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講道目錄  

題目

參考經節

講道者

2

耶穌復活之後(2)

 約翰福音二十章十一-十八節 

張宗隆牧師

16

耶穌復活之後(3)

約翰福音二十章十一-十八節

張宗隆牧師

23

耶穌,我要能看見

馬可福音十章四六-五二節

陳倩芬傳道

30

耶穌復活之後(4)

約翰福音二十章十一-十八節

張宗隆牧師  

回2000年講道選單


我如何才能...?     耶穌復活之後()      約翰福音二十章十一-十八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看完電影之後,能和別人分享感想,是件愉快的事。在分享當中,我們會發現別人有很寶貴的感受,讓我們更深入瞭解那片電影。讀完一本書之後和人分享,如果遇到高手,他(她)還可能會讓我們對那本書有更正確或全新的看法。

        馬利亞的耶穌是誰

    對抹大拉的馬利亞而言,耶穌是最有智慧的老師(參:約七15、46),是要帶以色列民回轉歸向上帝的先知,是要解放同胞的民族救星,更是她的大恩人(路八2)。不料,祂最後竟被判為要推翻羅馬政權的叛國賊,被判為背祖背教、自我神化的異端份子,就這樣被釘在十字架上。十字架代表著羞辱、罪惡、痛苦。

    在主耶穌宣教大約三年的生涯當中,至少有四次說過祂要受苦、被棄絕、被殺害,但是還要復活(可八31,九9、12、31,十33、34)。對耶穌說自己要受難受死,馬利亞(和耶穌的門徒們)能夠瞭解,也不得不接受,因為這是先知人生必走之路。只是她(和門徒們)無法瞭解「復活」是什麼(約七33~36,十二23~27,十四1~5;可九10)。

    耶穌說自己會受死受難的預言,必然在馬利亞的心裡形成陰影(約十四1~5)。主耶穌要受害的日子終必來到,可是馬利亞萬萬沒想到,耶穌竟然是死在十字架上。十字架在宣告,耶穌的一切都落空了。祂對人類和心靈飢渴者以及弱(勢)者的愛的行動,祂的神蹟奇事,祂的福音和教導,都是徒然;連祂對上帝的信靠和順服也成為對祂的諷刺(參:太廿七42~43)。十字架代表失敗。

    如今,抹大拉的馬利亞以萬分悲傷和遺憾的心情,要來向耶穌致最後的敬意,作最後的善待,看祂最後一眼。出乎意外的,復活的耶穌就站在她旁邊,出現給她看,可是她並沒有認出來,還以為是園丁呢,還要向祂討「耶穌」的屍體呢。這樣的情形有點像我們戴著眼鏡在找眼鏡。請記住,稍早已經有天使對那幾位來要「瞻仰遺容」的婦人,包括抹大拉的馬利亞在內,說過:「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路廿四5)可是馬利亞還是無法理解,還沒頓悟。我們不禁要問,馬利亞的耶穌是誰?

        復活的耶穌開啟

    不過話說回來,當馬利亞陷於極度傷悲而無法自拔之際,她尚在被過去的種種侷限之中,她還不會辨識耶穌基督之時,復活的耶穌已經來到她身邊,主動和她對話,呼喚她(的名字)。她終於醒悟過來。接著是一陣錯愕,一個驚訝,一個震撼。於是,她衝動,欣慰,呼喊:「拉波尼!」(16節)。

    拉波尼,是對拉比很嚴肅的尊稱,很少對人使用,大部分用於稱呼上帝;可譯為「我的『主』」。在新約聖經中,「拉波尼」這稱呼只出現兩次,一次在本經課,一次在馬可福音十章51節。

    主耶穌經過耶利哥。有個盲友叫巴底買在路旁,一直呼喊耶穌:「大衛的子孫啊!可憐我吧!」耶穌就問他:「要我為你做什麼?」巴底買說:「拉波尼,我要能『再』看見。」主耶穌就治好了他。[參見:一九九九六年講章合訂本,頁64~66;「我要能『再』看見」(可十46~52)]

