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份講道目錄 

題目

參考經文

講道者

5

筵席中的智言

路加福音十四章十五~廿四節

張宗隆牧師

12

尋求平安的居所

約書亞記二章一~廿四節

張宗隆牧師

19

上主垂敏

民數記十四章一~卅八節

張宗隆牧師

26

假如你可以選擇學生

路加福音十四章廿五~卅五節

張宗隆牧師

回2000年講道選單


.「筵席中的智言(下)---另類的大宴會」路加福音十四章十五~廿四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雖然目前有好多人怕吃大魚大肉,可是一旦有人要請我們客,我們總會覺得是個榮譽,是值得高興的事。假如我們不能應邀參加筵席,我們會覺得很失禮,很不好意思。

        富貴主人備妥拯救佳筵

    聖經經常用筵席比喻救贖;耶穌更喜歡用這圖像。上帝就像尊貴、榮耀的大富翁舉辦大宴會。耶穌是生命之糧。耶穌的救贖就是筵席中的佳餚美食,上帝邀請世人(約四13、14;賽五五1、2;摩八11)來享用。相信耶穌,就是接納祂進到生命裡來作主,就是「吃」祂(約六48~51),心靈就不再因飢渴以致逐漸死去,乃要得到喜樂、平安、更新、潔淨、健壯,和許多恩典,還有永恆的活命(參:約三16)。

    上帝已經備妥這筵席。世人只要來赴宴享用就好,不用帶紅包或禮物來。客人,尤其是飢渴的人若只讚賞菜餚的色香味俱佳而不食用,他們仍舊飢渴,嚴重的還會餓昏了。上帝已經把拯救世人所需的食物樣樣都準備好了。這是出於大愛而擺設,並且花費浩大----上帝「耗費」了祂的愛子耶穌。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贖的工作。世人無法解決自己的罪惡和錯失之問題,如今耶穌來,要以祂的性命為我們解決、彌補和贖回。人接受耶穌基督進到生命裡來,就必滿足,必得祂拯救。

        主人邀宴竟遭回絕

    但是,這個主人萬萬預料不到,他備妥的豪宴和至誠的邀請竟被回絕了。

    比喻中這位尊貴、榮耀的富翁按照當代習俗邀請人來參加。第一次邀請,這些人都答應要來。可是到舉行當天,主人再次邀請,他們竟然都藉故推辭了。這在當代,對主人是個侮辱。在今天的中東阿拉伯人,我們拒絕主人的邀宴,等於是宣告要跟他斷交。在古時候的中東,沒參加城主或國王的邀宴,幾乎是對他宣戰(參:太廿二7)。

    那些無法參加宴會的人都有堂皇的理由。第一個說:「我買了一塊農地,必須去看看。請你准我辭了。」嗯!這個人家境也蠻不錯的,有錢買土地。買田地是件重大的事,當然要去看看。可是不能改天才去嗎?咦,既然還沒去察看,怎麼就已經付費了?顯然,這是不合理的藉口。

    第二個說:「我買了牛五對,要去試一試。請你准我辭了。」喔,五對共十隻。這個人家也是富翁!一個人富有得可買下十頭牛,不差僕人去試牛,卻要親身出馬,是很希罕的事。加以,未檢視牛隻,未試牛力,就出錢購買了,也不合情理。可見,這不過是託詞。

    第三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是的,猶太人非常重視家庭和夫妻的關係。律法規定,新婚一年內,丈夫可以不從軍出征,不必做公事;夫婦可在家清閒過日(申廿四5)。如今這位「新婚」的先生決定要忠心地陪伴他的妻子。可是,只一餐也不能和愛妻暫時分開嗎?

    這些人當中可能有人並不希罕這個邀宴,不過他們都表示沒有拒絕邀請,只是「有事」纏身。不動產、生產工具和家庭安樂窩都非常重要。可是他們都放棄了最美好的。和這最美好的邀宴一比較,他們所以為重大的,實際上是次要的(參:路十六15)。他們竟選擇了次要的。這些拒絕那上好和無條件榮譽的邀宴的人,他們被每日生活的俗務纏累,以致分辨不出自己在為什麼而忙,不明白什麼才是真正切身重要的,不知道會因拒絕邀請而喪失生命。他們根本不尊重邀請者,還天真地期待有第二次機會。他們沒體會到自己已經失去了生命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

    世人都想要幸福。一般的方法如:1.有人藉得財富尋求幸福。可是,錢財永遠無法滿足人。試看,有不少人連續貪污,拿回扣,從未嫌錢太多。有人經營事業,從未覺得賺夠了。2.有人以樂趣尋找幸福。有人吸毒以享受天馬行空、騰雲駕霧的感覺。有人藉旅遊享受海闊天空、無拘無束的生活。3.有人以尋得理想的終身伴侶為幸福的保障。4.有人藉取得權勢、榮耀尋求幸福。

    財富、樂趣的經驗、愛情、權勢都是我們的需要。然而,這些雖能給你暫時的快樂,卻都不能給你真實和永遠的喜樂。真正的幸福在於瞭解幸福不是來自這些,以及瞭解上帝藉主耶穌所賜給我們的新生命和盼望,才是不會朽壞、不被污染、不會衰殘的(彼前一3)。

