌。上帝在立約時曾應許說,以色列的敵人要轉背逃跑(出廿三27),可是如今仇敵竟反而使他們轉背逃跑了。迦南人聽到以色列人並非所向無敵,他們就會聯合起來消滅以色列人。這樣,以色列的名字豈不是要從世上消失了,也就是會被殲滅了?這樣,以色列上帝的名豈不是也連帶受損了(9節)?上帝不是大能、守約的上帝吧?
以前以色列人拒絕順服上帝,以致觸怒上帝。但是現在的問題不是他們背叛,而是他們都自以為在順服上帝,在替上帝和在為上帝的榮耀爭戰、行事。他們不自知,他們自己有犯罪的隱情和不信的心態。
一個人、一個團體,尤其是上帝的選民,一旦驕傲了,對上帝缺乏信心了(含:不信祂,何必需要祂,「可有可無」上帝所設立的領導者),依恃過去的經驗和成就,再加上犯罪(1節:「以色列人在當滅的物上犯了罪……」),就注定要失敗。
我們往往沒把罪當作一回事。有人則以為,與罪和試探爭戰很容易得勝。本段很嚴肅地告訴我們,要與罪爭戰,有如要克服毒癮,不但要警醒,也需要自律,需要脫去從前行為上的舊人(弗四22),還需要謙卑,倚靠上帝的大能和恩典(羅七14~25;參:弗六12~18)。否則,上帝的子民將落入更大的失敗和更多的死亡。
找出原因解決問題----對症下藥
上帝對約書亞的答覆有兩個「起來」。
首先,約書亞要「起來」面對事情的原因,也就是隱藏的事實(10~12節)。以色列人犯了罪,違背聖約。他們被打敗不是上帝的錯,而是他們取了當滅之物,那些唯屬於上帝之物(六16~19、24)。拿了上帝的財物,就是偷竊;否認這樣的偷竊就是欺騙(詭詐)。
只要以色列人取了當歸上帝之物,上帝就不認定他們是屬於祂、當歸於祂的子民,就不會為他們爭戰,還保證他們必定失敗,會滅亡。以色列人若不毀掉當歸上帝之物,他們就會像當歸給上帝之物那樣地被毀掉。
接著,上帝告訴他們要「起來」毀掉當滅之物(13~15節):
1.全體百姓都要自潔。利未記十七~廿六章說明要怎樣才是聖潔的子民。在這裡,「自潔」直接的意思就是在提醒每一個以色列人和家庭,要自己查驗(不用查詢別人),自己或家人拿了當滅之物?
2.找出誰拿了當滅之物,並將拿的人治死。若不除掉那當滅之物,以色列人還會打敗仗,所以要向拿的人下手。上帝要「取」出(抓住)那偷竊上帝財物的人。那個人要被火焚燒,如耶利哥歸給上帝而滅絕一般。
解決罪的問題----服
藥
對上帝的「診斷」和「下藥」,約書亞都接受並順服,可說是願意服下這帖「苦口良藥」。他只要找出犯罪的人,而不必辨究是犯什麼罪。果然上帝就取出了(有如抓住敵人)亞干。
對犯罪者的描述,本書卷除亞干外,再也沒有如此詳細列出某人的家世到四代;本章更三次列出。這暗示這是集體犯罪,所以也需要作集體懲罰。
亞干認罪了,並詳述細節。
他看到「一件美好的示拿衣服」。示拿就是高度文明的巴比倫。示拿的衣服不但是「舶來品」,更可能是穿來祭拜偶像[巴比倫以崇拜多神出名]的高貴服裝。銀子約重2.7公斤,金子重約560公克。亞干看到那些東西,覺得賞心悅目,又可喜愛,就拿了。[這麼大量的「戰利品」家人不知道嗎?]於是,他就連累了他的家人,甚至連累到全以色列人,以致在艾城戰敗。這讓我們想起,夏娃為什麼摘下那可使人知道善惡、悅人眼目的禁果(創三4~6),結果就連累人類陷於罪中。
亞干說他自己「貪愛」這些東西(21節)。這違背了十誡中的第十誡,是對一件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的不正當渴求和佔有。亞干拿了唯當歸給上帝之物以後,就把它藏起來,顯示他的欺瞞(詭詐)。
教會剛剛成立之時,有彼此相愛的共同體生活,信主的人日益加添,充滿美好的見證。但是亞拿尼亞和撒非喇這對夫婦欺哄聖靈。他們的行為是危險的傳染細菌,會腐蝕整個新生命的共同體。因此教會就馬上辨識出,並斷然處理,如此教會才能繼續作主美好的見證,帶領更多人信而歸主(徒五1~11、14)。亞拿尼亞和撒非喇夫婦之事件可說是亞干(與其家人)之事件的「新約版」。新舊約時代屬上帝的共同體剛要建立、成形,豈容腐蝕的病毒蔓延。
教會和基督徒有沒有搶奪僅屬於上帝的東西?我們會不會貪愛一些東西,就偷竊、強奪了僅屬於上帝之物,如榮耀、尊嚴、財物、主權……?心裡所想的就是,那是「我」的,「我」要得到那個,別人為什麼沒有給「我」那個。
約書亞的順服和亞干的認罪,使以色列人的前景有了轉圜的餘地。要消滅腐蝕,上帝的話、人的順服和罪人的認罪,缺一不可;重點則在於人順服上帝的話,和因(聽見)上帝的話而悔改。
認罪有得赦罪的應許(約壹一9),可是並非說他就可以因此而擁有他原先貪愛的,以及免除承擔後果。
他們把失去之物找回來,把它放在上帝面前。不是找到人,不是把它找出來詢問就好,乃要將這些歸還給上帝,並請上帝作證,以色列人沒有保留任何一樣屬祂之物。
根據滅絕令(申七、十三),亞干和他的家人都要受滅絕。此後,他的名要消失,也就是他的家人也要受滅絕。他們都成了要歸給上帝的當滅之物。甚至,歸屬於上帝的共同體若沒有發現有人奪取當滅之物,也沒有和這罪劃分界線,上帝也要看他們為當滅之物。現在亞干及其家人的消滅,使以色列人不致被上帝毀滅。
尾
聲
正如經歷一場流行病之後,我們就警告人們要避免第二次感染,或要杜絕流行,本章最後也作一番提醒。
26節:上帝的百姓在亞干遺體上面堆成一大堆石頭。大,為要把所有的東西都蓋住,也要它成為後世的鑑戒,也要使後日旅人能避免接觸。上帝的管教,我們從中獲取教導嗎?我們樂意從中學得功課嗎?