    將這兩段有關「拉波尼」的記事作粗略的觀察。巴底買是先告白耶穌是誰----不只是大衛的子孫,更是「我的『主』」,就得醫治(參:羅十9、10),目睹了耶穌的廬山真面目。馬利亞則認出耶穌是誰,就告白出來,就像我們今天的告白:耶穌是「上帝的獨生子。祂……由上帝生的,由上帝出的上帝,由光出的光,由真神出的真神,……與父同質同體」(尼西亞信經;台語)。馬利亞和巴底買都是得主耶穌開啟他們的眼睛,才得以真實認識耶穌基督。原來,正如祂自己所說的,祂就是上帝的兒子(17節),也是上帝本身(參:一1、2)。

 

    弟兄姊妹,我們所認識的耶穌是什麼時候的耶穌?我們作見證,會不會每次都只講五十年前、二十年前、一年前的事而已?我們作信仰分享,會不會都只是那一種型態的經歷?

    在我們的下意識裡,耶穌會不會只是一個偉人、哲人、道德家、宗教天才、社會改革家,像孔子、蘇格拉底、釋迦牟尼等那樣的人?不但如此,身為基督徒,我們有心要順服基督,會遭受阻擋;有心要跟隨基督,會被譏刺;有心要效法主,會被曲解;有心參與主的苦難,會吃虧。這樣,我們會不會覺得有如主耶穌被釘十架,一切都落空、徒然,而耶穌對我們有如還是留在墳墓裡無聲無息的死人?

    我們需要像抹大拉的馬利亞聽到主耶穌的話而得祂的開啟,重新看到祂。   

    然而,耶穌已復活、升天了。祂的肉身已經不在世上了。我們再也不能和祂有肉體的觸摸(林前十五44~49;參:約廿19、20、26;路廿四15、16、31),不能有如世上經驗的「聽見」。我們要怎樣讓祂繼續開啟我們的眼睛?要怎樣聽見祂的話?

        傾聽主的話

    什麼是主的話或上帝的話?怎麼聆聽主的聲音?

    依照巴特(Karl Barth)對主的話(上帝的話)的解釋,主的話就是指永生的話(道)、文字的話(道)和傳講的話(道)。我們就藉著巴特的界定一起來學習怎樣傾聽主的話。

    1.永生的話(道)耶穌基督:

    耶穌基督是道(約一1、2;參:創一3);是道路、真理、生命(十四6);是真道的創始成終者(來十二2,小字;參:太五17)。我們必須在平時就和祂有親密的關係和密切的結連。可是要與祂親近之前,我們自然必先欣慕祂。是祂先愛我們,為我們捨命,要拯救我們,我們才知道什麼叫愛,才學習怎樣愛祂和愛人。

    要親近主耶穌,要與祂建立如樹枝連於樹幹的關係(十五5),有賴於聖靈的感動和帶領,因為聖靈是主耶穌和我們之間的中保(十四15,十五26;參:約壹二1)。復活的耶穌如今藉著聖靈(在聖靈裡)與我們同在,並要在任何環境中開啟、感動我們。因此我們要隨時開放理智和情感接受主的感動,隨時備妥聆聽並順服的心志。

    2.文字的話(道)聖經:

    雖然經常攜帶聖經並不一定代表什麼,可是總比到禮拜日拿起聖經才吹吹拍拍封面還好。或許也有人長年連吹拍聖經也不用了,因為禮拜日也不帶聖經來禮拜,就用教會公用的。

    我們也要喜愛聖經,有規律的靈修生活(讀經+祈禱),才能聽到主的聲音。讀經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更認識主,更與主相親,進而更能順服主和效法主。

    對從未讀完一次聖經的兄姊,先整卷快讀;謹推薦使用現代中文譯本。以後逐章或逐段讀經時,和合本(或台譯本)與現中本同讀,會得很好的幫助和領受。

    讀經切忌:「這段經文就是專為某人寫的」,「某人應當讀這段經文才對」。要聆聽經文在對我們自己說什麼。

    聖經是主對我們說話最具體的東西。已有好多位兄姊告訴我:「牧師,我照著讀經表靈修,啊,每天的經課好像是為我量身訂做的。」「上帝竟然早就知道我最近的缺乏(或所遭遇的問題),就用經課供給我。」哈利路亞!有了靈修生活,我們就會發現,復活主竟然離我們這麼近,就在我們耳朵旁邊對我們說話。