    今天和幾位社會人士在一起。其中有一位傳統宗教的信徒說,他覺得信耶穌的人比一般信其他宗教的人更能付出愛的行動。接著他又說,只要不做壞事,也就不用信耶穌了。有人肯定信耶穌不錯,可是「我沒空」,「我沒有餘錢獻金」,「我沒做虧心事啊」,「我很能處理事情,用不著上帝幫忙」,「我已頗有成就,何必信上帝」……這些終究是拒絕上帝邀請的藉口。

    若上帝國的意義就是讓上帝全權管理我們的生命,那我們真的想要上帝國臨到嗎?我們常說多麼需要主,我們真的希望有祂嗎?祂要進到我們裡面來更新我們的心思意念,我們為什麼找藉口推辭呢?我們是不是只要求祂聽我們的意思行事(如,希望祂作「阿拉丁的燈神」),而不願以祂為我們的主?

    每個人總有一天要到上帝面前受審判(來九27)。上帝要聽我們的理由,而不是要聽我們的藉口。祂不只是要我們成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更要看我們有否因信耶穌基督而得祂的拯救。

        主人動怒而作另類的邀請

    這位尊貴、榮耀、富有的主人實際上冒了一個險。他成了現實環境的犧牲品,也成了原先受他重視的客人之庸俗價值觀的犧牲品。他誠心誠意的高貴宴會,竟沒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接納。他受到很大的侮辱。他生氣了,可是似乎又無可奈何。

    主人如何表示他的生氣?1.他派他的僕人到城裡的大街小巷,把「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都邀請來。喔!還有空位。2.主人又差遣僕人到城外的大馬路旁和果園的籬笆下,找那些不被容許進到城裡的流浪漢和「壞人」,領他們來享受豐盛又高貴的筵席。

    主人不懇請他原來所邀請的人,因為他們侮辱了他。現在他邀請外邊的人,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需要。他們孤單、口渴,可能一生從未受重視過,甚至當時陷於飢寒交迫之中。

    這些人都是被社會忽略的人。他們沒錢買房地產,不可能購買品質優良、設備齊全的生產工具。他們夫妻兩人都要分頭辛苦工作以圖餬口。這些人找不到藉口好推辭人家的邀請。他們驚喜得難以置信。「哪有這麼好的事?不會是真的吧?」他們真的覺得「我不配」。因此僕人必須勉強他們到這位尊貴的主人家來。他們相信僕人的話,就來了。結果發現,他們真的是受歡迎的。

    上帝的性質之一是,祂會任由那些自滿、自足、自義的人推辭、拒絕,卻要邀請那些自知不足,盼望與祂同席的人來坐滿筵席。

    3.主人----耶穌以祂第一人稱的口吻說:「先前所請的人,沒有一個得嘗我的筵席。」主人叫僕人把大門關起來。原先受邀請的客人後來若決定要來赴筵席,他們會碰壁的。即使他們進到會場來,他們也只能不好意思地到處找位子,卻已經沒有位子可坐了。那些人終究享受不到這尊榮、豐盛、可口的筵席。

    主人採取斷然的措施,從新作另類的邀請。對這些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和被摒棄的流浪漢、「壞人」,主耶穌「稱他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來二11)。

    你心靈空虛嗎?你認清自己靈性貧乏嗎?你為自己的罪惡憂傷嗎?你渴望實行上帝的旨意嗎?你渴慕認識這位獨一、慈悲、愛人的真神嗎?(路六20~23;太五3~12)上帝現在邀請你參加祂的宴會!祂以耶穌基督的救贖為佳餚,白白地、無條件地邀請你進入祂的救恩饗宴。就來吧!莫等待。

        誰出去邀請人參加宴會

    這位尊貴、榮耀的大富翁舉辦盛大的宴會,他附帶有個命令,不是針對受邀的人,而是要他的僕人配合他熱誠、慷慨大量的邀請。「快出去領他們來!」「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

    教會和每個基督徒就是上帝的僕人。上帝要祂的僕人都能認同祂出於愛的盛宴和邀請。上帝的百姓都能回應祂的命令,從心底愛祂以及無私地愛鄰舍嗎?「在上帝國裡吃飯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順服這國度的法律,並服從這個王的命令。

    當然,我們奉主的名出去邀請的時候,會遭受回絕。可是我們仍要到大街小巷,邀請被社會忽略的人、家境小康卻躲在暗處嘆息的人、在社會有頭有臉但心靈空虛的人、頗有成就卻內心受傷害的人、生活毫無所缺但真想認識獨一真神的人、……。他們可能還不知道基督信仰是什麼,可能還不習慣教會的聚會,我們要說服他們,鼓勵他們,陪他們來接觸福音,接受耶穌為主。