(傳講於二00一年六月廿四日)
我們曾用這段經課,以「上帝為我們爭戰」為題分享信息。當時提到,上帝使以色列人進住迦南地,好讓他們成為上帝祝福萬民的工具,是上帝既定的計畫。祂把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釋放出來之後,當他們要進入那應許之地,祂必為他們爭戰。這樣,以色列人必須1.以信領受上帝為他們而作的爭戰,2.在信心中默默地、守紀律地行走,3.倚靠聖靈爭戰。[見五月十三日週報講章,頁87~91]
我們再就這段經課,以「我們為上帝而戰」為題,繼續領受聖經的教導。
一、以忍耐等候
在這速食、即溶的時代,我們變得更缺乏耐性,又不知「等候」為何物。實際上我們都知道,世界上的事情往往不是一蹴可幾,尤其是有意義的、重大的事,然而我們就是等不及。
以色列人面對耶利哥,他們看到過去四十年在曠野中難得見到的景象。耶利哥有高高、堅固的城牆。或許它不是很大,可是面對站在城牆上的高悍的耶利哥戰士,以色列人會自覺不過像蚱蜢而已(民十三33)。如今上帝又要他們用七天的時間,毫無戰鬥動作[這怎能打贏?]、靜默地(唯祭司吹角號)[真叫人難耐!]行走,可說是莫名其妙地繞城走。不過,以色列人必須在一日復一日的重複行動中,在不知其所以然的行走中,含著耐性等候。他們要在耶利哥得勝,這是上帝的應許,也是上帝的賞賜。他們重複的靜默行走,以及最後要配合角聲而大聲呼喊,絕對不是「捕風」,因為那是上帝的吩咐。
忍耐的等候不是無所事事。它懷著渴望的期待(eagerly
expecting),卻不是在焦慮中自行其「是」。就以游泳為喻。初學游泳的人,用盡力氣划水,深怕被水淹沒,更希望趕快划到岸邊,卻反而往下沈,又只在原處拍水。忍耐的等候是將一切重擔交給恩典的上帝(水)----相信「水」能浮載我們,順著水性(上帝的恩典)往前划,並在重複的划水動作中逐漸划向對岸。
當我們確認事情不是為單求自己的利益和榮耀,而是出於上帝的交託,是合乎上帝的心意,我們就可以以信前進;即使不知道上帝會怎樣帶領,但仍在祂的恩典和權能中一步步、有耐性地向目標行走。
亞伯拉罕從吾珥到迦南,大衛把約櫃抬進錫安山,耶穌基督從加利利到耶路撒冷,保羅從大馬士革到羅馬,都是以忍耐等候抵達的。
二、以慶典爭戰
人的忍耐有限。忍耐容易陷於在挫折、怨嘆中咬緊牙根的狀態。
攻破耶利哥是以色列人的事,也是上帝的事,更是上帝計畫的一部份。上帝為以色列人爭戰,以色列人也為上帝而戰。以色列的行動是參與上帝的作為,是「將來完成進行式」的行動。所以在參與上帝的計畫和作為,應當以慶典來爭戰。能以慶典來爭戰,也可附帶地克服我們忍耐等候中的挫折感和怨嘆心理。
從二章8~11節和五章1節可以知道,以色列人在耶利哥的勝利已是既成(定)的事實,所以耶利哥城牆要用慶典來征服。
雖然繞城是軍事行動,可是這當中有祭司吹角,又要民眾大聲呼喊,這乃呼求上帝的記念和同在,以及聲明戰爭的勝利(民十2~6;撒下六15),其中深含對上帝的讚美和尊崇。
本段繞行耶利哥的記事與五章10~12節相連,這使我們想起逾越節。在第一個逾越節(期),以色列離開埃及,並親見埃及全軍覆沒。第二個逾越節,以色列人從西乃山往曠野而行。現在對耶利哥的爭戰成了節慶的一部份,既使人想起第一個逾越節,也能在上帝應許的勝利中征服敵人。
這個繞行是軍事行動,卻更是迎約櫃的大典。遊行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進入耶利哥。自從以色列人在西乃山立約以後,約櫃就開始前進,要不斷前進,直到進入耶路撒冷,那時才達到最高潮。上帝按照祂的應許帶領以色列人前進,使他們帶著約櫃進耶利哥。約櫃進駐耶利哥是上帝拯救計畫中的一部份。
我們的理性使我們無法瞭解和體認敬拜、讚美所發出的能力。上帝是聖潔的,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的(詩廿二3)。約沙法王面對人多勢眾的三國聯軍,帶領百姓讚美上帝,終於打了勝仗。保羅和西拉受酷刑,被監禁,卻以禱告、唱詩、讚美上帝領受了神蹟,不但刑具脫落,並使獄卒全家信主得救。
我們和教會在平常隨時就當對尊貴、榮耀、全能的上帝慷慨地獻上讚美,則祂的大能更要彰顯。我們在參與上帝國的事業,推行上帝所交託的事工,從事合乎上帝旨意的事情,當以敬拜和讚美,或以慶典來做,則上帝的旨意更將成就,我們也在喜樂中進行。
三、抱持救贖的目的
耶利哥的城門關得嚴緊(1節)。這表示他們對以色列人的拒絕,更表示對以色列人的信息關緊心扉;這個信息就是上帝藉祂的百姓出埃及、過紅海、過約旦河,以及這些年間的軍事勝利等奇事,所宣告的信息。耶利哥的城門關著,像約但河一樣,要抗拒以色列人按上帝的旨意獲得這地。以色列人要實現上帝的旨意,就必須打開她的城門,就像必須跨過約但河這天險。