    各人可以有自己的讀經法。謹介紹「瑞典法」。用三個記號在經節標示:「?」表示不明白或不同意的字或句;「à」表示提醒要認罪悔改的字或句;「燭光」表示新啟示,或有所解答、引導的字或句。我們也需要領受聖靈的默示,藉著讀聖經親近主,順服主。

    3.傳講的話(道)講道:

    這指上帝藉著傳道者在教會講壇上所傳講的信息。上帝藉著講道感動會眾和教會:使未信的能接受耶穌為救主,使懷疑的接受上帝的拯救,使未解聖經的明瞭上帝話語的奧秘而更認識主,也使已知的能順服主,作更忠誠的門徒,和成為更好的教會。

    講道不是傳道者在「發表政見」;傳道者也不可利用經文支持他自己的「政見」。在講道中,傳道者要受經課的約束,要對經節忠實,要努力研究經課,領受聖靈的感動,並盡力正確傳達上帝的信息。

    有人以為牧師在講道中對經節的闡述和他在小時候以及過去對經節的瞭解不同,因此而對講道有所不以為然。當然,牧師所闡述經節的信息會跟你以前的瞭解有所不同。上帝所默示的經是活的,不是死的,不能被過去所置死。

    在講道的信息下,牧師也會受經課的審判,弟兄姊妹們也應當會覺得扎心才對,我們就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讓我們教會在上帝的話裡得改革(更新)。

 

    抹大拉的馬利亞,也是我們,非常懷念耶穌,可是「他」死了,以致她失去了信仰的中心。馬利亞陷於惶恐、懷疑之中,並感染到十字架的羞辱、諷刺、絕望。在這當中,復活的主親近她(和我們),主動和她(與我們)對話,並呼喚她(和我們每個人)的名字。主耶穌不是只在兩千年前復活,祂今天仍活著,並永遠活著,永遠與我們同在。重要的是,我們要會聽祂的聲音,注意聽祂跟我們說些什麼,讓祂開啟我們。

    願我們在聖靈裡與基督連結,藉著聖靈讀經,通過聖靈聽受講道的信息,以重新認識耶穌是復活又永活的主上帝。      

回到頁首

...耶穌復活之後(3  約翰福音二十章十一-十八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在過去幾個主日,我們藉本段經課一同領受,主耶穌在復活之後的短短時間裡做了什麼:1.祂呼喚我們,尤其當我們因信服耶穌基督以致陷於憂傷、鬱悴、苦痛之中,主耶穌知道我們的境況,並呼喚我們的名字。2.祂繼續開啟我們,特別藉著祂的話叫我們從新認識祂,而「祂的話」就是永生的話耶穌基督本身、文字的話聖經和傳講的話講道。

    我們還要繼續從本經課領受祂復活後的第三、第四個行動。

        陷於傷悲、自憐的馬利亞回顧過去兩三年當中,抹大拉的馬利亞親眼看過耶穌醫病、趕鬼和使死人復活,親耳聽見耶穌說過很多上帝國的福音和有關上帝國的教訓。雖然她(他)們這個屬於耶穌的團體被人諷刺、懷疑、責難、污衊過,可是都有耶穌頂著。她雖然對耶穌的教導似懂非懂,可是總可以隨時向耶穌請教而獲得啟發。她個人有什麼困難,也會從耶穌得到幫助。有耶穌在真好,她都不致缺乏,無論在物質上、知識上、心靈上都可以不致缺乏。馬利亞以侍奉和跟隨耶穌為榮。

    但是,如今耶穌死了,是慘死,是被釘在十字架上死的。耶穌,面對無盡的侮辱,祂似乎只是逆來順受;面對曲解和誣告,祂無力提出反駁;在不義的審問中,祂不表白自己的身份。祂的福音落空了。祂的教導,祂雖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卻已變成唱高調、毫不實際的道德教訓。祂的品德和善行成為笑柄。祂能救別人,卻不能救自己。祂竟然不能從十字架下來,以證實祂的身份和權柄,使人家信祂。祂所信靠、又喜悅祂的天父上帝,也沒來救祂(太廿七39~44)。

    至少,馬利亞的問題、困難和疑惑,今後再也沒有耶穌幫她解決了。以前對祂的倚靠、供給和追隨,今後都要成為人們嘲笑她的因由。馬利亞不但為耶穌的死傷悲,也為自己悲哀、自憐。

        不要拉住我!