    主耶穌今天就在差遣作為祂門徒的我們,帶著祂的信息出去宣告:「上帝的國迫近眉睫了!當放下纏累你的世務和你以為最最重要的,轉向福音,接受耶穌為你生命的主。」(參:可一15)耶穌的門徒,上帝忠心的僕人,不要耽擱,不要推辭,帶更多更多的人來就近世人的救主耶穌基督!          (傳講於二000年十一月五日)

回到頁首

.「尋求平安的居所」約書亞記二章一~廿四節

                                           六章廿二~廿三、廿五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購屋有個原則,就是不要光看那個房子,更重要的是房子鄰近的環境。所以有人說,買房子其實是在購買環境或選擇社區。

    本段經課記載一位婦女在尋求一個平安的居所,而這居所必須可以給她在心靈上有美好、健全的環境。這位婦女名叫喇合。

    實際上,喇合居住在一個很安全、富庶的環境裡。她所屬的城邦是至今所知世界最早的城。在她的時代之前,這城邦的城牆厚度就有四公尺寬。它南邊十六公里處就是死海。東邊又有約旦河,河面可謂不窄,是該城的自然屏障。西邊則是光禿的山區。若有敵人要從西邊來突襲,在那裡無所遁形。該城邦又是曠野中的綠洲。這城邦的名稱耶利哥----「棕樹城」就表達它的富庶。

    至於喇合為什麼會要尋求平安的居所,就要從別的方面說起。

        相信上天下地的上帝

    在那近幾年,約但河對岸突然集結一大群人。那是不同種族的人,就是以色列人。其實在他們來到之前,耶利哥附近的諸城邦就已經在流傳,這個族群四十年來有非常奇特的經歷。而他們之所以有這些經歷,主要是他們敬拜一位異於各地區、各族群所敬拜的神明。他們只敬拜這一位神,不像各地區和各族群的人拜很多神明。

    這個新興民族的經歷吸引著喇合。喇合更從這個新興民族的經歷歸納或推測他們所敬拜的這位神是怎樣的一位神。喇合非常嚮往這位神,並且在盤算,自己有沒有可能也加入這個新的民族。不只能享受這個新民族的經歷,也和他們成為共同信仰的一份子。不過,喇合從未對人透露她的思考和心意,因為若稍有表達,必造成她生命的危險。

    有一天,城裡來了兩個年輕人。他們的衣著、語言都不大一樣。他們神色匆匆,行動鬼祟。有人更認出,這兩個人根本就是來自對岸的新民族。這個新民族早就引起耶利哥人的不安和戒心。

    城裡官府採取搜索這兩個偵探的行動。運氣很不好,這兩個人竟躲到喇合家來。會躲到妓女戶來,大概是這個聚落比較隱密,來這裡的人也比較複雜。可是他們來到這裡,豈不是對喇合造成危險?會危害到喇合?

    時間已經不容喇合多所考慮。喇合就當機立斷,掩護這兩個探子,還說了「善意謊言」(white lie),就這樣保住了這兩個偵探的命。為什麼喇合會作這樣的決定?是出於惻隱之心?或出於人道主義?是什麼使她背叛她的國家?

    原來,喇合老早就嚮往上帝了。她從有關以色列人四十年經歷的傳言,就在渴慕這「一」位上帝了。當喇合對偵探說出「你們的上帝本是上天下地的上帝」(11節),無異是在作信仰告白。她對上帝的認知是:

    1.這位上帝根本就是創造天地的主,所以祂自然能使紅海的水乾了。大海乃在上帝管理之下,必須聽命於上帝。

    2.這位上帝根本就是歷史的主,所以祂能帶以色列人出埃及,也能消滅敵對祂的選民的城邦(10節)。祂的主權在任何國家之上。祂有權左右國家、民族的命運。

    3.這位上帝是救恩的上帝,所以祂要解放凡受壓迫的民族,替需要建國的民族排除不義的阻礙勢力,並且要將凡嚮往祂的人從錯誤的信仰、不義的生活、和威脅生命的環境中拯救出來。喇合相信這位上帝能保護她和全家族的生命。

        採取信心的行動

    信心是個奇妙的「東西」。對某人,你就是信賴他。為什麼,有時候你也說不上來。喇合並非以色列人的一員。她對上帝的信也只憑聽見(10、11節)。我們或許也可以挑戰她,「妳信心的根據何等薄弱啊」。是的,喇合未曾目睹上帝如何帶領以色列人,但是她已經相信了。喇合的信仰態度承受了主耶穌所說的話:「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太五8)「那沒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廿29)

    顯然,耶利哥人也都聽見上天下地的上帝為以色列人所做的事,可是大家都只是心存恐懼,只擔心有一天自己和這城邦會被這位上帝消滅,以致心都消化了。不少人陷於危機焦慮的漩渦中,有人徒在信仰拉扯的掙扎中,一直未能作信仰的決斷。唯有喇合放下焦慮和掙扎,從信以致於信(參:羅一17)。她採取信的行動。

    信,必須以行動表達出來,否則那個信就枉然。雅各書的作者對喇合有一段評語,這個評語也是對嚮往上帝和信仰基督的人的鼓勵。他說:「妓女喇合接待使者,又放他們從別的路上出去,不也是一樣因行為稱義嗎?!」(雅二25)