但是「雞蛋較密也有縫」。整個耶利哥有個例外,就是喇合的窗戶是唯一不向以色列關閉的「開口」(二18、21)。她早已嚮往這位大能、施救恩的上帝,雖然她只是風聞有祂(伯四二5)。喇合因此而隱藏約書亞所打發窺探耶利哥的使者(25節),既保護他們,又誤導王派來要捕捉他們的人。喇合不要再作耶利哥人,要切斷她和迦南人的關係。她轉而效忠以色列人,並相信以色列人會守約善待她和她的親人。
終於,喇合住在以色列人當中,直到今日----直到寫這段經文的時候。她、和她有關連的人,已經與以色列人不分,是他們的一部份。不但如此,她還成了大衛王和耶穌基督的祖先(太一5)。
喇合的得救和耶利哥被征服同樣重要,也同樣奇妙,都是出於上帝主動的作為。對基督徒而言,喇合的事件彷彿是牧羊人在尋找失落的羊的故事(太十八12~14;路十五4~7)。有人要脫離罪惡的生活,要得到革新的人生。他們是主耶穌在尋找和要接納的人。主耶穌非常關心並珍貴世界所唾棄、所輕忽的人(太十五21~28;約八1~11;林前一18~31;雅二5)。祂又宣告:「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太五3、4、6、8)。
基督徒和教會在參與上帝國的事業,在推行上帝交託的事工,從事合乎上帝旨意的事情或人生規劃,需要謹記,必須具有使人因我們得上帝祝福和救恩的終極目標。凡嚮往上帝和祂救恩的人,都當被我們和教會接納。按上帝藉著基督所表現的義,他們必可進到上帝在基督裡的救恩(提前一15;羅三21~29;彼後三9)。「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因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現中本:因信而得以跟上帝有合宜關係的人將得生命]。』」(羅一16~17)
四、「替天行道」的鑑戒
約書亞記中以色列人對被他們征服的城邦的處置方式,尤其本章耶利哥這個案,往往造成基督徒的不安,更引起未信者的質疑和攻擊,因為以色列人「將城中所有的,不拘男女老少,牛羊和驢,都用刀殺盡」(21節,16~19節)。他們的作法顯然是依照上帝的「旨意」,所以上帝豈非是不人道、殘暴的上帝?
以色列人的作法係按照「滅絕令」。依和合本,本章的用語:毀滅(17節)、當滅(18節)、殺盡(21節),和民數記十八14節的「永獻」都是同一字。它的意思包括將某物完全獻給上帝,全然為祂所有。以色列人要將上帝所賜給他們之地的人和牲畜全都毀壞,值錢的物品完全歸入上帝的會幕,以避免他們效法迦南人去敬拜當地的神明(申廿16~18,七1~6;民廿一2~3、21~35)。如今以色列人征服了耶利哥,該城和其中所有的均屬上帝,則他們要將一切完全歸給上帝,也就是人不得擁有,故必須完全毀滅,否則就是偷取屬上帝之物,將導致全民受咒詛(18節)。
不過這滅絕令亦非絕對,像喇合仍得以生存,以下諸城的牲畜仍得保存。以色列人對耶利哥採取極端的作法,還跟她是他們攻略迦南地的「初熟果子」,務必永滅全然獻給上帝有關。也因此而不得有人重建這城(26節),係指不得立根基,興建城牆,安設城門,作為政治和軍事「據」點,而非指不得修建供平民居住(撒下十5;太廿29)。約書亞的誓言實現於六百年後的亞哈王時代(王上十六34)。
從考古資料可以知道,以色列人的滅絕令是當代中東世界普遍實行的習俗,尤其是政治、軍事行動。雖然我們可以「以今批古」,可是在當時的文化環境中卻是無可厚非的行為和對上帝(或神明)熱心及衷誠的表現。回歸當代的情境,我們可以對當時的作法有所體諒。
但是我們仍需要就整部聖經所呈現上帝的形像和倫理教導,對約書亞記和律法書所認知的上帝及所訂待敵之法作審慎的考察。
舊約聖經中的上帝和新約聖經中的上帝是同一位上帝,可是由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啟示的上帝才有整全的形像。我們無論如何為上帝大發熱心,我們的行動或行為模式都需要接受整部聖經的規範,尤其要根據主耶穌基督的啟示來驗證或察驗。否則,當我們有心要榮耀上帝而行事,或為上帝而熱心時,將無法逃脫社會觀念和文化傳統的「替天行道」模式。在推行上帝交託的事工,從事合乎上帝旨意的事情或人生規劃過程中,我們提防採取世俗的手段(參:羅十二1~2)。
上帝若要我們每個人和教會參與祂對世界的計畫,祂必為我們爭戰。祂也要我們配合祂美好、賜平安的旨意而戰。我們要以忍耐等候上帝的引導和成就,以慶典(敬拜讚美祂)參與祂的作為,存要藉我們的人生和事業以宣揚或分享上帝的救恩為目標,效法主耶穌的樣式處世、行事、為人。願上帝的旨意實現在地如同在天。榮耀惟歸上帝!