   馬利亞浸沈在悲傷之中,為耶穌身遭苦難和死亡而疑惑不解所圍困。她唯一的願望就是趕快找到耶穌的身體,好讓朋友親臨憑弔,以表示他們對祂永遠的愛慕、懷念和崇敬。

    萬萬料想不到,她所得到的回答竟然是一個慣熟的聲音,是呼叫她名字的聲音:「馬利亞!」當她的名字被這樣呼喚出來的時候,她立刻會意了。說得遲,那時快,她用敬愛的口吻叫出:「拉波尼!」同時她急忙伸手去抱住主耶穌。她這樣的舉動引起復活的基督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17節)

    復活的耶穌對馬利亞說:「不要摸我!」這句話應當譯為「你不要拉住我」(現中本,新譯本)。天主教思高本更譯為「你別拉住我不放」。

    馬利亞聽出耶穌的聲音,要抱住祂,想以直接的方法親近耶穌,這是她愛的自然流露。但是,復活的主竟然對她說:「你不要拉住我。」主耶穌為什麼這樣說?這是不是對馬利亞斷絕的宣言(另參:徒一3、9,十40~41)?

    馬利亞的確很懷念主,很愛主,可是她不要拘泥於主耶穌肉身的形體。她所必須學習的就是,即使不再有觸摸到主的親近的感覺,不再聽見主的聲音,要依然能相信主,能愛主而事奉主。她應當把握的,不是那住在肉體、被時空限制、和被人的經驗束縛的「人」耶穌。復活的主告訴她,舊的關係已經改變了;她必須建立與祂的新的關係。

    弟兄姊妹,復活主對馬利亞的宣告,對於我們又何嘗不然。

    我們的信往往建基於事業是否順利,子女是否出人頭地,身體是否健康,自己的成就感是否得到滿足,別人是否肯定、稱讚我們。對聖經或對信仰的內涵,唯有符合科學、心理學、醫學、歷史、理性的部分,我們才信得下去。基督的教訓要符合社會之風氣或符合絕大多數人之行為模式、不危害我們的權益的,我們才肯接受。我們為著自己的吃虧、災難、冤情抱怨和忿憤,勝過為基督和祂的福音付出和受逼迫(可十29~30;太五11~12)。我們受困於為什麼信了耶穌還達不到成功,卻不確認基督徒的生涯是捨己並背起十字架跟隨基督(路九23、24,十四27;徒十四22;帖前三3)。

    雖然上舉俗世的收穫或多或少對信仰有正面的幫助,可是不要讓這些成為我們信仰的支柱,不要為獲得這些而把信仰當作墊腳石,甚至把這些當作我們信仰的主體。當我們把信主的「副產品」當作信仰的中心,復活的主要我們從新建立新約的信仰。

    「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廿28)主所要馬利亞和我們的是,「你們雖然沒有見過祂,卻是愛祂。如今雖不得看見,卻因信祂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並且得著你們信心的果效,就是靈魂的救恩」(彼前一8~9)。

        耶穌基督升天

   復活的耶穌對馬利亞說:「妳不要拉住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第二句也可譯為,「因為我還沒有升到父那裡」(思高本)。為什麼復活的主必須回到父上帝那裡去?

    主耶穌曾說,祂從天上出來,下到世間(約六38);祂要升到祂原來的地方(約六62)。主耶穌告訴過門徒,祂回到父上帝那裡,是要為他們預備住處(約十四2、3),要派保惠師就是聖靈來和門徒一起行動、作工(約十六7)。

    主耶穌道成肉身在世三十多年,是為著人的軟弱和有限,束縛自己成為肉身的人,接受時空的限制。這是祂「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致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7、8),後來上帝使祂從死人中復活。但是復活並未完成祂往父那裡去的整個程序。為什麼?