    喇合有個預感,她的城邦終將滅亡;唯有相信這位上天下地、獨一上帝和成為這新民族的一份子,才能獲得生命的平安和心靈的歸宿。她作信仰的抉擇和掩護偵探,就以生命作賭注。喇合在此時此刻,以行動表達出她的信。

    我們對上帝的嚮往必須作信仰的決斷,以行動告白出來。已經信耶穌基督的,必須在生活中見證出來。

        美夢成真超過所求

    希伯來書的作者對喇合也有一段評論:「妓女喇合因著信,曾和和平平地接待探子,就不與那些不順從的人一同滅亡。」(來十一31)喇合對她的現況----自己的出身、生活環境,尤其宗教信仰,並不滿意。她知道,在這位創造主、歷史之主的主權下,他們這城邦終必被消滅。她知道唯一之路乃是信靠祂,認同祂的選民。她就向探子透露她的心聲,並信賴他們。

    果然她獲得生機。這兩個探子成為她的媒介,同時他們是如此可信任。這兩個探子就與她立約:「我們來到這地的時候,你要把這條朱紅線繩繫在縋我們下去的窗戶上,並要使你的父母、弟兄,和你父的全家都聚集在你家中。凡出了你家門往街上去的,他的罪必歸到自己的頭上,與我們無干了。凡在你家裡的,若有人下手害他,流他血的罪就歸到我們頭上。」(18~20)當兩個探子走了,喇合就迫不及待地把朱紅線繩繫在窗戶上了(21節)。她表現她的確信和盼望。朱紅線繩是喇合和她親人得平安和保全的確實記號。

    上帝的子民效法上帝的信實。這兩個探子將經過告訴約書亞。當以色列人因著上帝的大能,使耶利哥傾倒敉平,以色列人果然信守探子和喇合的誓約。「約書亞卻把妓女喇合與她父家,並她所有的,都救活了;因為她隱藏了約書亞所打發窺探耶利哥的使者。她就住在以色列中,直到如今。」(六25)喇合真的獲得了平安的居所。她的親戚也因而得到安全。她(們)就永遠安居在她所信的上帝和所認同的上帝之子民裡面。

    喇合的經歷在後代的以色列歷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後來以色列人亡國了,被充軍到巴比倫。上帝讓波斯皇帝古列(居魯斯)解放他們得以回歸故土。這已經是在喇合事蹟的大約七百年後了。當時那些猶大人擔心,迦南地已經大異於南猶大國的情況,被外邦人佔據,異教侵入。還會有人歡迎他們這些俘虜回歸嗎?外邦人會接受耶和華信仰嗎?那些被擄的猶太人想到喇合的事蹟,就獲得極大的鼓勵,於是一批批地回歸故土。

    喇合後來還獲得極大的榮譽。她成了以色列人最偉大的王大衛的祖先。不但如此,她也是人類的救主耶穌基督的祖先(太一5)。每個世代相信耶穌基督的人都要記念喇合。喇合因著信就領受了那麼大的榮耀。

    喇合相信上天下地的上帝,就美夢成真,並且,誠如聖經所記,「上帝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三20)。

        喇合的事蹟給我們的啟發

    1.我們可以好好地信靠上帝,雖然我們尚未完全瞭解祂。實際上,沒有人能完全瞭解上帝,沒有人能完全明白祂如何和為何行一切奇妙的事,可是我們仍然可以相信祂(知難行易!)。

    有個人的朋友對他說:「既然你信了耶穌,請問,耶穌是那一國人?祂活了幾歲?祂做了什麼豐功偉業?……」這個人對他說:「你問的問題,我幾乎都不會回答。可是我知道,我原來是個酒鬼,欠了一屁股債,經常打我太太;孩子都怕我回家。三年前,我信了耶穌。如今我和太太感情很好,孩子每天都盼望我回家,債也都還清了。」

    當然我們要更認識主,越瞭解信仰的事,可是必須以信開始。信了,對不少難以理解的事,我們要頓悟(believing and seeing)。

    2.有很多同胞在尋找獨一真神,在尋求心靈安居之所,卻苦無人告訴他們何處或如何可以尋得。有人已經自動來到教會了,卻少有人和他們分享這位創造之主、歷史之主和救恩信實的上帝。讓我們能像這兩位偵探,作見證和分享上帝。

    3.或許我們會以為某某人或某種人不配信耶穌,甚至不配參加教會,可是我們何嘗想到,在基督裡的上帝要讓他(們)成為基督美好的見證,就像喇合那樣,讓別人也因信主耶穌而得救。她原來是出身卑賤的婦女,但因著信,她尋求一般人所不知尋求的,像下賭注那樣地將她的生命委身於上帝。她不只獲得了平安的居所,還成了基督的見證,更領受了出乎她所求所想、為上帝所賜的榮耀。