(傳講於二00一年六月十七日)
在路加福音18:35-43
/ 19:1-10
記載的兩處經文裡面,強烈的顯示對比兩種不同背景的人物:貧窮與富裕的人
/身份: 乞丐-稅吏長 / 身體狀況:瞎眼-短小的人。
但是,他們有同樣激動之心想看看主耶穌[18:41
/ 19:4]。雖然他們想看看耶穌,持有不同的動機與目的,但是,他們的需要是相等的。基本上,他們想從耶穌那裡獲得生命
/ 力量 / 健康 /激勵和友誼之喜悅,這些東西耶穌全然都有。
我願與各位分享聖經上數位使徒因為與主相遇,而生命有重大的改變的動人故事與福音信息。各位主內親愛的兄弟姊妹,祇有主能改變我們一生,讓主改變我們,改造我們。藉著聖靈的全能,能夠學像主的樣式。
一、撒該想看看主—成為他一生之轉捩點
撒該是何種人?他是猶太人,作羅馬帝國的公務員,經上說:他是有錢的稅吏長,猶太人把收稅的人當吸血鬼,當罪人看待。他是否被污名的人?當時代的稅務人員A錢財是沒法避免的事。那是他們隨心所欲去做的惡。
他為何急需想看看主耶穌?因為他的人生沒有真正的喜樂,金錢沒有帶給他幸福和平安,他心裡的深處沒有絲毫光明,他真的需要主。唯有主知道他迫切的需要。因此,主進入撒該的家,介入他的生活領域與他的心靈世界裡面。因而他就改變,成為另外一個人,成為新造的撒該。後來他展現他徹底的悔改—他把過去徵稅時所A的不少的錢財之敗事,全然告訴主,向主告白,他把錢交出來,還給那些被他欺瞞的百姓。主喜悅他誠心的轉變與悔改。
因而主祝福他說:「今天救恩來到這一家,因為這個人同樣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10:9
– 參:Gal. 3:29) 這是屬天的祝福和接納。
二、約翰福音
1:19-52 記載數人遇見主之奇蹟
1.施洗約翰遇見主,就宣佈說:「看啊!
上帝的羔羊,除掉世人的罪的!」
他千真萬確,毫不保留地把所遇見的主,告訴給人,不讓人誤判他(約翰)是基督。
2.安德烈引導其兄西門Simon認識基督Messiah。主耶穌給西門新的名字為彼得Peter(磐石之意),他是信仰堅實不移的人。
3.腓力帶他同城同鄉的朋友拿但業去見摩西的律法書和先知書記載的那一位。他將他們所遇見的主介紹給人,一起同得天上福份。
總會過去推動人人傳道的運動,那是倍加運動的延伸。猶記的,過去二十年前教會界曾宣導推動我找到了的活動,其目標是要讓人人看見主,找到主,共享主的恩惠和祝福。
三、保羅在大馬士革路上遇見主的亮光
(徒9)
使徒保羅他有他特殊的經歷,他蒙主呼召之,他經歷到主選召他當國外宣教師。
主使用他熟諳的母語希伯來話與他說話。他聽的非常清楚,他順服了。保羅立志一生跟隨主,生死為主,以傳基督之道為終生的大事業,那是天上救人之企業。
他全心投入,因此他對他的弟子提摩太說:務要專心傳道,得時不得時,還是要拚命的去傳道。他清楚他所領受的亮光和異象是真實的。
四、讓別人從我們身上遇見主,給他人親聞基督的香氣。
有一天,我在車站等候公車回家時,有一位慈濟的女志工向我作見證,她講說基督教的宣教師,有關英國來的James
Maxwell馬雅各醫師 / 加拿大來的George
Mackay馬偕牧師
/英國來的蘭醫生在台灣從事傳道醫療偉大的事業,他們留下來佳美的腳蹤與香氣。
上主促使慈濟人在東區蓋醫院,解除人肉體的疾病和痛苦。
全能的上主在證嚴法師身上做了人人也可以看得見基督的慈悲憐憫與博愛。
期希禱告有更多的人來到教會看看基督徒所信的是什麼
?
在禮拜當中能渴慕得著什麼?生命有何改變?
我們作基督門徒的,要常常通過勤讀聖經
/ 禱告 /默想
領受上主的話語。我們求聖靈親自教導我們明白主的話,同時也把親身經歷的感動分享給親朋好友。
瞎子得以重見光明,被列為罪人的稅務長生命改變的大奇蹟,使耶利哥滿城喜悅與新的希望。
大家共同以禱告的行動落實上帝國之憐憫
/ 慈愛 /公義的特質,營造我們的社區 /
家庭和學校。哈利路亞!
(傳講於二00一年六月十七日)
講道:張宗隆牧師
第一代的基督徒信主之前大概都會問:「基督教有聖公會、信義會、衛理公會、浸信會……,還有真耶穌教會。我到底要到哪個教會才好?到底我要信哪個教派的耶穌才是真的?」出生在基督徒家庭的會友也都會覺得,教派這麼多實在是個困擾。
對於教派的問題,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喻來瞭解。基督新教(the
Protestant)好像是華人料理。基督新教有各種教派,就像華人料理又分有廣東菜、北京菜、湘川菜、江浙菜、台灣菜……。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不喜歡吃辣,就說湘川菜不是華人料理,或說湘川菜不好。我們雖然習慣吃台灣菜,可是仍然可以欣賞別地區的菜餚和口味。
我們不能說只有長老教會才是基督教,其他的教派(會)就不是基督教,或是「異端」。凡「認耶穌是主,信耶穌復活」的教會都是基督的教會。各教派(含天主教會)應當在基督裡合一、合作。
「教會分裂了!有兩個福音啦!」