    因為主耶穌基督和天父上帝原為一(約十30;另:一1~2,十四10、11)。「我從父出來,到了世界;我又離開世界,往父那裡去。」(約十六28)所以祂的升天就是祂與天父完全的合一。於是,我們在什麼地方與上帝同在,也就是在什麼地方得主耶穌同在。上帝既是無所不在,我們就可以隨時隨處與復活的基督同在了。復活主要升天乃要完成祂與父上帝永遠的結合。因此,復活主要升天,在外表上似乎是要到馬利亞和門徒無法到達的遠方世界(約十四5),其實相反地是加強馬利亞和門徒與祂親近,內心和靈性與祂有更緊密的結合關係。

    主耶穌升天在告訴我們,「十字架à復活à升天」是一個連續動作和過程,是耶穌基督進入上帝之榮耀的整體事件。耶穌升天,顯示祂「……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致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上帝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於父上帝」。耶穌的升天也告訴馬利亞和世人,凡與基督同受難、與祂連結的弟兄姊妹,也要得榮耀,得永生(彼前一4~5,四12~14、16,五9~11)。

        耶穌基督差遣

   主耶穌在復活之後的短短時間裡,給我們很多恩惠和應許(如:祂呼喚,祂開啟[參:2000,6,25和7,9週報,頁111、129])。祂還做一個動作,叫馬利亞「你往我弟兄那裡去,告訴他們……」。

    在本經課裡,復活主叫馬利亞「去」,去告訴信服主耶穌的弟兄姊妹什麼?是告訴他(她)們說耶穌已經復活嗎?的確,馬利亞對他(她)們說:「我已經看見了主!」「又將主對她說的這[些]話告訴他們」(18節)。「這些話」是什麼?就是指17節所記,復活的耶穌要升到父上帝那裡的這件事。

    耶穌歷經「十字架à復活à升天」整體事件,不可能缺一。復活的耶穌告訴馬利亞,也告訴我們,當提到祂被釘十架和復活,不要忘了祂升天,因為祂就是上帝。

    在此我們要強調,主耶穌差遣馬利亞,也差遣我們,要將我們所認識的耶穌,如馬利亞告白「我已經看見了主」,也告訴人,我已經看見復活的主、也是升天的主了。耶穌基督與上帝原為一,是一體,是合一的。祂就是上帝(約一1~2、14、18,十30)。

    馬利亞立刻起來,順服主的吩咐。我們豈不也當接受復活主的差遣?!在我們的同事、鄰舍、親友之中告訴他們:我已經看見復活的主,祂也就是上帝,使人們也相信祂。。

    弟兄姊妹,我們應當超越理性的限制,超越物質的收穫,超越俗世目標的追求,從新認識基督----與上帝原為一,是上帝;進而承受祂的差遣。

    我們記得,主耶穌在復活之後還有四十天向使徒顯現,和他們同吃同喝,講說上帝國的事,然後才升天(徒一3,十40~41)。升天之前,祂宣告:「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18~20)

    的確,我們會因基督和福音而受苦,可是我們仍要宣揚耶穌是為人類受難又復活並且升天的基督,使人相信祂是主,是上帝。

          (傳講於二000年七月十六日)

回到頁首

..「耶穌,我要能看見      馬可福音十章四六-五二節     講道:陳倩芬傳道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蒙赦免,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這是John Newton所寫感人詩歌--奇異恩典中一段歌詞,其詩歌中所表達的是John Newton被上帝開啟心靈眼睛的經驗。在他尚未相信耶穌之前,他是一位令父親頭疼的兒子,他曾做奴隸商專賺黑心錢,若有人規勸他悔改,他會感到莫名其妙,只要你能想到的壞幾乎都在他的身上可以找到。這般糟糕的狀況到什麼時候才獲得改變呢?有一次他在海上遇到大風浪,數回大難不死的他這回心想:完了,這回八成沒望了,我一定死定了!當他正陷入驚慌絕望之際,他突然想起小時候母親口中所說的耶穌,頓時心中有一股感動,他向上帝禱告並且向上帝懺悔,他感到他的過去簡直是污穢不堪。當他禱告,他感到上帝奇妙恩典臨到他的身上,上帝原諒他污穢的過去並且拯救他,在那當下他決志相信耶穌。

    當John Newton來到上帝的面前,上帝開啟他心靈的眼睛讓他看到自己的過去如同眼瞎沒有光明,沒有盼望。這樣的經歷使他的人生有大大的改變。反觀我們自己,我們的人生中可曾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我們來到耶穌的面前,我們經歷什麼?我們要經歷什麼?