    最後,借用一位教父對本段經課的領受作為對我們的鼓勵。Origen(185或186~254)對喇合的事蹟作寓意的(allegorical)解釋:探子代表耶穌的先鋒施洗的約翰[或許我們可以說,探子在代表聖靈或代表我們凡傳耶穌的人];喇合代表對約翰的信息[耶穌的福音]有正面回應的罪人;朱紅線繩代表耶穌基督拯救的寶血;親戚代表連帶承受應許的人,他們進入喇合的家;喇合的家代表教會。

    上帝所預備的救恩是如此美妙、權能。上帝的救恩必臨到凡信主耶穌基督的人!     (二000年十一月十二日)

回到頁首

.「上主垂憐……民數記十四章一~卅八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就三月十八日台灣總統選舉的結果看來,台灣人民輸了,上帝也輸了;但是上帝為了台灣人民,讓台灣人民贏了。從三月十八日當晚開始,包括阿扁政府成立以來,台灣人民就一直被羞辱,被踐踏,沒有一天間斷過;台灣政局風雨不斷,台灣前途愈陷灰暗。

    如果我們用古以色列史為範例,我們要把台灣當前的情況定位在那個階段?我們的意思並非要把舊約以色列史套在台灣歷史之上;也不是說,台灣的歷史和古以色列史一模一樣,或台灣重演著古以色列的歷史。主要是,我們在當今的境況中,如何從上帝啟示的話語獲得啟發和洞察力(enlightenment and insight)。

        台灣人民出頭天了嗎?(十三25~33)

    十百年來,台灣人民盼望著「出頭天」的日子。當李登輝弟兄第一次當選為總統之時,當時在台灣擔任高官的中國人憤恨地說,「好了,李登輝當總統了,你們台灣人出頭天了」。台灣人民就這樣真的出頭天了嗎?今天「台灣之子」阿扁又當選為台灣總統,台灣人民就已經出頭天了嗎?

    民數記第十三、十四章是一個事件的記載。上帝為要讓祂的選民早日進迦南地,就吩咐摩西差遣十二個偵探去窺探迦南地。這些探子回來,都肯定上帝所應許之地確實是「流奶與蜜之地」。接著有人說,「然而……」。「然而住那地的民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十三28~33)於是,全會眾整夜悲嘆哀號,抱怨說:「我們寧願死在埃及或死在曠野!上帝為什麼領我們到那地方去?……

    上帝已經帶領台灣人民出埃及(中國),過紅海(黑水溝----台灣海峽),來到這流奶與蜜之地(台灣)。很多人目睹這是美麗島,也是寶島(Ilha Formosa, Treasure Island)。可是至今,台灣仍有人以"10:2"超高比例的分貝散佈「然而」、「然而」的聲音。他們說,台灣人民所面對的是「高大強壯的居民」和「堅固寬大的城邑」;並且說,台灣人民就是「蚱蜢」。台灣人民沒有能力,沒有人才,沒有名份處理台灣的沈痾,也抵擋不了兩岸中國人對台灣的策反和嚇攻。

    「放棄台灣吧。」「不要奢望台灣人民能治理台灣了。」台灣有"10:2"超高比例的人在壓制、在恐嚇、在恥笑台灣人民;還鼓動,「死在曠野吧」,「回去死在埃及吧」。

        要另立領袖回埃及嗎?(十四1~4)

    以色列全會眾整夜悲嘆哀號,抱怨說:「上帝為什麼領我們到那地方去?我們一定會被殺死,我們的妻兒一定會被擄去。我們回埃及去不更好嗎?我們來選一個領袖帶我們回埃及吧!」(十四1~4;現中本)

    以色列人把上帝對他們的祝福曲解為謀害。他們很快地將上帝的帶領解釋為,上帝的目的就是要殺死他們,把他們的妻兒送交給迦南人。美國總統林肯推動解放黑奴運動之時,並未得到全體黑人的歡迎。一部份的黑人擔心,他們會失去依附,失去工作,三餐不繼。當黑奴雖然會受不公義的待遇,可是至少有白人主人的供應。

    台灣人民也一樣地為贏得表面又短暫的安全保障,寧願回復受人奴役的生活型態。他們後悔當初(祖先)出埃及和過紅海。台灣人民憧憬,當年奴役他們、今天對他們文攻武嚇的中華帝國,地大物博,無限商機(比較:出十六3)。他們想另選一個領袖,帶他們回埃及去。

    實際上,在摩西開始呼籲以色列人要爭取出埃及之時,首先發難的就是那些以色列的官長。他們雖在埃及人之下受盡屈辱,可是能在以色列人之上,向自己的同胞作威作福。他們可以和埃及人分一杯羹,同時也是同胞中的特權份子。今天那些以"10:2"高分貝說話的人,他們極力要奪回剛剛失去的特權;有的更想成為把台灣納入中華帝國之版圖的功臣。他們想另立一個領袖,帶台灣人民回埃及。