保羅和巴拿巴到加拉太地區傳福音,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裡,就引導很多外邦人信耶穌基督,並在各地設立教會;然後就回他們的福音基地敘利亞的安提阿述職。可是,在他們離開那地方之後不久,就有另一批人到加拉太的教會去,這批人也是「基督徒」。這一批人告訴加拉太的信徒說,外邦人除了信耶穌基督之外,一定要遵守猶太人的律法;就是從接受割禮開始,遵行猶太人的生活習慣和猶太教的宗教禮儀,以及嚴守律法,這樣才能得上帝稱為義人。簡單說來,就是外邦信徒必須成為「猶太人」,否則光信耶穌並不能得救。
這批人到處說保羅的教導或所傳的福音不完備。這批人時時用律法要求、挑剔當地基督徒的行動和生活。他們是猶太派基督徒;「皮」是基督徒,「肉」卻是猶太教徒。所以保羅說,他們是「偷著引進來的假弟兄」;他們私下窺探基督徒在基督耶穌裡的自由,要叫基督徒受律法奴役(二4)。[見四月八日週報講章「自由被窺探」,頁61~64]
除此之外,這些假弟兄又自稱,他們是耶路撒冷教會----眾教會之母的代表,他們的主張係根據彼得和其他使徒的教導(參:徒十五24)。顯然,這些人一方面在抬高自己的身份和權威,一方面要削弱保羅的權柄。更危險的是,他們影射並散佈,保羅所宣揚的福音有別於耶路撒冷使徒們所傳的福音。他們在挑起一種氣氛:「你們看,教會變成有兩個福音了,一個是彼得的,一個是保羅的,兩個都自稱是來自上帝的啟示。我們既無所適從,信徒們也都不知所措。教會已經混亂了,分裂了。」他們繼續說:「當然,我們不能追隨少數派、資歷淺,又和傳統說法不一樣的保羅,何況彼得和別的使徒都反對他們。」
這些假弟兄公開聲稱,使徒們在信仰上互相矛盾。他們在製造使徒間的分裂。他們在「高抬彼得,貶抑保羅」,並且將教會「分裂」的責任全歸在保羅身上。
保羅寫信給加拉太的教會,針對那些猶太基督徒的說法提出反駁,並且明確向加拉太眾教會宣佈,福音只有一個,他和使徒都傳講同一個福音。保羅舉出他第二次到耶路撒冷的情形,讓加拉太的教會知道事情的真相。
福音只有一個,使徒們合一
保羅那次到耶路撒冷,是和巴拿巴帶著提多同行。提多是保羅他們在外邦宣教所結的果子;在那宣教期間,保羅已經遭受猶太派信徒的反對和攻擊了。提多是外邦人,信主後未受割禮。提多陪保羅他們上耶路撒冷,使徒們知道提多的身份和狀況,可是並沒有要求提多要受割禮。到底,外邦人信主耶穌之後是否需要接受割禮,進而遵照猶太人的習俗和宗教儀禮?使徒和保羅的立場和作法一致。
保羅還對那些假弟兄自抬身價,甚至要否定保羅之使徒的身份的作法,提出反擊。
那次保羅到耶路撒冷去,不是要向使徒們尋求授權,以提高他自己的身份,和加強他宣教的權威。他不像那些假弟兄,他們自稱具有耶路撒冷母會的權柄,有使徒作他們的靠山。
保羅說,那次到耶路撒冷,雖然和幾位使徒見了面,可是那些被尊稱為「有名望的」、「教會的柱石」的使徒,「都與我無干」,「沒有加增我什麼」(6節)。因為上帝不以外貌取人;保羅之作為使徒「不是由於人,也不是藉著人,乃是藉著耶穌基督,與叫祂從死裡復活的父上帝」;保羅所傳的福音,「不是從人領受的,也不是人教導我的,乃是從耶穌基督啟示來的」(一1、12)。何況那次上耶京,不是他刻意要去,乃是奉上帝的啟示才去的(1節;參:徒十一27~30)。他和巴拿巴與使徒見面,是私人性的會面,不是舉行什麼正式會議。對那些假弟兄而言,有一件事值得他們訝異。他們意圖製造保羅和使徒間分裂,散佈保羅之福音異於其他使徒之福音的消息,可是有一件事出乎他們意料之外,就是雅各、彼得和約翰這幾位使徒大大歡迎保羅和巴拿巴,並和保羅他們有很好、很親密的分享。
保羅和那些使徒會面,不是要他們為他所傳的福音背書,或拜託他們認可他所做的宣教工作,更不是要藉這些使徒來增強自己的信心。保羅傳福音已有十四年了,把福音傳到外邦人當中了,福音也進到外邦人的心裡了。他擔心他過去和現在的宣教被猶太派的人搞垮,福音變成重擔。他藉著和使徒交通,消除那些假弟兄的影響力。
保羅告訴加拉太眾教會:耶路撒冷的使徒沒有要求外邦同伴提多受割禮,倒接納他;保羅傳給外邦人的福音沒受到反駁,也不需修正;使徒間的分歧是虛構的,全非事實。如今,福音只有一個,福音的真理大獲全勝。幾年後保羅宣佈,「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羅一16);「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二8~9)。
在同一個福音裡見證合一
這樣,今天的經課給我們什麼教導?
1.我們要接納別的教會(含天主教會),因為我們都傳揚同「一」的福音。
在宗教改革的時候,重洗派受到天主教會很大的迫害。他們希望能到那些接受馬丁•路德改革之教會的地區避難。可是路德並未接納他們。倒是加爾文立刻接納他們,加予保護。
贊同宗教改革的眾教會和人士,很希望路德和慈運理兩股力量可以合一。可是舉行了會談,卻因聖餐的教義而決裂。後來,加爾文寫信給慈運理的後繼人Bullinger[慈運理在內戰中遇害]:「我們在聖餐教義上些微的不同,也不應當摧毀我們的合一。」加爾文強調合一重於教義的觀點。果然,加爾文派和慈運理派簽署協議,接納彼此的聖餐觀。我們改革宗(長老會)接納慈運理和Bullinger為「先祖」。
有人拒絕別教派(會)的人來主理。這符合聖經的教導和改革宗的信仰傳統嗎?
有人因為我們長老會 和/或
台中民族路教會的顏面,不接受別的教派(會),和超教派或教派合作的機構來一起服事。如果執意這樣主張,我們就該先毀掉我們的聖詩,因為聖詩滿滿是諸教派信徒的詩作和曲作。我們可以說,「我們長老教會不是那麼差勁,何必他教派的作品」嗎?