 

耶穌來到耶利哥

    耶利哥城是耶穌即將進入耶路撒冷城受苦之前所經過的地方。當逾越節即將來臨之時,有許許多多的朝聖者從四方踴入耶路撒冷。當朝聖者經過耶利哥,不能前往朝聖的人就會在往耶路撒冷城的路上歡送朝聖者,恭賀他們能去朝聖,因此當逾越節即將來臨之時,這條路是相當熱鬧的。

    耶穌在這條路上邊走邊教導學生,這是當時拉比(老師)的習慣。正當學生專心聽耶穌的教導時,突然間從路旁傳來呼喊聲,巴底買在路旁喊著:「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這呼喊聲的音量足以干擾用心聽耶穌講道的學生聽講,因此在巴底買周圍的人立刻要求他閉嘴,但是期待被醫治的巴底買不放棄任何的機會,他仍然大聲的喊著:「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巴底買是位盲人而且貧窮,他的人生可說是相當辛苦沒有希望的,因此他相當期待有人能夠拯救他離開這個困境。在巴底買尚未遇到耶穌之前,他一定聽過耶穌所言所行,因為當他一遇到耶穌,他馬上知道他所期待的那一位已經來到。

    耶穌聽到巴底買的呼喊聲就要他到他面前,而且問他,他要得到什麼?巴底買就向耶穌說,他要得看見。從「看見」(為再看見之意)一字,我們知道巴底買並非出生就瞎眼,而是某種原因造成的。巴底買渴慕自己能夠再看見,恢復以前能看到東西的景況。有時候,巴底買的因境也會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有時候,我們心靈的眼睛看不見上帝要我們看的,感受不到上帝要我們感受的。當我們讀經、禱告,在任何環境中都應當時時經驗上帝的啟示,經驗上帝對我們的心說話,但當我們經驗不到的時候,是不是我們心靈的眼睛瞎了?想想看是什麼原因使我們「瞎眼」?

耶穌,我要能看見

  當巴底買向耶穌說:「耶穌,我要能看見」,耶穌因著巴底買的信心就醫治他的眼睛,使他復明。除了信心之外,他還做什麼來表現他的信心呢?

1.  巴底買放棄所有的一切來到耶穌面前。

    巴底買是位乞丐,在他身上最有價值且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那件外衣,但當他聽到耶穌叫他,他馬上丟下他的外衣,丟下這件夜間的被子,白天的衣服,這件最值錢的東西。當我們遇見耶穌,還有什麼能和耶穌相比,還有什麼值得把握?是財富嗎?是學歷嗎?是社會地位嗎?是親情、友情、愛情嗎?當我們遇見耶穌,我們身旁的任何一切都變的沒有價值,沒有值得我們誇口的。

2.  巴底買一聽見耶穌叫他,他「馬上」跳起來來到耶穌的面前。

    巴底買真的很渴慕能夠醫治,他因為當他一聽到耶穌叫他過去,他毫不猶豫,沒有疑惑的「馬上」到耶穌面。當我們渴慕見到耶穌,當耶穌叫我們的時候,我們有「馬上」回應嗎?每當讀經、禱告、禮拜的時候,我們一定知道耶穌對我們說什麼;他要我們如何回應他的話,但是,我們有「馬上」回應耶穌嗎?我們對耶穌有真正的熱情和渴慕嗎?

巴底買有「放棄」所有,「馬上」到耶穌面前的表

現,事實上是建立在信心的根基上。因他的信心,耶穌就醫治他,當耶穌醫治他的眼睛,同時也打開他心靈的眼睛,巴底買對耶穌有不同的看見,有「從新」的認識,他對耶穌有「從新」認識之後,他就跟隨耶穌,成為耶穌的門徒。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對耶穌必須不斷的「從新」認識,而不能只停留在過去的經驗,如此,我們才不會成為心靈的瞎眼。

    各位弟兄姊妹,當我們來到耶穌的面前,我們要經歷什麼?我們要經歷的就是心靈的眼睛能夠「再看見」。盼望我們都能有這樣的渴慕,懇求耶穌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每日對耶穌能有「從新」的認識。

                 (傳講於二000年七月廿三日)

回到頁首

..耶穌復活之後)」   約翰福音二十章十一-十八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我們已經從這段經課分享,耶穌基督在復活之後和升天之前做了什麼。而當時祂所做的,實際上也是今天以及將來祂仍舊在做的事:

1.      當人為祂和福音的緣故而受苦,或陷於憂傷、苦痛 之中,祂都知道,並呼喚他(她)的名字,誠如祂

   呼喚因祂的死難而沈溺在傷悲、絕望中的馬利亞的 名字。[六月25日週報,頁111~116]