    在各種奪權的方式和過程中,也可發現一個有趣的型態或模式。

    摩西的婚姻生活也被拿來炒作。摩西的姊姊米利暗(和哥哥亞倫)就曾利用摩西娶外邦女子為把柄而毀謗他。其實她(們)是志在奪權:「難道耶和華單與摩西說話,不也與我們說話嗎?」(民十二1、2)李登輝弟兄在即將結束總統任期時,豈不是也曾被詆毀說,他有婚外情。如今又有人說,阿扁總統有婚外情。那些人要以污衊台灣的總統的人格來傷害台灣人民的尊嚴和信心(confindence)。他們圖謀要奪權,好回埃及。

        何時可承受這應許之地?(十四11~12、20~37)

    台灣人民唯待:1.去除報惡信的人。他們的高分貝聲聲「然而」、「台灣人民不可能」。他們以中華帝國之代言人和舊時代之特權份子的口氣,要重挫台灣人民的尊嚴、能力和決心,要台灣人民接受他們的奴役。2.去除四百年來的被統治心態。台灣人民要信靠上帝的眷顧以承擔可畏的建國責任。天助自助----上帝願幫助自己努力、盡責的人,何況祂已對台灣人民應許在先。3.去除自私短視和追求物慾的價值觀。以色列人試探、背逆上帝「十次」(22節),其原因正是今天台灣人民的寫照,不堪遭受危險和敵人,對吃食和錢財以及物質的貪慾填胸,樂拜偶像。

    台灣人民雖腳踏這美麗島,但若不去除以上三項,就會「一日頂一年」(34節)。我們願意再等「四十年」才真正承受這應許之地嗎?應當站起來,倚靠上帝的眷顧和聖靈的更新,成為自主自立的國民,以承擔建國的責任。上主垂憐!

        台灣需要什麼樣的人?

    .需要像約書亞和迦勒的人民----堅信上帝,堅守應許,宣揚信仰,承擔責任(十四6~10)。

    他們雖然只是"2:10"的微小聲音,可是他們已告白對上帝的信。「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你們不可背叛耶和華,也不要怕那地的居民;因為他們是我們的食物,並且蔭庇他們的已經離開他們了。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

    五十多年來,已經有無數的先烈為台灣犧牲。他們為台灣的異象而付出。如今我們信主的人更知道,我們還擁有上帝的應許。我們豈不更當握住上帝的應許?!

    約書亞和迦勒告白信仰時,他們也宣揚了對上帝的信仰。這也是台灣教會對自己的鄉土所應當做的。

    舊約時代有位先知叫約拿。上帝差遣他到某個城去,叫城民要悔改。他拒絕上帝的差派,就乘船往相反的方向去。上帝讓他遭遇狂風駭浪。同船的人因為他的緣故也遭受風浪之苦。教會和基督徒若不傳揚基督的福音,就會連累未信主的人陷於災難之中。台灣的基督徒和教會(雖然對台灣人民是居絕對少數),對同胞最大的祝福,就是將耶穌基督介紹給他們,使他們信而順服祂;進而堅定信仰上帝,抓住應許,願意承擔建國的責任。

    2.需要像摩西的領導者----以上帝的名聲和人民的利益為優先,不顧己利,並為人民代求(十四11~19)。

    以色列人藐視上帝,惹上帝發怒。上帝就對摩西說,祂寧願只讓摩西的後裔承受那應許之地。然而,摩西對上帝的美意絲毫沒作反應。再者,當摩西的婚姻生活被公開討論、批判,摩西的回應是,聖經記載,「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十二3)。如今,摩西只為以色列人極力代求。「你若把這百姓殺了,如殺一人,那些聽見你名聲的列邦必議論說:『耶和華因為不能把這百姓領進他向他們起誓應許之地,所以在曠野把他們殺了。』……求你照你的大慈愛,赦免這百姓的罪孽。」

    我們盼望台灣的政府和領導人,以上帝的名聲和人民的利益為優先,不顧己利,並為台灣祈求上帝,求上帝憐憫、拯救。

        上 主 垂 憐……

    一個民族長久被外來勢力統治,一受文攻武嚇就膽怯驚惶,顯然這民族有其問題和罪惡。台灣人民的心靈烙著四百年的累累傷痕,又要承受五十多年來政經、社會的問題和陋習。求上帝垂憐台灣。

    上帝既讓我們的祖先出埃及,過紅海,踏上這流奶與蜜之地,我們就當求主憐憫,叫台灣人民因信耶穌基督而得更新,足以建國。

    上主垂憐台灣……         (傳講於二000年十一月十九日)

回到頁首


.「假如你可以選擇學生」路加福音十四章廿五~卅五節       講道:張宗隆牧師

  當學生的時候,總會嫌老師太囉唆,不通融,太認真,作業太多,……。可是,假如你是老師,並且有權利選擇學生,你要選擇什麼樣的人當你的學生?並且你希望可以把學生教成什麼樣的人?