基督教會所傳的惟有同「一個」福音。
2.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不要給別人訂律法。
不要以為律法只是指舊約的律法。我們很容易要給別人套上一些律法。比如,我們參加了團契、或侍奉、或訓練會、等等,別人卻沒有參與,我們就指摘對方為什麼沒有參加。我們參加了那些,很好。我們自己從中得到造就,很好。我們可以用鼓勵或邀請的方式,請對方來參與或分享,而不是加以批評或指責。
律法也包括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和標準。比如,這個人的學識、經濟、衣著、談吐、氣質……不敷我或教會的標準(?),他最好不要來我們教會。如果我們執著於自己的標準或要求,對別人的態度則往往是:這不對、這不好、這不可以、這不夠好。在教會中假使仗著信仰卻這樣對待別人,則福音將不是福音,而是成了別人的重擔。
3.在同一個福音裡,互相尊重和接納在傳揚上之方式、強調點的不同。
彼得是猶太人的使徒。保羅是外邦人的使徒。他們同樣都傳揚同一個福音,可是在方法、方式、和強調的重點上必有所不同。
在神學上有所謂「約翰」的福音、「彼得」的福音、「保羅」的福音、……。這不是說有好幾個福音。其實,他們都是傳揚同一個福音,只是在闡述上各有不同的瞭解、經歷、方式、角度、對象、強調點。
我們每年在聖靈降臨節時都舉行培靈會。或許有人直接地反應,「喔,那是靈恩派的」。難道靈恩派的就傳另一個福音,我們長老會則又另有一個福音?我們教會的聖歌隊曾獻唱靈恩派的人的作品呢。我們的加爾文非常注重聖靈,被稱為聖靈的神學家。我們不知道他在靈恩的經歷上有多少,可是我們知道,在靈恩的運用上,他依據哥林多前書十四章,只禁止人在公開的聚會中起來說方言。
基督的福音只有一個,再也沒有任何所謂合理的福音可供選擇。雖然在闡述或傳揚時,可能會有方式、強調點等的不同,但是基督的教會仍然只有一個福音。
盼望我們能和別的教派(會)一同見證在基督裡的合一,尤其藉合作或同工來見證,因為我們同有一個福音。
(傳講於二00一年六月十日)
今天是母親節。我們要對媽媽們表示敬意,向我們的媽媽致謝,也要奉基督的名祝福媽媽們。
孝敬父母----帶應許的誡命
媽 媽 的
背患了癡呆症的媽媽站在浴盆前像幼兒般讓我幫她洗澡不哭的媽媽
忘了悲傷與歡樂的滋味僅僅抿著眼睛和嘴唇不讓生活的泡沫刺痛了純潔的視覺和語言被沖入排水孔肥皂泡
是她短暫的青春還來不及咀嚼就流於無形只剩下媽媽的背繼續記錄她的人生(蔡秀菊著,「黃金印象」,頁8~9)
可是在我們記念媽媽時,我們也不要忘記爸爸。台南有對六十幾歲的夫婦長期照顧他們將近九十歲的父親。這位「年少」的孩子說,老人並不「古錐」。可是他們夫婦很細心、孝順、愛護地照顧他們的老爸,到他們七十多歲,父親九十多歲;成為會友很好的榜樣。
聖經的教導是我們要孝敬父母。從三十年前起,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把母親節這一週訂為基督化家庭週,乃專注在整個家庭的基督化生活和信仰。從對社會變遷的反省,我們更發現父母的同心、子女的孝順,和全家努力在上帝的旨意裡生活的重要。
對父母,不是根據他們有沒有給我們什麼,來決定我們要不要孝敬他們,乃因他們是我們的父母,因他們的存在,我們要孝敬他們。孝敬父母,是我們聖經十誡中之一。
以弗所書六章2節:「要孝敬父母,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這一誡就是十誡中的第五誡:「當照耶和華----你上帝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申五16;出廿12)
基督徒若不能孝敬身體的父母,而以為能服事那肉眼看不見的天父,這是自欺欺人的說法(可七10~12;利廿9)。聖經叫人要「順服」父母,和要「順服」上帝,是用同一字。這不是說我們要把父母當作神,乃是說,我們對待父母的態度要像對上帝那樣。上帝也授權給父母親。上帝給我們有爸媽,是在提醒我們,我們有「在天上的父」上帝,也是「在天上的媽媽」上帝。基督的道不單是在教會中實踐,也要活在人群中,活在家庭裡。孝順也要在基督徒家庭中實踐,顯在教會裡和人群中。
但是父母要如何對待子女?給子女更多的眼神,更多的相處和交談的時間,更多的耐性和寬容,更多的欣賞和鼓勵;即使有責備,事後也要有溫柔的說明和諒解(聽子女的辯解);指示他們應有責任感,和教導他們分辨是非善惡。在信仰和行為上作子女的榜樣;不要因不合理或不正義,惹兒女的氣,以致他們失了志氣,乃以基督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六4;西三21)。
愛另一位媽媽----台灣
我們也有一位很「大」的媽媽,就是台灣。直到今天,我們身為台灣的兒女(gin'-a')還要跟我們的母親台灣「嗽老奶脯suh
lau~-ni-poo'」。我們不願意長大,又踐踏這塊土地,破壞環境,同胞之間不互相尊重和彼此愛護。
婦女最怕碰到一群阿兵哥,因為他們會對婦女亂叫亂咻。有一次,一隊阿兵哥坐一輛軍卡車,從一些婦女旁邊經過,就對那些婦女說不堪入耳的話。回到營區,他們一位信主的預備軍官排長跟他們訓話:「你們知道嗎?她們就是我們的媽媽,我們的姊姊、妹妹,……。」這正是我們台灣人民最需要的倫理關係。
「當照耶和華----你上帝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聖經在人倫的教導超越華人所謂「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關係,並且非常關心所謂與「第六倫」的關係,如對貧困者的關懷(收割要有所殘留,給貧困者收取),稱同胞為「兄弟(姊妹)」,並不得偏待外人和寄居者,包括凡物要與外人和寄居者同享。
以孝敬父母之心愛護和尊重同胞和居民,愛我們的土地,則上帝讓我們得以在祂所賜的土地上長久居住。
我們要將對父母、親友的態度帶進同胞的關係中,也帶進對鄉土----環境、生態、動植物等的關係中,則上帝必保守我們這塊土地。
我們的母親台灣只是一直在付出。我們要如何回報她,和愛她?