2.      祂與馬利亞對話,使她從新認識耶穌,她就告白祂是「拉波尼」。同樣,祂也要我們與祂交通,從上帝的話語從新認識祂。上帝的話語是a.永生的道耶穌基督,b.文字的道聖經,c.傳講的道傳道者在教會的講道。[七月9日週報,頁129~132]

3.      藉著「不要拉住我」告訴我們,不要把耶穌基督定型在我們過去對祂的體驗。祂要升天回去與上帝結  合,因為祂與上帝原為一。祂不是被神化的偉人。 祂得勝、得榮耀,有權柄。祂就是上帝。[七月23週報,頁145~148]

4.      祂像差遣馬利亞那樣,也差遣我們去宣揚:耶穌不只復活,也升天。十字架à復活à升天是連貫而整體的過程。祂經歷苦難、復活並升天作世人的救主,也是上帝。[同上] 耶穌基督在復活之後、升天之前還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5.稱人為祂的「弟兄姊妹」(17節)。 我們就來思想,復活的耶穌接納人為祂的弟兄姊妹 是什麼意思。

        一、誰是耶穌的弟兄姊妹

  各位和你(妳)的兄弟姊妹一定很親密,很和好,很相愛。可是,有人和他(她)的兄弟姊妹或因事情的處理,或因個性、價值觀、政治立場、等等的不同,有衝突,甚至有怨恨,失去了人倫的關係。我們和耶穌的情形又是如何?誰才是耶穌的弟兄姊妹?

    耶穌說:「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可三35)作為主耶穌的弟兄姊妹的,應當也共同以上帝為(天)父,並且,順服這位天父,遵行祂的旨意。

        二、誰配作耶穌的弟兄姊妹

   然而,那些人配作耶穌的弟兄姊妹嗎?

    實際上,門徒在平時就做了與耶穌的教訓相悖的事。耶穌明明告訴門徒,祂即將受恥辱、被殺害,可是他們竟然還爭著誰該作大(可九33~37,十35~45)。門徒趕走要來親近耶穌的小孩和小孩的家長。他們不明白,耶穌乃以人要像小孩子,才能進上帝國(可十13~16)。門徒禁止奉耶穌的名趕鬼卻不與他們同團體的人為耶穌行異能。他們不理會耶穌接納凡奉祂的名為祂行異能的人(可九38~40)。門徒對不接納耶穌的撒瑪利亞人要採取劇烈的報復手段。他們不能體會主耶穌的心意,「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路九51~56)。   

    當主耶穌在客西馬尼被捕的時候,「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可十四50)。彼得很愛主,也以極大的自信對耶穌承諾:「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可十四29)豈知,過了幾小時之後,他就三次不認主,以和耶穌同黨為恥,還當場賭咒:「我不認得你們說的這個人。」(可十四66~71)

    像這樣,那些門徒都夠資格作耶穌的弟兄嗎?但是,復活的耶穌竟然稱他們為祂的弟兄姊妹!甚至,「他稱他們為弟兄(姊妹)也不以為恥」(來二11)。主耶穌被門徒背棄了,可是祂復活之後,就對門徒的罪一筆勾消了。

    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論斷、審判這些門徒的罪和軟弱,並且還對耶穌恩待的作法有所不平和不滿呢。但是我們何曾覺醒,那些門徒其實就是我們,甚至我們比他們還醜陋。復活主竟然還稱我們為祂的弟兄姊妹。

    有位蛋糕店的老闆,他有一個兄弟是黑道人物,因案被關。這位老闆經常帶豐盛的料理到監獄給他的兄弟享受,送錢給他在獄中花用。這位老闆還花很多錢巴結獄中有關人員,好讓他的兄弟可以得到特殊照顧。到他們的母親過世了,這位老闆就告訴他的兄弟,今後兩人的事各不相干。

    耶穌基督擔當世人的罪,為世人付出罪債,可是唯有告白祂為「主」的人才能領受祂贖罪的功效。天父上帝以耶穌基督救贖的血塗抹凡信耶穌基督的人的罪,以主耶穌的義遮蓋或補滿凡以耶穌為主的人的不義,稱凡信耶穌的人為義----這是上帝的義(羅三21~26;另參:來五7~10,七26~28,九26~28)。