   作耶穌門徒的條件

  本日經課記載,有一大堆人和耶穌同行,似乎是在跟隨祂。耶穌轉身過來對他們表示,祂要招募門徒,要人跟從祂。如果我們知道本段經課的前文的內容,我們就會發現,主耶穌發出要招募門徒的通告,有祂的期待和目的。

  主耶穌講了「大宴會」的比喻,說上帝擺大筵席,歡迎世人來享受耶穌基督這生命之糧。是的,上帝所預備的救恩是無條件的,然而這些人白白前來享受就好了嗎?享用的人就這樣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嗎?主耶穌對享用這救恩大宴的人有所期待。

  主耶穌說出祂的期望。一方面,希望來作祂門徒的人具有以下幾個條件;另一方面,希望祂的門徒將來能具有這幾個特質。

  第一、愛耶穌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於他自己(26節)。

  「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恨惡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台語聖經照原文將耶穌說話的語氣譯了出來,使我們極感震撼。主耶穌的意思是,門徒對祂的愛必須大到一個地步,勝過愛親人(參:太十37)。另外,耶穌特意提起「妻子」,可能是針對大筵席比喻中有人以「我才娶了妻」的藉口(20節)而說的。

  當跟從耶穌而被家人反對時,你要採取什麼態度?愛耶穌過於愛家人?或者因家人的態度而放棄跟從祂?主耶穌要我們把跟從祂擺在愛親人之前。

  其中,「和自己的性命」的原意是,「尤其和自己的性命」、「甚至又和自己的性命」。一個人甚至不該看重自己的性命勝過看重耶穌。意思是,我們要全心愛耶穌。為耶穌,我們放棄自以為是、自以為義、自我中心的意識。主耶穌就說過:「愛惜自己性命的,就失喪性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性命的,就要保守性命到永生。」(約十二25)

  第二、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耶穌(27節)。

  十字架是羅馬政府專對付叛國者和江洋大盜的刑具。這個受刑人要背起這刑具十字架向刑場走去,這時有羅馬兵丁同行監視著。他有如走在一條單行道,再也不能回頭。然後他就被釘死。

  耶穌屢次宣布自己會受難,使那些誤以祂為政治人物的人,不敢以為跟從祂會獲得政治利益或有革命的勝利。

  祂同時又警告跟從祂的人,跟從祂就是要服務,要為福音而犧牲自己,甚至遭受苦難。背起自己的十字架,這是不歸路;就是說,要準備受死,並放棄自我和舊的生活方式(參:林前十五31),不能半途而廢。和耶穌一樣,每一個跟隨耶穌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具十字架,要自己背負。

  主耶穌再把以上這兩個條件,同時也是祂為跟從祂的人設定的目標,作一個綜合,「凡不撇下一切自己所有的,就不配作我的門徒」(33節)。

  有個富有的青年才俊來請教耶穌:「我該做什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他表示:「我這麼有錢了,又當官,並且都遵守誡命在生活,可是,我還有更高的人生目標呢。請指教。」主耶穌告訴他,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賙濟窮人,「還要來跟從我」。這個人就憂憂愁愁地走開了。

  這時,旁邊的門徒對主耶穌的話感到無比唐突,不知所措。彼得就說:「那個人沒資格作你的門徒。可是,你知道,我們已經撇下自己所有的跟從你了。」言下之意在問:「那麼,我們可以獲得什麼?」(路十八18~28)

  近代意大利在爭取獨立時,加里波迪(G. Caribaldi, 1807~82)四處招募意大利人加入義勇軍。有人就問他:「我們加入義勇軍,將來可以得到什麼?」加里波迪回答說:「你若為國家加入義勇軍,你可以得到跛腳、斷手、瞎眼,甚至可能戰死。可是我們的國家要因為你的犧牲而獨立。我們的人民要成為有尊嚴、自由的國民。」

  主耶穌說,我們要撇下一切來跟隨祂。

   酌量作耶穌門徒的代價

  假使你有機會當老師,並且可以選擇學生,你是不是也會特地招募合乎你標準的人來當你的學生?你豈不是也會向人,尤其是向有意受教於你的人,發表你的期望,以及你教育的理念和目標?你是不是也會盡力將你的學生塑造成作為你門徒的樣式?

  耶穌誠實坦白地將祂的期待和目標,告訴有心作祂門徒的人和已經跟隨祂的人。祂要圍在祂旁邊的人作審慎的考慮,好好計算跟從耶穌的代價。耶穌用兩個比喻說明計算、酌量作耶穌門徒之代價。

  1.你想蓋大樓(果園的瞭望塔),必須先算好經費,不要半途而廢,給人笑話(30節)。2.有外國來侵略,國王必須考量,有足夠的兵力打勝仗嗎(31~32節)?

  這兩個比喻類似又略有不同。蓋樓的人可選擇蓋或不蓋。國王則正遭遇侵略,他必須作一點事。前者,你要計算,看看肯不肯付代價跟從耶穌。後者,酌量能不能承擔耶穌的要求的後果。兩者都要坐下來----不要匆匆忙忙決定。

  作耶穌的門徒乃要付出代價:要花時間,要受操練,要傳福音,要安慰、醫治人,要趕鬼,要忍受迫害,要過貧窮、居無定所的生活,要放棄自我中心的心態。我們願付出代價,有這能耐嗎?