敬拜並愛天地萬物之「母」----上帝
由於聖經的年代和社會背景的關係,我們從聖經所得對上帝的印象,祂是父親。其實,聖經的經文也讓我們發現,上帝也有如母親的軟弱和堅強、慈悲和能力。上帝真的是我們父母,因為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身心靈都是上帝跟我們創造的。
十誡的序言,也就是上帝之所以頒佈十誡的因由:「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申五6;出廿2)這位耶和華也就是以耶穌基督殺身捨生來救贖我們和人類的主上帝。
身為父母的,尤其是媽媽,在子女生病或陷於危險時,恨不得能替孩子承當。可是沒有辦法。沒有人肯替道德好的人以及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死。但是上帝這位「媽媽」為我們這些罪人死,承當我們來自罪的陷害、束縛和壓制,把我們從罪釋放出來。祂沒有因為我們是罪人,悖逆祂,就棄絕我們,還等候我們歸回到祂的懷抱,接受祂的愛,從祂建立新的生命,就是逐漸有祂的樣式。
我們有這麼一位在天上的爸爸也是媽媽,也在提醒我們,唯有祂才是上帝,獨一的上帝。我們不要把我們在地上、生我身體的父母當作神,無論他們是生,是死了。我們會孝順上帝,會愛上帝,會敬拜上帝,就會愛我們的父母,也終極地孝順了我們的父母。我們也盼望,基督徒都能因孝順上帝,讓人看出我們是上帝的兒女;同時也帶領子孫能敬畏和愛上帝,也會孝順父母和親長。
母親----上帝----台灣
(華)上帝,好像我們母親,賜下甘泉。
上帝,好像我們母親,賜下嗎哪。
過去的日子倚靠你帶領,
過去的日子充滿你恩典;
你的愛總不離我們。
要如何回報你的愛?
(台)上帝,親像咱的母親,互咱水飲。
上帝,親像咱的母親,互咱米吃。
過去的日子無聽你的話,
過去的日子無照你旨意,
總是你猶原疼阮。
欲按怎報答你的疼?
(華)台灣,就是我們母親,養育我們。
台灣,就是我們母親,保護我們。
過去的日子妳受盡凌辱,
過去的日子你受盡痛苦;
妳還是永遠堅強;
我們永遠愛妳,母親!
(台)台灣,就是咱的母親,互咱水飲。
台灣,就是咱的母親,互咱米吃。
過去的日子妳受盡凌辱,
過去的日子妳受盡痛苦;
總是妳猶原豎在。
阮欲永遠疼妳,母親!
[詞、曲:哈尤•尤道(莊春榮),「玉神天籟2000----玉神之音6」(CD),曲名為講道者張牧師所訂
(傳講於二00一年五月十三日)
從長遠看,以色列人進駐迦南地,以色列人成為萬族得上帝祝福的工具,以色列人成為世人得上帝拯救的因素,這些都是上帝既定的計畫,所以上帝必定為祂的選民爭戰。但是,這並不表示每次上帝會為祂的子民爭戰。
有一次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交戰。以色列人戰敗,被殺數千人。他們就把約櫃抬到營裡去。他們的戰鬥士氣大振。但是再次交鋒,以色列人還是敗戰,死了幾萬人,並且約櫃被奪,上帝之名受羞辱(撒上四1~11)。當上帝的選民墮落,腐敗,上帝不會為他們爭戰。
以「信」領受上帝為我們的爭戰
在本經課的事件的大約四十年前,上帝吩咐摩西差遣十二個探子去偵探迦南地。上帝的意思是,希望能因而喚起以色列人對應許之地的嚮往,祂好早日帶他們進迦南。不料,回報的探子投票的結果,以極大的懸殊比數10:2否決了上帝的意思。探子的報告還造成全會眾大聲喧嚷,向摩西、亞倫發怨言,甚至要推翻摩西的領導,重回埃及(民十四1-4)。
受上帝的懲罰之後,以色列人後悔了。他們說:「我們在這裡,我們有罪了;情願上耶和華所應許的地方去。」就上山去跟亞瑪力人和迦南人交戰。結果,他們被殺退了。那些上陣的幾乎被完全毀滅(民十四40-45)。
在這事件上,以色列人並不覺得上帝為他們爭戰,並且,他們還在曠野多漂流將近四十年,才得以進應許之地。實際上不是上帝不為他們爭戰,而是他們不相信上帝的愛和權能,否決了上帝的旨意或計畫。
有個父親帶著被鬼附身的孩子來找門徒,請他們把附在這孩子身上的鬼趕出去。門徒卻不能,還招惹經學教師和他們辯論。後來耶穌來了。耶穌難過地感嘆說:「噯!不信的世代啊,……。」周圍的文士對這對父子毫無同情心和同理心,只是抱著要窺探(siong`,相)耶穌之門徒的心態,當然沒有以信心為鬼附的孩子祈求上帝醫治;門徒只仗著過去已有的趕鬼經驗,失卻了要不斷倚靠上帝的信心;再加上這父親缺乏對上帝的信;這些因素在在使門徒所領受主耶穌所賦予趕鬼的權柄受到壓抑,而無法把污鬼趕出(可九14-29,三15)。
如今,上帝指示約書亞進攻耶利哥的策略。看來,上帝曉諭約書亞的策略是多麼愚拙、多麼不合常理啊。以色列人會領受上帝這樣的指示嗎?