    還讓我們感激的是,我們在順服上經常失敗,經常逃避耶穌而不跟從祂,可是主耶穌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體恤我們的軟弱,並能搭救被試探的人(來二11、17、18,四15),就是體恤並搭救我們這些信祂卻常因受試探而跌倒的人。

    凡對自己的罪性和罪行缺乏「病識感」(insight)的人,及未因蒙耶穌基督救贖和赦罪而感激和謙卑的人,都會對上帝的義提出抗議或批判,而且任意論斷別人。但是,「誰能控告上帝所楝選的人呢?有上帝稱他們為義了。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上帝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羅八33~34,另參:九14~16;出卅三19)。

        三、復活主對祂的弟兄姊妹的應許

   既然如此,作為主耶穌的弟兄姊妹到底又怎樣?有什麼?

    1.到末日,我們也要像祂一樣復活(約十一24;帖前四14~18)。耶穌在使拉撒路復活的事件中說過:「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信我的人也必永遠不死。」(約十一25~26)

    保羅還說:「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但各人是按著自己的次序復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後,在祂來的時候,是那些屬基督的。」(林前十五20、22~23)「你們既受洗與祂一同埋葬,也就在此與祂一同復活,都因信那叫他從死裡復活上帝的功用。……上帝赦免了你們一切過犯,便叫你們與基督一起活過來。」(西二12~13)

    2.我們是上帝的兒女。主耶穌既稱我們是祂的弟兄姊妹,我們就有權作上帝的兒女(約一12)。

    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我們成為上帝的「兒女」。這兩個字在原文不同字。耶穌基督是上帝所生,我們是上帝所造。可是因為我們信耶穌為主,上帝就把我們視為是祂所生的(參:約壹三9)。我們也得以稱上帝為「阿爸,父」(羅八14~17;加四4~7)。

    常有父母親感慨地說:「會得生子身,不得生子心。」因為父母親的心意常常未得子女的體會。主耶穌既稱我們為祂的弟兄姊妹,表示我們能體會父上帝的心意,並且要順服父上帝的旨意。

    3.要效法基督。主耶穌接納我們為祂的弟兄姊妹,上帝就視我們如祂己出,就「使祂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八29),也可說,主耶穌成為我們的「長兄」。祂得上帝的授權,成為父上帝的代表。「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一18)我們就要順服祂如同順服父上帝(參:約十四9)。

    4.我們在受難中仍有基督的親情。有人對在罹難中的弟兄姊妹棄之而不顧。復活的耶穌卻不是那樣。正如抹大拉的馬利亞沈浸在傷悲和絕望時,復活的耶穌主動親近她,並呼喚她。主耶穌說過:「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約十四18)我們的「長兄」耶穌不會讓我們孤單地陷於痛苦之中,或離棄軟弱的我們。耶穌基督在聖靈裡隨時隨地與我們同在。雖然祂未必告訴我們為什麼受苦,可是祂知道我們的痛苦,也必與我們同擔苦難。

        得耶穌接納為弟兄姊妹的挑戰

   我們得主耶穌稱為祂的弟兄姊妹,那麼我們當如何回應祂的恩典?得耶穌基督接納為祂的弟兄姊妹本身對我們是一個挑戰。

    1.在社會上曾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或安危,出賣或背叛兄弟姊妹。對贖回我們,赦免我們,接納我們為祂的弟兄姊妹的耶穌基督,我們不要再否認祂,背棄祂。「凡在我面前認我的,人子在上帝的使者面前也必認他。」(路十二8)

    2.要謙卑。要向主承認自己一無所有,承認自己是需要祂醫治的罪人,把自己歸零(可二17,十15),也對別人存慈悲、寬容的心(太七12)。

    3.確認耶穌基督重價的恩典。過悔改的生活(可一15;路三3、8)和日日更新的生活(羅十二2;西三10)。

    4.效法基督是我們基督徒一生最高的目標(林前十一1;羅十五5、7;帖前一6)。效法祂如何愛上帝,如何順服上帝和奉獻自己給上帝。耶穌是我們的榜樣和先鋒。上帝愛我們,我們唯效法基督,才能成為上帝所喜悅的子女(參:可一11)。                    

         (傳講於二000年七月三十日))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