  主耶穌說這些話的時候,祂正走向耶路撒冷。當時有人告訴祂,有人要謀害祂,可是主耶穌仍走向十字架(九51,十三22、31)。耶穌以愛上帝為第一優先,為順服上帝而甘願受難。祂為救贖人類放棄祂自己,卻不是為要攫取屬世的權柄、權益和榮耀。

   可以不作耶穌的門徒嗎?

  耶穌的條件太苛刻了。可是我們實在不能阻止祂提出這樣的要求。

  父母親都會盡心盡力愛孩子。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是那麼的可愛、伶俐,真惹父母親的憐愛和疼惜。可是,漸漸地,孩子有他的意見和所好所惡,父母親就覺得孩子變了。尤其孩子上學之後,孩子的成績和表現沒有達到父母親的期望,父母親就越不喜歡孩子。鼓勵、欣賞越來越少,接著就是「無乖」、「孝呆」、「拾kak`」、「無路用」(台),數落子女的缺點,至終就是放棄。

  我們的上帝不是這樣的上帝。我們既然信耶穌為主和救主,上帝讓我們有權作祂的兒女,以耶穌的犧牲救贖我們,以祂的權能保守我們,也會管教我們使我們回轉歸向祂。雖然我們沒有達到作耶穌門徒的標準,可是上帝仍然愛我們,以我們為寶貴。

  不過,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小孩子不能一直都要被餵牛奶,被換尿布,一直被抱著。實際上,孩子到了某個階段,也會不願再包尿布,不再滿足於喝奶瓶;即使父母要抱他,他也要掙著下去走動。接著,他也要參與掃地,擦桌子,端碗筷,照顧弟妹,等等工作。長大,可說是人和動物的自然現象。我們基督徒的生命若停留在被抱、被餵奶、被換尿布的階段,上帝也會為我們憂心。上帝的愛的確是無條件的,可是祂對我們有所期望,期望我們能長大。主耶穌期待領受祂救恩的人也能樂意成為祂的門徒。

  主耶穌的條件很高,沒有人能達到。可是主耶穌並不因此而放棄我們,祂清楚表示希望我們成長,而且,「雖然你的程度尚低,我卻要栽培你,讓你越來越符合我的期待」。

  早知道耶穌的標準這麼高,我就不信耶穌了!我寧願接受上帝的愛和耶穌的救贖,不想作耶穌的門徒。我哪有辦法作耶穌的門徒?

  但是,實際的情況是這樣。「那個人信耶穌,怎麼做那種事?」「某某人在走教會,為什麼這樣子?」我們沒辦法跟對方說,「我還沒受洗呢」,「我並沒有作耶穌的門徒呢」。我們也不能說,「只有當牧師、傳道的才要作耶穌的門徒,我們作信徒的不用」。即使我們心裡對耶穌說,「抱歉,我不能作你的門徒」,可是人家已經在要求我們了。我們既領受上帝的救恩,就已經走在這單行道了,不能向後轉了。

    怎樣才能作耶穌的門徒?

  我們怎有資格作耶穌的門徒?哪有能力作祂的門徒?主耶穌所開的條件,實在要求太高了。怎麼辦好?

  1.有主耶穌基督作我們的榜樣。

  耶穌自己有深刻的經歷。祂的媽媽和弟弟們不認同祂(路八19~21),祂的弟弟們誤會和諷刺祂(約七5),祂的親人(親屬)以為祂精神有問題(可三21)。祂卻仍以愛上帝先於愛親人,為順服上帝而捨棄自己,至被釘十字架。

  在傳福音、教導和醫治的宣教歷程中,主耶穌都是以別人為優先,不執著於祂自己,樂意成為萬人的贖價,以實踐上帝的旨意。所以,我們跟從祂的人可以效法祂,跟隨祂的腳蹤。

  2.有很多人甘願作主門徒。

  保羅的生涯幾乎是耶穌基督的翻版,被誣告,有人要謀殺他。官方確定他無罪,他卻仍遭迫害而死。他為基督承受很多苦難(參:林後十一16~十二10),並且感受,「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腓三7~8)。他進入了作耶穌門徒的喜悅中。

  在教會歷史中有無數的信仰偉人,他們為主耶穌犧牲生命和他們「光明的」前途。

  一年多前,科羅拉多州可倫班中學校園的槍殺案件,是有兩位女生拉結和凱西在不畏懼地承認相信上帝之後,立即被瘋狂的少年槍殺。作耶穌的門徒,會吃虧,受迫害。我們要有這樣的認知和心理準備。

  3.倚靠聖靈的感動和幫助。

  聖靈降臨節之後,耶穌的十二個學生才成為主耶穌的剛強壯膽的門徒。他們受逼迫、被審問時,因信靠主基督而領受聖靈的話,提出答辯。他們以為主受害為喜樂和榮耀。在使徒行傳和教會歷史中,有好多好多人因主耶穌的名傳福音和服侍人而捨棄自己的性命,犧牲他們的生命。

  我們根本就沒資格作主耶穌的門徒,也無能作祂的門徒。我們必須祈求聖靈時時充滿我們,時時更新我們,賜我們跟從主的能力。         (傳講於二000年十一月廿六日)

回到頁首