蘇格蘭長老教會著名的視障牧師George
Matheson D. D. (1842~1906,聖詩七六首的作者)說過:「主時常將我所無法瞭解的任務交給我。有時在我的耶利哥牆邊,我希望有一把利劍,主卻給我一個號角。有時我期待停下來攻擊,主卻教我繼續繞行。這些時候對我非常痛苦;……難就難在我不明白這樣做有什麼用處。我只能說:『主啊,請幫助我,一步一步引導我!』」
當然,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以色列民這種吹角,靜默,乃至後來的大聲呼喊,具有心理作戰的效果。但是誰都可以看出,不是以色列人的號角和喊聲使敵人失敗,而是上帝的權能使堅固的城牆倒塌。
是的,在攻打耶利哥城的策略中,我們不能忽略約櫃的顯著地位。像跨越約但河的事件一樣,約櫃的出現再次顯示:過約但河,佔耶利哥,和征服迦南,都是上帝臨在所帶來的結果。
本來上帝就要以色列人親手爭戰,建立唯屬上帝而自立自主的國家。可是他們如果只靠自己的努力,則會事倍功半,甚將全功盡棄。事先,約書亞(和以民)已經「脫鞋」----「歸0」了,他尊崇和信服上帝,上帝就參與其間。[參見上主日2001,4,29講章:書五13~15,「祂是誰?你在哪一方?我們該做什麼?」]
教會往往要問,為什麼?為什麼?期冀把上帝拉下來和我們同地位,跟我們「說清楚,講明白」。我們受不了上帝是「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的上帝(賽五五8~9)。如今以色列人已經學會一個功課:信就是順服,包括順服上帝那不明理由、不可理喻的指示。
在信心中默默行走
六天又六次的遊行,有效嗎?「不可呼喊,不可出聲」更叫人難受。終究,要肅靜,在信心中行走。
當民眾聽到約書亞轉達上帝的吩咐,他們一定無法理解,必定會忍不住談論它。在這充滿疑惑的心境下,一旦有人隨意說出,或有意慫恿別人,勢將重演當年偵探迦南之後的悲劇(民十三~十四)。
當我們的信心遇到試探,可是又選擇要信靠主的吩咐時,我們可能想說些話來掩飾我們的窘困,可能因自己所必須承受的等候和掙扎而想舒發怨氣。我們就持續地行走吧,不要談論它。話語具有能力,它能激勵人,也會使人軟弱。當我們說出對上帝之吩咐的質疑,會減低自己的信心,也會減低別人對上帝的委身。
打籃球的時候,沒有投球的機會固然令我們覺得懊惱。可是那時候,先安定下來,穩住陣腳,使隊員都站在最有利的位置,或把球傳給隊友,這些都一樣重要。這種安定就是「靜」的功夫。
萬軍的元帥對以色列人說:「要肅靜,只要行走,而且每天,日復一日,連一句話也不可出口。」以色列人學會那個功課了。
另一方面,能在信心中默默行走,也是紀律的表現。「不通(thang)互人聽見恁的聲,連一句也不通出嘴;聽候我吩咐恁喝(hoah)的日,彼時才通喝。」(10節)教會常有雜音,即使有了方向或目標,卻因遇困難或阻隔就抱怨,因停滯而批評,因「為什麼沒先告訴我」而興師問罪,就是無法「連一句話也不可出你們的口」,因為缺乏紀律。如今的以色列人已經超越了曠野中的以色列人。
主說:「在信心中行走。單單做聖靈指示你的工作,並保持肅靜。」
倚靠聖靈的能力爭戰
上帝要以色列人親身爭戰。廿四章11節記載上帝藉著約書亞對以民說話:「你們過了約旦河,到了耶利哥;耶利哥人、……與你們爭戰;我把他們交在你們手裡。」可知,耶利哥的佔領的確經過一番奮戰才告完成,而不是不用刀槍,不費兵卒。但是上帝並非讓他們孤軍奮鬥。
繞城行列的順序是:部隊--吹角的祭司--約櫃--(部隊?)--百姓。我們也不能忽略「吹角」的祭司。
以色列人「吹角」,只在兩種情況:一在打仗時,為蒙上帝的記念和拯救脫離敵人;一在節慶,為記念和讚美上帝的救恩(民十9~10;參:出十九19,廿18)。簡單說來,吹角(號)即表示要領受上帝的同在。
一般軍隊是靠鼓聲行進,就是憑人手敲擊,讓人隨鼓聲前進、打仗。上帝的軍隊倒是靠吹角前進。[古代中國軍隊擊鼓表示前進、進攻,吹號(鳴金)表示收兵、退守。]
吹角是靠風/氣息發聲。在希伯來文和希臘文,風、氣息和靈是同一字。如今上帝吩咐約書亞,在繞城時,要在隊伍中吹角。這不是靠人手敲擊、工作。在我們迎向上帝所應許的光明的明日時,在我們要實踐上帝所交託的任務而必須剷除障礙的過程中,其秘訣就是要倚靠聖靈的大能。
上帝為我們或祂的選民爭戰時,祂就賜下聖靈。上帝的百姓若不知倚靠聖靈的引導和能力,將徒然流汗,枉費心機。上帝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四6)
當年在曠野時,有一次突然有七十位長老在會幕前被聖靈充滿,另外有兩位在營裡得聖靈充滿。約書亞就建議摩西禁止那兩人。摩西回答他:「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願耶和華把祂的靈降在他們身上!」(民十一29)約書亞知道倚靠聖靈的重要。他接受讓祭司「吹」號的攻略。
主耶穌在最後晚餐中告訴門徒:「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上帝,也當信我。……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我留下平安給你們,……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十四1、16、17、18、26、27)在我們分享福音和上帝的愛時,雖然會遭遇患難、敵擋,是聖靈讓我們能憑真理行事說話,並得真實的平安。
基督升天之前,對門徒宣告和應許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就是因為聖靈降臨在教會----上帝的新選民上面,教會傳福音,就突破語言、種族、膚色、國界、風俗習慣、社會階級等等界線或隔閡,給人新生命,改造世界,締造上帝所喜悅的社會。
台灣要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我們教會要拓展社區和海外宣教,我們要領人歸主,家庭有新的目標,……這些是上帝所應許的,可是無一不會遭遇阻擋、挫折和敵對勢力。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的態度和精神是我們領受上帝之得勝的最佳模式。「上帝的愚拙總比人智慧,上帝的軟弱總比人強壯。」(林前一25)
當上帝要彰顯祂的權能時,就可能不會帶領我們走那明顯的路。願我們學會信靠主的功課。知道上帝之所以採取迂迴策略,是要帶領我們獲致更大的勝利。
我們在迎向上帝所應許的明日的過程中,在參與上帝國降臨的過程中,勢必遭受敵擋、障礙,但上帝必為我們爭戰。我們唯有以信服(信而順服)領受祂為我們的爭戰,在信心中以肅靜和紀律等候祂的時機,倚靠聖靈的大能行事。願榮耀都歸給主上帝。
(傳講於二00一年五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